留学群

目录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5000字(模板4篇)

字典 |

2023-01-04 19:40

|

【 liuxuequn.com - 小学教案 】

  教师的教诲,是需要我们一生都铭记的,教师们需要针对课情准备好教案,教案就是老师浓缩的知识,那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含什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篇1)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篇2)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4.区分“>”、“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说,再选一个的说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记住这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4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六、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准备:

  1、教师读数,学生写数,请一板演:

  2、计数器的认识:

  十位上拨下1颗,表示多少?再在个位上拨下3表示多少,这个数是多少?13十位上是2颗珠子,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拨数学生读数。14、17、19、18、20

  一、复习引入:

  1、读数、写数:估算:您能看出图中大约有几个吗?练习十五第3、4题。

  2、板书13、15、19、20学生读,选择13说说这个数3、1各在什么位上?小结:从右边起,地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板书:个位、十位

  3、复习一图四式及给部分名称:

  根据第4题中的图1,看图写出4个算式:板书10+3=1313-10=3

  3+10=1313-3=10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从这四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10+4=14-4=14-10=6+10=16-6=

  二、尝试迁移:

  1、尝试计算:11+2=你是怎么想的?

  数的方法,利用计数器计算:个位上加2是3,十位还是1,一共是13。

  出示:13-2=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第5题:11+4=

  3、试一试:13+4=6+12=16-5=11+7=18-6=

  三、综合练习:

  1、比较大小:第2题

  2、送信:动物园召开联欢会,聪明的小狗表演节目,你能知道小狗要把卡投到哪个信箱里吗?

  3、连线:接下来,很动物也想来试试,小朋友一起和他们想一想,哪两只动物的信是送给同一个信箱的。第1题。

  4、我们也来做游戏:这次活动是谁组织的?涂色。书P90

  四、练习小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猜、量、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及转化思想,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量角,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五、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构建。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教具。

  2、学生准备:锐、直、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出示三角形动画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分别闪烁三角形三个内角,并介绍: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请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要求:有两个直角。为什么不能画,问题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特殊三角形内角和

  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汇报。90+30+60=180

  90+45+45=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接下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3、汇报交流

  请小组代表汇报方法。

  1)量:你测量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和呢?(有不同意见)

  没有统一的结果,有没有其他方法?

  2)剪―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得出结论。(学生尝试验证)

  3)折拼: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尝试验证)

  4)教师课件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为什么有的小组用测量的方法不能得到180?(误差)

  4、验证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一样)

  谁能说一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的原因?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揭示规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

  1、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设计了闯关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兴趣。闯关成功会获得小奖章。

  第一关: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课件出示)

  第二关,提高练习,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求顶角。②求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

  让学生灵活应用隐含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能力。

  2、小组合作练习,完成相应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效果检测。

  一节成功的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大家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答题卡,组长评判,集体汇报。

  (五)作业课下继续探究三角形,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d=6dm,h=7dm.r=3dm

  S底=r2=3.1432=3.149=28.26(dm2)

  V=S底h=28.267=197.82198dm3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习题2.7

  2.拓展练习2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想了解更多小学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小学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4521710.html
延伸阅读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教育和教书的人。认真准备好教案,是老师爱岗敬业的表现。教案可以明确教师的教学内容。您知道教案具体应该怎么编写吗?以下由留学群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美
2023-01-04
最新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Didyou…?Yes,Idid./No,Ididn’t.2、语言技能能运用Didyou…?句型询问对方是否做过某事,对方根据具体
2023-01-04
留学群专题“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内容。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教案有助于锻炼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能
2023-01-04
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完美,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你是否正在搜索有关教案的模板吗?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
2023-01-03
留学群相关栏目推荐:“足球教案”。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案是老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写教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什么样的教案值得我们去借鉴呢?也许"小学
2023-01-03
为了更好的让远离危险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会不断开展防溺水教案公开课,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防溺水教案公开课教案(合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小学防溺水
2022-03-12
小学数学是最简单的基础,哪怕没读过书的人也会简单运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教师就需要在上课之前撰写一篇优秀的数学教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需
2022-11-25
在老师上课前就得要准备好教案,整理好思路,接下来就是开启上课的旅程了,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小学数学教
2022-03-14
教案是提前的课堂模拟,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将学生提问的问题设想出来,从而编写出问题的答案。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数
2021-08-31
留学群主题阅读推荐:“小学教案”、“小学音乐教案”。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教案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写教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案写作对你有
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