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00字合集

字典 |

2023-05-18 11:04

|

【 liuxuequn.com - 小学教案 】

  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恩师!你因我们而老,我们因你而傲,有教案的帮助,课堂上的老师也能更轻松的完成授课。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做好安排,把一节课的内容上完。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让学生更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大小月及平、闰年。

  2.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月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推理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将所学的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预设:

  年、月、日的练习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

  小月:4、6、9、11

  二月:28天29天

  平年闰年

  365天366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过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

  2、在黑板上分别板书:28、29、30、31、365、366

  老师这有几个数字,你能联系这几个数字说说与上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吗?

  二、梳理年月日知识

  1、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思考相关的知识。

  2、交流

  预设:(1)28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

  (2)29闰年的二月有29天

  (3)30小月一年中的小月有4、6、9、11

  (4)31大月一年中的大月有:1、3、5、7、8、10、12

  观察一下,大月的月份有什么特点?一年有12个月。

  (5)365平年一年的天数

  (6)366闰年一年的天数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和使用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概念,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安排铺地面这个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教材安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形成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是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三年里,在教师们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比较高。他们都乐于和同学探讨和研究数学问题,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做法,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困难挑战。所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去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已经不需要教师煞费口舌的组织和刻意的分工了,这就节约了不少时间。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

  面积为1平方米的纸片、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100米尺、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方案(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意义)

  课件: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25平方厘米的方砖能修补好吗?

  (学生讨论。)

  生:不能。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方砖是25平方厘米。它们的单位(面积大小)不一样。

  师: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要不要进行换算?

  生:要。

  师:怎样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小组讨论拿出一个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方厘米,看能划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及时表扬了3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分别主张摆一摆的活动、主张测量划分以及主张计算。到底哪一种感知方式使学生掌握得更深刻,我认为是摆一摆的活动。在摆一摆的操作之后,生2所主张的测量划分就一目了然,而生3所主张的计算也变得轻而易举。如果脱离了摆一摆,那么计算则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学生的感知是模糊的、浅薄的。)

  生:老师,我们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摆一摆。看1平方分米里面能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个方法太棒了。

  (二)自主体验,活动感知(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推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说明。

  生1:1分米=10厘米,所以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摆了10行,所以一共摆了100张小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师小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按学习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体验,能够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模式,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发展空间观念。

  师:那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需要25平方厘米的方砖多少块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需要100块。

  2.看谁答得对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理解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学生正确地运用迁移类比,准确地进行了估算,然后汇报归纳。)

  生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10=100平方分米。

  生2: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1排摆10个,摆满10排,1010=100平方分米。

  生3:只摆1排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可以摆多少排,这样估算出要用100个1平方分米。

  师小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可见: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评析学生经历这个通过实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他们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能反映出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感知,使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感知数学,得到最深的体验,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需求延伸,实施过渡(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运用意义)

  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量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带有动力。)

  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从小面积单位过渡到大面积单位,引出公顷。

  (四)再次体验,活动感知(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

  1.建立1公顷的表象(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呢?

  (可以让学生模拟操作:在练习本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发挥学生想像,如果纸张足够大,能把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画成100米,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

  (用课件演示:在一片空地上,从同一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测出100米,确定出正方形的第二、三个顶点,再从其中的一个顶点出发测出100米,确定第四个顶点,所得图形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其面积是1公顷。)

  (教师深深感到,由前面操作得到的感知仍然是肤浅的。在非课改年级以前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仅能得到的体会就是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这就一定少不了活动!)

  (2)操场活动,直观感知1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分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将一把100米尺拉开,围成一个正方形。这就是1公顷。

  (回到教室)

  师: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体会?

  生1:它是100100=10000(平方米)。

  生2:它好大。

  师:有多大?

  生3:和整个操场差不多大。

  师:那你们认为学校有多大?

  生4:学校的面积大约是2公顷。

  生5:我认为大约有25公顷。

  师:还会用小数,不错。说说你们是怎样估算的?

  生5:我觉得操场大约是1公顷,教学楼和围起来的空地大约1公顷,其余大约是半公顷。一共25公顷。

  (其他学生认同,教师肯定。)

  师:学校的面积接近3公顷,那么是多少平方米?

  生:1公顷是10000平方米,3公顷就是30000平方米。

  师:那100公顷有多大?

  生:哇!

  (学生开始就现实生活中熟知的具体的范围做了个估计,认为很大很大。)

  2.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1平方千米就是100公顷的面积)

  (1)在感知1公顷大小的前提下,学生想像感受100个1公顷的大小。

  (2)描述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

  (3)课件演示附近学生熟悉的场所,划出1平方千米的范围。

  (4)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简单介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3.学习单位换算

  3公顷=()平方米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3公顷就有3个10000平方米,即30000平方米。)

  500公顷=()平方千米

  (因为100公顷=1平方千米,500公顷里面有5个100公顷,即5平方千米。)

  (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让学生列举各种面积单位的应用。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都是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大的面积,如国土面积、大片森林、草原的面积就要用公顷、平方千米,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计量比较小的面积时所用的面积单位。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六)课堂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说出面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比课改前的课例好得多。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然而相对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3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生2,生3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

  再如教学建立1公顷的表象,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方法选择中,也有3种方案,最后教师选择了最花精力最费时间的在室外将四把100米米尺围成1公顷的活动。

  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公顷的认识作为活动内容都是可操作的,只有在像平方千米这种难以实际操作的教学中,才退而引导学生选择想像的接受方式。因为建立这种大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也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案例点评〗

  1.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的活动切入,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当小面积单位不适合描述操场、学校甚至更大的面积的时候,又使学生理解需要引入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2.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公顷的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平方千米的表象也有了想像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3.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4.优秀的课件也起到了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演示小明家卫生间地面的损坏情况,使数学接近生活;还模拟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会像1平方千米这样的大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提问:(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

  3.揭示面积概念。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6.认识面积单位。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请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想在你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四、课堂小结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自主预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自学教材第5页例3。

  交流合作: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描述行走的路线: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描述行走路线:。

  (3)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3、体会同一路线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4、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怎么回答?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

  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认真倾听,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第5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1、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描述自己回家的路线。

  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有练习二的第2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补充练习,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有增进了友谊。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循序渐进地理解周长通过实践操作,概括推导出周长的公式联系生活,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重点难点:周长的认识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前准备:小黑板、投影片、铁丝围成的图形(不规则四边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认识周长

  看下面两句话,能说说它所表达的意思吗?

  a、为了锻炼身体,同学们每天早上绕操场跑一圈

  b、花坛的四周是用篱笆围起来的。

  ①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在操场上跑一圈,篱笆把花坛围起来了)

  ②一圈什么意思?怎样才叫围起来?

  ③上课前,老师叫大家干嘛了?(沿操场跑一圈)现在谁能把跑的路线画出来?

  (一学生上来画,其余的画在草稿上)

  ④是这样吗?(是的)那么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样一周的情况吗?(生举例)

  ⑤从你们的回答中可以听出,你们已经懂得了一周的意思。在数学中我们把着一周叫周长(板书:周长)

  二、举例论证,熟悉周长

  A、出示一些图形,问:这些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你指画出来好吗?

  B、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是)请你画一个。(学生上来画画验证)

  C、为什么这些图形没有周长呢?(学生解释)

  D、是的,这个没有封闭,找不到周长,现在谁能说说究竟什么是周长?

  E、小结周长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推导公式

  1、拿出准备好的图形,请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小组实践操作、汇报)

  2、出示不规则的铁丝四边形,请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学生思考后操作。拉直了量,量四条边再加起来。)

  3、出示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小组讨论)

  反馈:只要量出长和宽。说为什么。

  4、同学们,通过对上面三个图形周长的测量,你有什么想法?

  5、现在我们已经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怎么样算出它的周长。

  反馈:7+7+5+5=247*2+5*2=24(7+5)*2=24

  6、比较,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7、好,那么我们就把第三种方法作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通用公式吧!谁能用文字表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四、联系生活,运用新知

  有个木工师傅要做一个镜框,做之前他量好了长12分米,宽8分米,想叫你们帮忙计算一下周长,行吗?(学生计算,反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教学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五册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平移和旋转等知识进行图案设计。图案设计可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绘图的方法设计图案;第二种是用剪、拼的方式设计图案;第三种是利用电脑设计图案。于是我就利用数学综合课,让学生运用PowerPoint在电脑上设计图案。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设计图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平移和旋转,同时通过平移和旋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对称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学习PowerPoint的移动、旋转、组合、取消组合等工具,并学习快速选择多个图形的方法,提高设计图案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欣赏对称图案。

  通过欣赏漂亮的对称图案,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激发学生设计对称图案的愿望。

  2、观察对称图案。

  观察已经设计好的对称图案:

  (1)观察每个图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每个图案哪些地方运用到平移,哪些地方运用到旋转?

  (3)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欣赏对称图形的美)

  3、设计对称图案。

  (1)学习绘制表格。(设计图案的背景表格)

  A、正方形的绘制方法:按住shift键,拖动绘制长方形工具就可以绘制出标准的正方形。

  B、表格的绘制方法:复制正方形可以得到由多个正方形组成的表格。

  C、快速绘制表格的方法:通过拖动鼠标快速选取多个正方形,同时复制多个正方形,可以提高绘制表格的速度。

  D、表格的组合:用拖动鼠标的方式将所有的表格选中,选择绘图组合可以将所有的小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大的表格。

  (2)设计对称图案。

  A、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放在一个方格或者几个方格内。(自己选择喜爱的颜色)

  B、学习用键盘平移图形,并让学生试做。

  C、学习使用旋转工具旋转图形,学生试做。

  D、绘制的部分图案进行组合或取消组合,以提高设计图案的速度。

  E、学生自由设计自己喜爱的对称图案。

  F、设计漂亮的封面,加上喜爱的背景,及适当的图案。

  4、欣赏与评析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同学的作品,并适当的加以评价,借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设计图案的能力。

  5、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做适当的总结。可以从图案的整体布局到造型到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本P17过河

  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小马最后过河了吗?对,小马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尝试终于过河了。今天我们就且解决数学中的过河问题,看哪位同学能象小马一样通过自己的尝试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汇报结果。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可能有:

  25+29=5429+259

  549=6

  3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6条船。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1)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呢?

  三、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P20(理解题意,生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四、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过程

  一、学习1/4

  1、情境导入,复习1/4

  教师:小朋友,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呢?(一个大西瓜,一个神秘的口袋)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分西瓜,猴妈妈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课件演示西瓜平均分成4份的图),你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吗?

  学生:因为有4只猴子,所以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教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学生:桃子。

  教师: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

  学生:平均分成4份。

  教师:对,因为有4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只猴宝宝可以分到一份桃子,那这一份桃子是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1/4

  教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吗?

  学生交流,再评讲。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分到1份,所以用1/4表示。

  教师: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再请学生说说想法。

  教师:看来,这个神秘口袋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1/4了。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那每个小猴子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个桃子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神秘的口袋就在你们身边,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打开平均分一分,数一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每个小猴子到底分到了几个?

  教师:为什么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不同呢?

  学生按4个、8个分别说说自己每一份的个数。(板书2个,4个)

  学生汇报,结果不同,为什么?自己去寻找原因。交流怎么回事。

  教师:那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各自这袋桃子的1/4呢?

  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要根据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就知道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而到底这一份有几个,我们就得看看总数有多少才能确定。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1、想一想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4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2个。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8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4个。

  教师:不管1只小猴子最后拿到的是这里的2个还是这里的4个,他们拿到的都是这袋桃子的1/2。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桃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个小猴子拿到了一份,所以都是总数的1/2。

  三、闯关游戏

  教师: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三(5)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猴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游戏。

  1、第一关:(想想做做1、2)

  教师:你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根据图,填出分数

  教师:要填写分数,我们必须看清什么?

  学生:这些物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学生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二关:(想想做做3)

  教师:第二关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的要求。

  教师:谁能说说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就明白了你表示的分数。

  学生:先根据分数平均分一分,然后再用涂色表示。

  学生完成后交流。对于1/5和1/2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3、第三关:(想想做做4)

  教师:第3关,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同桌两个小朋友都有12根小棒,请你们拿出这12根小棒的1/2,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拿的?(学生可能会用除法,可以。)

  教师;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把小棒平均分成2份,拿1份。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拿出这些小棒的1/3,是多少?对的举手。

  教师:你们知道还可以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1/4,1/6,1/12。

  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的1/6,看看是几根。

  4、闯关结束

  教师:看来我们三(5)班的小朋友真的很厉害,轻轻松松过关了,看看猴宝宝都为大家高兴呢!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教师:请几个学生说。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想了解更多小学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小学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4866710.html
延伸阅读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教案与教师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教案有助于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工作。以下的关于小学体育足球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小学体育足球
2023-05-18
请您务必阅读本篇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案”的文章。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编写教案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非常
2023-05-17
最新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篇1)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编排意图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2023-05-17
小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似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洒下一路爱心,让我们感受到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读课文,会让我们的心跟随清泉流淌,心中
2023-05-17
关于小学生校园安全教案【篇1】活动目的:学习校园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活动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活动地点:教室活动过程:一、导入班会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
2023-05-16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准备好教案,才能够让教学计划顺利推行,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如何打造专属自己的教案呢?我们的留学群
2023-01-07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23-01-08
留学群主题栏目精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敬请访问。下面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以诚换其心,以志树其人,教案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2023-04-05
留学群主题阅读推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留学群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同样是教师,如果快人一步,就会成为优秀的老师,上课之前编写教案已是老师们的基
2023-03-19
教育学生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教案可以帮助老师确定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水平,那么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合集”,仅供参考,
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