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心得 篇1
记得小时后读过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老师给我一个大概的释义:一封家书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能收到家书比收到一万两黄金还高兴。
最近有幸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辑的《红色家书》,读后我除了能感受到革命烈士的思念和喜悲外,还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那种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些家书中还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辈们临死前留下的遗书,在死前他们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业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鸿昌所书的他们是为时代而牺牲,刘愿庵所书的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中国一线曙光,我们的牺牲总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乐的,熊亨翰所书的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他们都是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他们至死不悔!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眼泪盈眶,刘伯坚他生时是不断追求中国新的出路,追寻他心中和平、幸福、温暖的中国,而死时他也是无悔、慷慨就义的,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可能我没有像刘伯坚那样伟大的志向、那样无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颗爱国心!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共鸣的!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时代。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并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的力量,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不能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当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红色的家书,是一封封染着革命先辈们鲜血的家书!是一封封寄托着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的家书!是一封封我们当代人无法遗忘时刻牢记学习的家书!
我得认真把这本书读完,感受先烈们的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融合到我工作与生活中。
红色家书心得 篇2
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一封封红色家书浸润着血脉亲情和革命豪情,穿过烽火硝烟,将革命先贤立志救国、以身殉国的悲壮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映照出一个个为着理想信念宁死不屈的鲜活生命。读来,眼中常含泪水,满腔热忱抒发一二。
我们切身感受信仰之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革命英烈一生短暂而辉煌,他们之所以能在任何艰难困苦、险境绝境中义无反顾、向死而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有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方志敏在就义前写道: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共产主义信仰自他们开始,如星火燎原之势燃遍神州大地,成千上万烈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为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光芒万丈的共产主义道路。
一个人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一个政党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冲破黑暗、无往不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看《红色家书》,就是一次感受信仰力量、接受精神洗礼、补足精神之钙的过程,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本,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勇往直前!
我们深刻体悟家国情怀。《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因懂得小家命运与国家兴亡同命相依、同频共振,共产党人从孝亲敬老走向济世救民。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在给亲人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有了最酣畅淋漓的表达。史砚芬在给弟弟妹妹的信中说: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刘伯坚在给兄嫂的信中说:为了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刘谦初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这里的母亲,借指党中央。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为国家和人民甘于承担一切是共产党人伟大的精神气节。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把个人价值融于对国家人民的大爱中,勇于奋斗牺牲,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伟大担当。
红色家书心得 篇3
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600字:
近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一书,并发出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我市也掀起了一股学习《红色家书》热潮,广大党员干部在阅读中经受革命洗礼,感悟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今起,发布君将选登部分机关干部读后感,以飨读者。下面请看第三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近来,在省委诵读《红色家书》的感召下,我品读了一封封革命先烈情真意切的家书,感受着他们对家人血脉亲情和铁骨柔情,让人心情难以平静。
革命先烈们深爱他们的父母妻女,但为了革命信仰,毅然决然走上为无数劳苦大众福祉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家书,既有先烈教育子女继承遗志的,也有体现先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还有体现先烈铁骨柔情的,品读《红色家书》,让人重温了那段革命历史,加深了对革命先烈的信仰。然而,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在我们极少数干部中存在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不作为不担当怕担责的现象。读后感.当前,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大转变教育整治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想想革命先烈为实现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还有什么不努力工作的理由呢?
在基层林场工作中,本人总认为工作任务繁重,条件也艰苦,待遇还低,心理觉得不平衡。品读了《红色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我深感惭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摒弃时下存在的“怕、慢、假、庸、散”等陋习,立足本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林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家书心得 篇4
天气晴朗时候,我喜欢搬凳子坐阳台边晒太阳边看书,乐得自在。只是这一回,手中捧着的是偶然得到的《红色家书》,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一字一句像针扎着我的心。
《红色家书》虽然只是收录了当时战争期间五十多份普通人的家书,牵连三十多户家庭,但是每个字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用于此书的背景再贴切不过。《红色家书》书中描绘的是众多革命战士背后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爱情,亲情,友情,我想,我最在乎的是亲情。
1924年12月,著名抗日名将吉鸿昌在殉身前写下这封给妻子的家书,“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在这封家书里,吉鸿昌作为一名战士,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唯一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当我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禁滚落,我突然间想到了我的母亲。
那一年我就读隔壁镇上的高中,因为肚子疼的厉害就请假回家,母亲起初以为是普通的肚子疼并没有十分在意,结果我疼了一天一夜,几近虚脱,母亲在我一夜的辗转反侧中着急的到处打电话叫医生。村里睡的早,医生也少,恰好医生不在家,母亲急得团团转,就在那样的大雨天的晚上,母亲毫不犹豫骑上电动车载我准备到镇上的医院。屋漏偏逢连夜雨真的一点也不假,电动车在大雨中倒霉的坏了,母亲一步一步推着车从我们小村到了镇里。母亲的衣服湿透了,只有我,温暖的躲在雨衣和母亲的怀抱下。我并不记得那段路究竟走了多久,但我一直都知道,只要我的母亲在身边,我就拥有全世界的温暖。
那天之后没几天便是母亲节,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从来没送过花的我准备了一大束康乃馨。在回家途中我准备了一肚子的肺腑感言,却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只是羞涩的说了一句:“今天是母亲节,我就买花了。”
母亲只是责怪我乱花钱,并没有多说些什么,小心翼翼的将花插 进祭台前的花瓶里。当我还沉浸在对母亲的第一次“表白”时,我听到楼下的母亲自豪的为经过的邻居介绍里这花,“我女儿今天买的,母亲节的花,这孩子,真浪费钱”。我没有看到母亲的表情,但我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微笑。
这两年,母亲的年龄渐大,体力也大不如前了,前段时间做了手术后一直在家休养,给家里的钱她也不愿意收,总说我才刚毕业,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以前我总在想什么是爱,也许现在我才开始慢慢懂,就像我现在作为一名老师,对班级里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总爱操心她们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我就像我的母亲,期盼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却又勿需任何回报,也许一句谢谢就是最直接的感动。
那些家书的作者都已经不在了,可是家书是带着感情的史料。亲情作为血缘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则针对家书的情感发表了感言:“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些家书面前受到精神的洗礼。”这些普通人的红色家书所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豪言壮语。母亲不识字,在外读书这些年,我并没有在信中写过只言片语,也较少在话筒中说过关怀的话。
那些家书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中生存,那些随战争逝去的青春和生命都不再重演,那些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情谊如今化作纸上的文字,静悄悄的,像是没有发生过似的。可是当我们读着这些家书时,心里头由衷的哽咽,它像灵魂一般入侵我的身体。我在享受着那些作者最奢侈的亲情,那是在他们看来最遥不可及的爱,而他们大多战死了,留下许多对家庭的牵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子欲养而亲不在,愿我们都能大声说出对父母的爱,也愿我能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将母亲对我的爱的方式继承给我的学生们。
红色家书心得 篇5
邓贞谦狱中绝笔——《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每个人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但又太容易沉沦。今天,当我手捧邓贞谦的狱中绝笔“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我的那颗进取之心又重新炽热起来,而且是从未有过的温度,是那般滚烫。
1921年,在江西萍乡县城,年仅十四岁的邓贞谦辍学后到商店当学徒,两年之后,他考入萍乡中学继续学习。这个看似普通的稚嫩的孩童可不能被小看了。在校期间,他与许多进步青年一起积极组织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青少年基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甘愿放弃北京师范大学的就读机会,全身投入革命洪流,在1928年1月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邓贞谦是比较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或许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说出来也并没有太多人认识他,但邓贞谦这个人不容小觑,他的思想觉悟特别高,能及时的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以至于他在中学时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担,或许邓贞谦正是对于“祖国建设者”这一身份有着极大的担当意识,才能有决心放弃北师大的录取,全身心地去建设祖国。邓贞谦一手创建的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为后继的中共革命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不幸的是,在国民党的全力搜查下,邓贞谦身份暴露。一次与毛泽东的谈话后,身上携带着一些作为活动经费的黄金的邓贞谦,在返回萍乡的途中路过南坑时不幸被捕。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英雄,邓贞谦不溺花言巧语也不惧严刑拷打,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守着革命的重要机密。临刑前他写下一封家书,这封家书不是写给他的家人的,而是写给无数为了强国复兴而奋斗的革命者的。书中,他这样写到:“要革命就要很坚决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犹豫的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我想这句话已经充分体现出邓贞谦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他自知命不久矣,但他仍不放弃革命必胜的希望,呼吁广大青年群众奋起斗争,做天下的主人。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牺牲时年仅21岁。21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不起眼的一朵浪花,但邓贞谦却用21年的年华造就了不朽的人生篇章。我们是一群与邓贞谦年龄相仿的学子,或许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们有强国复兴的责任重担。读后感·当今时代,人民军队发展十分迅猛,国家正需要像邓贞谦一样的有志青年。所以我们不能再彷徨,不能再犹豫,响应时代的号召,听从国家的召唤,让勇气盖过怯弱,让进取压倒苟安。
筑梦,向着星辰大海!
红色家书心得 篇6
1928年3月18日,夏明翰由于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母亲陈云凤:“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两日后他牺牲于汉口余记里刑场,牺牲前写下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们对这首诗是耳熟能详,对于这封家书的内容,我却是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中第一次看到。
是的,烈士牺牲后的90年,先辈们举过的红旗在祖国广阔蓝天处处飘扬,烈士可以瞑目了,烈士的母亲身上也承载了无尽的荣光。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举起民族救亡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烈士宁死不屈的壮烈情景,无法感同身受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却可以从一封封红色家书中去铭记那段历史,缅怀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英烈。家书寄语,字短情长,每个字、每句话都是那段红色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是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自我、奋斗拼搏的人生诠释。
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夏明翰毅然选择了洒满鲜血的革命道路,因为他坚信,这条路的尽头必然是真理。他的选择是对的,正因为有无数像夏明翰这样的烈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马克思主义终于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支持。马克思是千年思想家,夏明翰这样的烈士则是千年不朽。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在跨越,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全面小康、两个一百年……新的历史阶段给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当然,仍然有许多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更多的人在全球化的国际角逐场上积极地、努力地学习;殚精竭虑地工作。这不仅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复兴的需要,读后感.也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很多人能够成为国家以后的栋梁,很多人则甘做一枚螺丝钉,同样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论自己能力的大小,只要尽了力,即使是微薄之力,也是为祖国这条巨龙增添一份力量,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回报。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重温革命历史,走进革命志士的思想世界,得到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更觉得要倍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自身做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让烈士之志薪火相传。对于革命先烈,我们的美好生活是他们当年奋斗的期许,当他们鲜血浇灌的土地上,鲜花盛开,繁荣昌盛;他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他们的精神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望着这盛世中华,正如他们所愿……
红色家书心得 篇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捧着一封封红色家书,靠近的是一颗颗赤胆忠心,传递的是一份爱党、爱国、爱家的人间大爱。抚今追昔,钩沉史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做好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用实干托起梦想,用奋斗铸就辉煌。
把红色教育内化于心。一封封红色家书,就是汲取锤炼党性的心灵鸡汤。通过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受红色教育、传红色基因的活动,让党员干部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和质朴情怀,见证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和神圣初心。注重用红色资源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使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触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责任担当,争当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奋斗者。
让红色教育外化于行。结合读红色家书活动,组织开展忆先烈、找差距、见行动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追忆历史中传承精神,在学习先烈中点燃激情,认真领悟初心与信念,自觉理解使命与担当,见贤思齐,立言立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使命,把光荣传统转化为加强党性锻炼的内在精神力量,把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自觉在思想上讲政治、讲信仰、讲党性,在实践中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真抓实干。通过把红色基因转化为谋划工作思路、勇于改革创新的本领,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成果,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展示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使红色教育固化于制。红色教育作为党性锤炼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读红色家书,不是让人触动一下子、感动一阵子,而是要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正因如此,要着眼构建长效机制,坚持把红色家书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日常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经常性相结合,融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让红色家书记忆犹新、历久弥新,让红色教育历历在目、口口相传,让红色精神浸润血脉、印入脑海。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经常性地鞭策党员干部向先烈学习,使忠诚于党成为一生的追求和一世的担当,自觉做到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
红色家书是党性教育的精神富矿,党员干部从中可以感悟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奋进力量,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自觉做到信仰坚定永不变。
红色家书心得 篇8
读《红色家书》有感心得体会800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难得可贵。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诵读了夏明翰在狱中写给母亲、妻子与大姐的三封家书,以及最后就义诗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身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营养、感受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接续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
学习先烈精神,做好党风与家风的传承。《红色家书》中我们党的党风与传承千年家风的完美融合。学习《红色家书》就应当让优良的党风落地生根,就要让纯朴的家风永远传承,用党风培养家风,用家风促进党风。习近平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读后感.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连着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要让党风始终如春风拂面。身为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此作为个人修身立德、增长境界的重要内容,作为严家教、正家风的重要内容,发扬革命先烈家风建设的珍贵遗产,见贤思齐,带头示范,建设好家风。
学习先烈精神,夯实思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主心骨。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明确入党动机,牢记共产党员身份,发挥好共产党员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思想信念。以“党员活动日”为契机,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争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做政治合格的共产党员。
学习先烈精神,坚持真抓实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带头深入一线,以上率下,带领全镇真抓实干。同时,带动大家向上向善,使全镇上下掀起学习先烈精神热潮,坚持担当实干不放松。以党建+生态文明建设、党建+社会综合治理、党建+集体经济为契机,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潢溪而奋斗。
纸短情长,不尽欲言。读《红色家书》使我更加坚定信心,更加鼓舞斗志,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潢溪改革发展再创新台阶而不懈奋斗!
红色家书心得 篇9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
一封信笺,倾述无尽思念;纸短情长,诉尽家国情怀。《红色家书》一书精选了百余封家书,时间涵盖了从共产党创建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写这些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远离亲人,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走出温暖的小家走向残酷的战场,把对家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爱情、与家国激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是革命者与家人的心灵交流,带着战火的记忆,蕴含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留给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一笔富贵的财富。
从一封封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我仿佛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弥漫,感触到了家书作者们为实现救国理想的蓬勃心跳,家书中包含亲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以朴实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的抒发着他们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不惜英勇牺牲的豪情壮志。
从这本书中让我获得的不仅是震憾、铭记、还有永不言败奋进前行的力量。小小的家书寄托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琐事,还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我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给儿女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也能体会到他们创业的艰辛和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热血追求,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
品读《红色家书》不仅使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而且增强了党性,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心系群众,要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家书心得 篇10
通过对《红色家书》一书的学习,一封封感人的书信,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前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及对后人的敦敦教诲。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党员,对家庭建设,对铁路项目建设,我想谈谈学习之后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家庭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红色家书》中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以家书为纽带,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情真意切。
其中,刘少奇同志致儿子刘允若《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一信让我感触尤为深刻,信中,刘少奇同志能敏锐地从孩子的来信中发现孩子所暴露的思想问题,并站在一个父亲和一个党员干部的角度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他“虚心领受同志们的批评”,“警惕不对的方面,获得及时的纠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
下一代作为祖国的接班人,需要时时加以引导,特别是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思想问题时,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信中所说,“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我们这代有属于我们的责任,下一代的责任,必须在时代的角度上加以强调,使其成为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
二、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不断进步完善
“打铁仍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充分领会精神实质,努力转变学风、作风。
其次,要积极参加党支部专题党课、“每月一课”、组织生活会的学习,多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多与班子成员交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讨论学习,与指挥部员工谈心交心,通过群众找、自己查总结自身问题,并立行立改。
同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公”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组织的检查和群众的监督,不断学习进步,完善自己。
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年代,努力做好建设工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一名铁路建设管理者,要在兢兢业业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结合现有的条件积极探索铁路建设新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铁路建设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与推广,“撸起袖子加油干”,为黔张常铁路建设不断奋斗。
以上是我的学习感悟,衷心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