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心理课课件(汇总10篇)

字典 |

2023-07-18 08:36

|

推荐访问

心理课件

【 liuxuequn.com - 实用资料 】

  我们的编辑团队为您打造了一篇精美的“心理课课件”文章,所述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的必要工具。

心理课课件 篇1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心理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分支学科,能辨析对心理学的一些错误认知偏差。

  (2)情感目标:对心理学的兴趣得到提升。

  (3)态度价值观目标: 助人自助,在遇到烦恼与困惑时,能够自我帮助或树立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烦恼。

  二、教学重点:辨析对心理学的认知偏差。

  三、教学难点: 助人自助及确立寻求心理援助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视频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以用食指摆出“人”字的小测试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什么是心理学的课题,带出本次心理课的主题“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接下来呈现课件,包含《lie to me》、《催眠大师》、《盗梦空间》、《美国心理医生》的电影海报询问学生自身对于心理学的了解与认识。

  (2)短视频播放

  播放爆小海中《如果你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女朋友》短片,与学生的认知进行呼应,强调目前存在很多对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结合视频对这些认知偏差进行回应与说明解释。(3)讲授新课

  讲授心理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分支学科,并对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分支学科进行简明的介绍。接下来通过图片呈现,结合各种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象及研究结果(两歧图、从众、责任扩散、记忆研究等),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他们思考这些研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及给我们哪些启示。

  (4)回归正题,让同学们谈一谈开设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并澄清几点对于心理健康课的误读,让学生明白“助人自助”的道理。

  (5)答疑解惑

  最后,预留几分钟时间给予学生提问,教师解惑的环节。

  八、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个别学生较喜欢交头接耳讨论影响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会花时间强调纪律问题这一点值得改进,对不同氛围特质的班集体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2)本堂课以教师的讲授解惑为主,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也是学生讨论的原因之一,后期心理课还是尽量采取游戏、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展开,此外整体的控班能力也有待提升。

  (3)在备课环节如何形成自己的教法问题、如何更有技巧的提出问题这些也都尚需改进磨炼。

心理课课件 篇2

  一、 活动目的

  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平台,让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自己的内心

  二、 活动操作

  1.通过测试或游戏考验情侣间的默契程度等;

  2.为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信纸和笔,让同学们写出自己最想说的的话或心愿;

  3.与校广播站联系, 将愿意公开的心愿通过广播传达给大家,不愿意公开的心愿可用心封装好,作为“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交给同学自己保管当作纪念;

  4.鼓励学生情侣写下对彼此的承诺,提高对感情的责任感

  三、 活动操作注意事项

  1.“心愿”表达用语文明,内容将健康,积极向上;

  2.不要求必须现场写,可以让同学自行写好交给我们再做安排

  四、 活动材料

  桌椅、信纸、彩笔、游戏测量量表

  五、 活动地点

  六、 活动时间安排

  心理健康周开始的第四和第五天,持续一天

  七、 活动人员安排

  两组人员,每组7——8人

  1—2人负责保管信纸和笔,一人组织指导同学参加活动,一人负责与广播站联系,约半天送一次稿件。

心理课课件 篇3

   一、教材来源

  今天的情绪这一话题,这是来自同学们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第二课的内容,将控制情绪放在书本叫前面的地方供学生们学习,目的也是为了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讲,仔细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学习目的

  高中时期对学生们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与初中有所不同,和初中相比,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习难度也大幅度的提高了学习压力更大。而高中生们,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发展都还不成熟,为人处世较为冲动,对自身情况没有深刻的认识。遇到较大的困难,没有办法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如果任由学生们的情绪发展,这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引导学生们往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调节能力,需要老师系统地对这一块的知识进行讲解。

   三、学习内容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情绪分类,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教会学生们辨别不良情绪,并且不对不良情绪随意发泄,而是应该合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必要的时候学会寻求帮助,来达到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的目的。

   四、学习重难点

  懂得区别情绪并清楚能够合理的控制情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理论知识学完之后要能够进行反思,在高中阶段甚至是成长阶段,有没有控制不住情绪而失控的时候,如果有,那再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如果再回到当初的情景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懂得举一反三,能够将老师今天讲的重点记住,并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才说明真正的掌握了这节课。

   五、教学过程步骤

  1、举一个与历史名人有关的且与情绪相关的例子从而代入课题。

  2、和同学们讲解不良的情绪有哪些?比如愤怒等等,并向同学们说明不良情绪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同时向同学们讲解开心愉悦这一类的积极情绪有利于放松身心,放松大脑等积极作用,从而让同学们合理对待情绪。

  3、通过和学生对话交流的方式来让学生懂得,我们有的时候会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比如看电视时看到悲伤的一幕而伤心愤怒,比如在生活中因为某些事而难过痛苦,这些情绪的产生是非常正常的,学会控制情绪并不是要学生们时时刻刻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而是要让学生们懂得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负面情绪一直影响着我们,甚至越来越严重。

  4、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在难过或愤怒的时候可以听听轻音乐,看看风景来平复自己的情绪。或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宣泄,也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等方法。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的课后总结,谈一谈自己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并且以后将会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写一篇文章和老师说一说曾经遇到的让自己失控的事,并且说一说以后将如何避免?

心理课课件 篇4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怎样合理调适自身的情绪》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体育与情绪的调控》。学好本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调适自身情绪的方法,以便以更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良好情绪对于学习的动力作用以及挖掘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说学情

  学生状况:当代中学生在科学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虽然能很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但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对自身的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地认识,也不善于调试自身的情绪。而且高一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口,已经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还比较薄弱,又处于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期,形成了他们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能力之间的失调,从而导致他们在处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冲动、极端化,难以很好的调试自身的情绪。

  三、说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主题是《怎样合理调适自身的情绪》。是来自教材中的《最近比较烦》一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情绪以及它们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并使学生在了解自身情绪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试,以合理的方式、方法恰当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以增进身心健康。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分为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清楚的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2.态度和情感目标: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

  3.能力和问题解决目标:能觉察和分析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对情绪进行自我调适。

  五、说重点

  重点:理解合理调适情绪的重要性

  六、说难点

  难点:结合自身情绪体验,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寻求控制、调适情绪的方法。

  七、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强调师生互动。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主动、积极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能够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前面所说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具体的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为六个板块,分别为:(一)故事导入(二)情绪的故事(三)情绪的图片(四)情绪的假设(五)锦囊妙计(六)教师小结

  故事导入:教师主要通过一个关于林肯和他的陆军部长斯坦顿的情绪的故事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而活动做好准备。

  过程:(一)情绪的故事。为了贴近学生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向学生说明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欢乐、满意、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结合两个故事,告诉学生任何情绪的表现都应去适应,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二)情绪的图片。分为两个小环节:一是教师出示各种情绪图片,引导学生辨认各种情绪的不同表现。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与表述一一对应,学生体会各种情绪的外部表征。二是列出喜、怒、惧、哀、恐等情绪,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形容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在课堂中加以整理并理性分类,同时,又提高了学生正确表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身最近一周或半个月以来的情绪体验进行勾划,勾划出最适合自身情绪体验过的词,如果以上又没列出来的词语,学生自身也可补充写上。

  (三)情绪的假设。通过以上分类,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以下十种情境,请学生说出他们会产生何种情绪及产生该情绪的原因。比如有人弄坏了你的文具,你会产生什么情绪?有过这种体验吗?当时又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一旦再出现类似的这种情况,产生这种情绪时又如何调适呢?等等。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如产生被激怒的情绪时:1、分析一下问什么发怒2、分析一下发怒的结果3、怎样使自身不过分激动4、如何控制、调节被激怒的情绪等。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以上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弄清情绪的各种分类后,当面对这些不良情绪时,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来合理调适情绪。

  (四)锦囊妙计。为学生提供一些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方法。

  1、怡悦调适法。利用古代的一个故事作为背景。让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利用“怡悦调适法”来解决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告诉学生如果自身怒骂无常,愤怒难耐,也可以通过这种怡悦法来进行调适。

  2、宣泄法。分为三种:①在产生痛苦、悲伤、难过等情绪时,可通过哭来宣泄、释放积聚在内心的痛楚,达到心理平衡②有郁闷、愤怒、困惑等消极情绪时,可通过音乐或书写宣泄法来调适③如受了委屈或欺侮后,可借助一些外物来宣泄,比如说拳击、打沙包等方法。

  3.还可以用自我暗示法、意志控制法、理智调适法、活动转移法、注意力转移法、交往调节法、情绪升华法等调适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诱导和启发学生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调适方法,让学生达到不良情绪的有效化解,使自身的精神坚不可摧,让精神之库不断注入振奋、欢欣和愉悦,让心境之水永远清澈与蔚蓝。

  (五)教师小结。

  1.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布置作业:①想一想良好调适自身的情绪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②情绪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影响有哪些?③我该怎样调控才能获得良好的情绪?

  2.教师结束语:情绪时人心理能量的调节器,它可以发动人的行为,确定人的行为方向,对人具有无法估量的感染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情绪的正确作用。让我们都做自身情绪的主人,让自身的情绪永远都拥有舒适、温暖的环境,让自身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呈现出一片晴空。

心理课课件 篇5

  团结精神·学会合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目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爱以自我为中心,又加之现在是集体活动不是很多,很多孩子都不会合作,在集体生活中不考虑集体的利益,只顾个人喜好,不会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事情。即使在合作中,有时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因为孩子们们在生活中缺乏与人合作的经验,缺乏“团结合作力量大”的认识。

  还有一些孩子内心中渴望与人交朋友,愿意和别人共同完成事情,但是不知道怎样与人合作,缺少这方面的认识,也缺少这方面的指导。

  因此,本节课就以此为出发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在活动中认识、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人交往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合作就是大家在 互 相 信 任、互相 支 持、互相 配 合、互相 帮 助 中 一 起 把 事 情 做 好。知 道 团 结 合 作力量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人合作,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视频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学会团结合作,并在活动中感受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以图片、视频和游戏为主,富有趣味性与适应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教学法和愉快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游戏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明白道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团结合作力量大的意义,并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活动中有感而发,降低教学难度,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四、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在这次活动课中,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看视频《贪吃蛇》,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揭示课题。

  实践是最好的依椐。我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身边发生的团结合作的事情,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想一想团结合作作用。拓展他们的思维,领悟团结的力量大,理论联系实际。

  (三)故事与游戏,紧扣课题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以故事、视频和游戏为主,富有趣味性与适应性。教学内容适合于高年级的教学手段,如《天鹅、大虾和梭鱼》的故事、《千手观音》的视频、穿越A4纸的游戏。

  如游戏“拔河比赛”和“分豆子比赛”;角色表演有“值日生扫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富有趣味性。比如:在拔河这一项目,让学生认识到个子高矮和体重多少及个人体质,还有人数的多少与比赛输赢是有直接关系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多力量大;通过把红绿豆分开并运送到超市,看谁做得快,请优胜组的学生们说出胜利的秘诀,从而体会到一起做事情不仅要团结还要懂得分工合作;为了进一步巩固“做事情除了要团结还要懂得分工”我开设了角色表演“值日生扫地”,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上台各抒己见,既教育学生要 懂得分工干活才能把事情干得又快又好,又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如学校大扫除时不拈轻怕重,应该大同学挑重活干,小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依赖别人,在家里也一样。

  这样由有了一定的认识到进一步认识,再到更加深刻的巩固,符合了智障学生循序渐进这个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差异,在玩中学习,玩中认识,玩中体会。从游戏比赛中寻找合作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教训,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团结合作力量大”这一主题展开,环环相扣,互相照应,充分体现了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顺利完成了教学目的。

  (四)分享学生体验结果,总结教学内容。

  此环节,我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反馈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也是一种美德,团结还能感受快乐!快乐使人身心健康,愿同学们都能快乐健康地度过每一天!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心里话。使教学目的得到升华。并把快乐健康的心情带到课堂外,校园外„„ 五、说体会:

  在这次活动课中,以 “团结合作”为主线,通过热身运动,游戏活动,角色表演,同桌互相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肢体活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团结与成功的乐趣。当然,在活动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有情绪高涨,爱自我表现,会不由自主地上台表演或发言,出现纪律涣散,难以控制等场面,但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课定能增强学生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意识,或多或少纠正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的缺点。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消除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

  《团结合作》说课稿

  [说教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自我角色意识逐渐增强,在集体做事或完成任务时往往为了表现自己而忽视他人的作用,合作意识不够。很多事例说明不团结合作会影响工作、生产和学习。因此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确定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懂得完成集体任务需要团结合作。

  2、知道团结合作就是合干一件事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行为目标:

  1、与人合作时,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

  2、与人合作干实事,要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不互相埋怨。情感目标:愿意与人团结合作。[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的思想。[依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依据以上内容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双主互动式”]

  “双主互动式”的特点是:能较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揭题认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为明理做好铺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我采用“游戏法”和学生们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

  比赛结束后提问:老师玩的什么游戏?怎样能提高比赛的速度?(汇总为:我们合干一件事时,应该团结合作,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板书课题:团结合作

  [游戏导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这样学生带着兴趣和“为什么要团结合作?怎样做到与人团结合作?”这样的疑问自然进入“明理”的思维流程。]

  (二)自主学习

  探究明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落实认知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团结合作,为什么要团结合作。怎样做才是团结合作,从而落实认知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三)处理信息

  深化明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明理,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学会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我采用了“事例明理法”和学生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 说一说我们班上哪些事是通过团结合作最后取得了胜利的?

  [通过课前调查,课上汇报,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了团结合作的思想,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通过本班实际情况的说明,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师:课件播放录像,学生边看边思考:团结合作中的精神? 揭示互相帮助。

  [通过创设情景,一方面发散思维,一方面反馈学习效果,为指导学生今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听歌曲,鼓励全班同学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本课板书设计为文字结构式板书:]

  团结合作

  分工合作 相互配合 目标一致 互相帮助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的自由美;学习交流的合作美;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成功美。在美的氛围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团结合作力量大》说课稿

  (2010-01-22 21:40:21)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简单地介绍自己,我是来自芦淞区立人小学的黄琳。一直以来我都是心理学的爱好者,并于2008年5月获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从教6年来,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2006年曾以本校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学生相处为素材,撰写了《一张友谊卡》参加品德学科“我的教学故事”演讲比赛,分别获芦淞区、株洲市一等奖;也曾联合家长为本班一名极度内向、孤僻的女孩积极想办法,查阅儿童心理学等相关书籍。我把学到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平常的教学之中,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待问题学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弱化他们在其他学生心中的消极影响。

  下面我将对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团结合作力量大》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团结合作力量大》,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属于交往心理的范畴。

  二、说设计理念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小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非常必要。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的活动理念,我制定了这样三个活动目标:

  1、认识合作,懂得合作的力量大,培养合作精神。

  2、学会合作,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很好地合作,合作中应该怎么做。

  3、体验合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从情感上认同合作。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活动过程三部曲:

  1、媒体导入:认识合作,学会合作

  2、游戏引领:体验合作,真诚合作

  3、感受分享:认同合作,愿意合作

  四、说教法、学法

  我尝试把自己在学心理时参加过的团体咨询运用到小学课堂上,遵循“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原则,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先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再从精心设计的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从情感上接受合作,以此来指导以后的行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感受合作的意义、方法。首先出示一段《蚂蚁搬豆》的视频,初步感受合作的意义。接下来,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合作。再从欣赏大雁南飞图片明白合作要互相帮助、合理分工;教师讲述蚁团合作过火球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队凝成一根绳,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二)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运用学到的方法。

  我选择的“海洋中的孤岛”、“蒙眼三角形”、“心有千千结”都是比较适合培养合作精神的心理学游戏。前者是要尽可能多的学生站在一张报纸上,然后把报纸对折一次,再次考验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蒙眼三角形”是要小组全体成员蒙上眼睛,合作找到一根绳子然后拉成一个三角形。“心有千千结”是要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圆圈,双后交叉分别握住相邻同学的手,在不松手的情况下通过合作想办法解开这个结。

  (三)感受分享,认同合作,愿意合作

  学生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收获、难忘的细节,教师总结,宣布活动结束。

  六、说感受

  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我个人感觉非常荣幸。在过去的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团结合作力量大》这节课的设计经过了5次修改,期间得到了芦淞区教研室刘江波老师的多次指导、立人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我们通过多次研讨、试教,发现体验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很大影响。一次试教前我要一个班的学生自由分两边坐好,结果所有女生坐一边、男生坐另一边,一问老师才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男女界限很清楚。我巧妙地通过游戏,把学生重新分成两组。当活动结束的时候,这个班的男女同学很自然地手牵手齐唱歌曲。这个小细节让我看到了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时效性。我的说课完毕,真诚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要团结合作》说课稿

  (2009-05-27 14:47:52)

  教材分析

  《要团结合作》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思想品德》第八册第十课。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认知目标第3条“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而设置的。课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说明社会生活需要团结合作的意义及具体做法。它着重引导学生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做到:乐于与人合作,能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不固执己见。学生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品质形成的阶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减少,且现在大多数均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逐渐形成了独来独往、孤僻、内向、霸道的性格。因而塑造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优秀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是是他们很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团结合作就是在大家合作一件事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2.懂得在做很多事情时都需要团结合作,尤其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情感:

  愿意与人团结合作。行为:

  1.与人合作时,能听取别人意见,不固执己见。

  2.与别人合作时,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的思想。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逐步明白和接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不愿与人合作,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

  三、深入明理

  通过具体的事例(课件:小到打扫卫生、游戏、篮球比赛;大到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乃至国际之间的合作)和出示有关图片、交流名言警句,来进一步说明为了完成共同的认为,必须集中力量,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成功,从而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体验激情

  通过游戏(夺红旗)、辩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又一个兴奋点。加深对课题的理解:首先集体中每个成员目标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要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只有善于团结合作的人,才能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有所作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单打独斗与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一个集体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有了较强的凝聚力,才能把事情办好.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加团结,亲密合作,把我们班上各项活动都搞得更好。

  最后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同学们边唱边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道理。在歌声中结束学习。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新思路。

  德育实践活动课《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教学设计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越来越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活动实施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一下。

  四、学生谈感受:

  五、教师总结:

  经过两周的实践调查,翻阅书刊,上网查资料,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能以组为单位,精心吞吐量,开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能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各抒已见,形式新颖,同学们能做到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在平等地、自主的交流中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发扬团队精神。下一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我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活中美丽的彩虹。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反思材料

  作为这次活动课的指导教师,既看到了学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对实践活动也感慨颇多。

  1、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深化,能力得到发展,视野得到拓展,道德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展示,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亲历体验中自主地与人交流,自强自立,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并且能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中,我是指导者,同时我了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德育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本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同是也是一个难点,它对教师是有无穷的魅力的,尤其是对班主任教师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内容,更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种实践活动课也使老师的知识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没有现成的材料,没有现成的教材,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教师们比较难办的困惑,老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康金第三中学的七年级一班班主任王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多么的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依据我们这次德育实践的主旨“和谐友爱,合作发展”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为此设计了这次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为很好地完成本次实践课的活动目标,在本活动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一下。

  那本节课就是完成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学生已经收集、准备了足够的资料,所以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已的成果,首先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三个和尚》导入,激起大家的热情,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同学收集到了神舟六号的发射实况、影片,有的同学有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团队精神的认识,有的以小品的形式,有的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总之,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能真正的认识到团结协作是今后社会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永远的精神!最后由我以一则《天鹅、马和鱼一起拉车》的寓言故事进行总结。天鹅努力向上飞,鱼尽力往下潜,而马拼命往前跑,结果车徘徊不前。后来,天鹅往前飞,鱼向前游,马向前跑,于是车被拉动了。真的希望同学们像美丽的天鹅、昂扬的骏马、欢乐的鱼儿一样,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活中美丽的彩虹。

  本环节是对本活动课的总结和升华。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回顾和总结,强化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团结协作”,从而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进而萌生集体荣誉感。以上是我对《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进行的说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团结合作力量大》说课稿

  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曾益家

  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目是《团结合作力量大》

  一、说学生:

  智障学生爱以自我为中心,又加之现在集体活动不多,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合作,在集体生活中不考虑集体的利益,只顾个人喜好,不会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事情。即使在合作中,有时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耍小性子。这是因为孩子们在生活中缺乏与人合作的经验,缺乏“团结合作力量大”的意识。还有一些孩子内心渴望与人交朋

  友,愿意和别人共同完成事情,但是不知道怎样与人合作,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也缺少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本节课就以此为出发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在活动中认识、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合作力量大的意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合作,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经验和方法,能与身边的每一个人搞好关系。同时,学会用真诚、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交朋友,体会团结合作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以游戏和角色表演为主,富有趣味性与适应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教学法和愉快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游戏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明白道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团结合作力量大的意义,并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活动中有感而发,降低教学难度,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

  在这次活动课中,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听歌曲《幸福拍手歌》,师生围成一个圈,边走边跟着节奏拍手。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揭示课题。

  实践是最好的依椐。我请两个同学分别用五个或者十个手指系红领巾看谁快谁慢,让学生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来揭示本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通过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感受团结合作力量大的奥秘,引人入胜。同时渗透多种学科教育在内,有数学的比多比少;有常识教育的人有两只手,十个手指头,在一起做事就会比较快,我们的手指兄弟,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大。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想一想手指的作用。拓展他们的思维,领悟手指团结的力量大,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师生互动场面:让学生倒计时数数,制造紧张而热闹的课堂氛围。

  (三)游戏和角色表演,紧扣课题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以游戏和角色表演为主,富有趣味性与适应性。教学内容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手段,如游戏“拔河比赛”和“分豆子比赛”;角色表演有“值日生扫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富有趣味性。比如:在拔河这一项目,让学生认识到个子高矮和体重多少及个人体质,还有人数的多少与比赛输赢是有直接关系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多力量大;通过把红绿豆分开并运送到超市,看谁做得快,请优胜组的学生们说出胜利的秘诀,从而体会到一起做事情不仅要团结还要懂得分工合作;为了进一步巩固“做事情除了要团结还要懂得分工”我开设了角色表演“值日生扫地”,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上台各抒己见,既教育学生要懂得分工干活才能把事情干得又快又好,又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如学校大扫除时不拈轻怕重,应该大同学挑重活干,小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依赖别人,在家里也一样。

  这样由有了一定的认识到进一步认识,再到更加深刻的巩固,符合了智障学生循序渐进这个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差异,在玩中学习,玩中认识,玩中体会。从游戏比赛中寻找合作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教训,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团结合作力量大”这一主题展开,环环相扣,互相照应,充分体现了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顺利完成了教学目的。

  (四)分享学生体验结果,总结教学内容。

  此环节,我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反馈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也是一种美德,团结还能感受快乐!快乐使人身心健康,愿同学们都能快乐健康地度过每一天!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心里话。使教学目的得到升华。并把快乐健康的心情带到课堂外,校园外……

  五、说体会:

  在这次活动课中,以 “团结合作”为主线,通过热身运动,游戏活动,角色表演,同桌互相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肢体活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团结与成功的乐趣。当然,在活动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有情绪高涨,爱自我表现,会不由自主地上台表演或发言,出现纪律涣散,难以控制等场面,但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课定能增强学生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意识,或多或少纠正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的缺点。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消除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

心理课课件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执教的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上册意志篇中的“意志与成才”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会坚强意志对成才的作用,认清自身存在哪些意志薄弱的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高一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口,已经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还比较薄弱,又处于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时期,形成了他们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能力之间的失调,从而导致他们在具体事情处理上,经常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在实践中,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的目标真正连在一起,导致他们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一些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锻炼意志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认清自己身上存在的惰性,主动磨砺自己的意志。

  2、掌握磨砺意志的方法,自觉磨砺。

  教学重点为: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为:磨砺意志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在起始活动,通过采访张海迪的几个感人的片断,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主体活动部分,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看名人取得成就的时间表,初步感受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

  2、讲述“由于坚强意志而成才的故事”,进一步体会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

  3、通过自测,学生了解自己的意志水平;

  4、师生互动,自我剖析,寻找意志薄弱的地方;

  5、总结方法,指导行为。

  在结束活动部分,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反思一:心理氛围创设很重要。

  心理辅导课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特别是意志这一类比较严肃的话题,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本节课在起始环节,用张海迪的事迹,激发了学生磨砺意志的情感,特别是张海迪得褥疮的视频片断,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就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心理氛围,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铺垫。

  此外,要让学生说心里话,特别是说自己的缺点,学生一般都有些不好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在这儿,我运用了自我开放技术,首先说自己意志薄弱的地方,这样就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设了一种轻松的谈话氛围。

  反思二:生成,很重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相信,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两点:

  1、课前预设很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2、课堂生成要关注,精彩的生成犹如课堂里闪光的金子。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捕捉学生些好的想法,特别是心理辅导课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悟,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影响,将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撼。

  这些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心理课课件 篇7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逐渐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探讨了团体特性、活动氛围的营造、教师地位作用和相应的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以期对更好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所裨益。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教学 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人我国大陆,内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教育形式。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的深入,其框架结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等部分逐渐完善,由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开始演变为一门独立课程,并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心理辅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非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概念解析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理论、流派、内容和操作方法等基本知识的介绍,称为讲授式团体心理辅导;一类是活动参与的方式,称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辅导方式。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学习抽象的概念,而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气氛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其特征为人人参与,重在感悟。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系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进程,属于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作为一门课程,是在相关理论(后台)支撑下,由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的系列活动(前台)构成,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悟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讲,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课程。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为目标,而“成长=经验+反思”。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经验的精细加工过程,属于记忆的多重编码策略,容易被学生掌握、吸收并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经验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处理类似情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因此,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一般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1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能够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相对而言都不重要,并且对行为只有微弱的或没有重要影响……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当代课程理论之一理论灰色论认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更多不是依赖理论的指导,而是依赖个体的经验。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真正对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具体知识,而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因此,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不追求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以学生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助人自助是其根本宗旨。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的进程根据学生体悟的情况确定,教师起维持、监督作用。2 与一般课程的区别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主要是以团体心理活动和心理自我训练为主,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等方面与一般课程有所不同。教学目的方面,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自我的成长、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反思能力的增强,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由理论指导下的系列活动构成,陈述性知识、理论、原理不是其教学的范畴;教学方式上,主要以活动为主,没有讲授和训练;教学组织方面,以小组活动为主,组内交流协作,组间竞争;教学要求上要求人人参与活动,共同分享感受;教学评价方面,没有知识点的考查,以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为主。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过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有所不同。学者们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时,往往不会重点阐述活动内容,因为活动只是一种促进团体达到成效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互相的反馈才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没有固定、标准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理论上讲凡是能够达到活动目的、实现活动效果的任何内容,都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当然,为了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 生活化原则。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只有经历过、见到过,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对照和思考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恰当与否,才能充分挖掘个体直觉反应背后隐藏的平时难以觉察的动因,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修正不恰当的做法,并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理想信念、职业选择、自我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非常关心、也是很实际的问题。简便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简单,便于操作。由于受活动场地(一般是教室)、道具、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的、复杂的活动往往难以开展。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巧妙的小活动同样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实现体验、交流、反馈的教学目标。另外,简便的活动更能够节省活动过程的时间,从而给反思和交流留下更多的时间。启发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哲理性,能够发人深思,在平常之处带有启示性的想法和行为,能够比惯常反应有更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对照自己的言行和观念,也便于小组交流讨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过程,由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构成。宏观方面是所有活动的阶段安排和实施顺序,整个活动过程一般分为团体建立与形成、活动实施和团体结束三个阶段;微观方面是单个活动的设计,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即:体验—分享—交流一整合一应用。总的来说,团体辅导过程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既要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又要使每一个活动都能被充分体验和反思,要顺畅不留有刻意做作的痕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课程安排上看,团体建立与形成阶段要占整个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团体成员相互熟悉,建立融洽的团体氛围,形成团体契约;活动实施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五分之三,通过系列活动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控讨学习方法等等;结束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六分之一,主要是个人课程学习的成长反思和处理离情别绪等内容。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反思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作用,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积极自我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改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根据多年的教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团体特性。团体特性包括成员构成、团体大小等。一般来说,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成员都是学生,在年龄、时代特征、教育背景等方面大体是相同的,具有同质性的特征,当然,由于地域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同质性和差异性对于团体来说都是需要的,同质性容易形成共同语言,更容易同感、共情的产生,差异性能够显示问题的多样性和看待分析问题的不同层次和角度,对于交流、反思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发展性团体,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其同质性,只要成员具有反思能力、有意愿参加就可以。关于团体大小,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治疗团体多在8~10人左右,发展团体一般在15—20人左右。作为体验式团体,人数过多确实不便组织,影响活动效果,但是人数过少,往往难以分组,不能进行组间竞争,同样影响活动效果。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控制在15—40人之间是可以的。活动氛围的营造。依据罗杰斯的观点,心理辅导就是建立一种良好的辅导关系。良好的辅导关系是活动的基础,也是达到辅导目的的手段。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顾虑会减少,阻抗会减少,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愿意坦诚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真诚温暖的态度组织活动,以宽容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把整体团体、每个小组建设的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要让学生感受到假如错过了某一次活动,自己都感到遗憾,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另外,团体契约和小组承诺对于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融洽氛围也是很必要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一般课程不同,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够的中心。学生或者活动过程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控制课堂、控制学生转变为一个活动者,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同分享和反思。教师没有任何的固定的标准或答案来面对学生和活动,和学生分享的只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此时此地的感受,教师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评判。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处于参与者的地位。不过,教师参与者的地位,不能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是整个课程及活动的策划者,教学任务和进程是由教师安排的;其次,团体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教师,教师真诚、宽容、积极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教师对作业完成状况、分享程度、团体氛围和团体发展方向,起监督检查作用;另外,对于调节冲突、处理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不主张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终结性评价等,而是采用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的方式进行。由于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心智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而人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导致每个人的收获不一样,所以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没有意义。只要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能够指导现在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成长发展,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很有意义,就足够了。当然,作为一门课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还是必要的,如小组竞赛、小组互评。他人评价、个人自评、个人心得体会等,这些既是一种评价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心理课课件 篇8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高中生心理训练之自我意识辅导

  课程设计:Andrew 学号:2008******* 年级专业:20XX级英语2班

  一.教学理念

  1.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发展自我认同和逐步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是否拥有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同一性体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的标志,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适应。自我认同时能够接纳适应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并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拥有具体的目标。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己有经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认识、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的不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心理学范畴的“体验”——指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情感。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

  包括实践体验(指主体在实践上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和心理体验(指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体验)。

  二.教学对象及分析 1.教学对象:高中生

  2.教学对象分析:本次课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随着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对权威的认同不再是无条件的。这就导致他们处于既依赖又独立、既认同又批判的心理冲突之中。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经常有遇事敏感、冲动、自卑、消极、喜怒无常的表现。也经常会有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神不宁的样子。面对学生们的这些不正常现象,教师有必要及时查找原因,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从普遍的反应出的情况可以知道,很多学生一方面沉浸过去的辉煌中,一方面对现状和未来非常担忧,有些同学已经产生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焦虑;还有一些学生还感觉没有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缺乏明确目标,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学生中因为不能理性认识自己,而存在盲目乐观的和过分悲观乃至自卑的都有一定的比例。

  所以,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我,那么高中三年必然过的很迷茫,辛苦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情绪状态很容易受考试等事情影响而很难调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和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2.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心理测试、他人评价等方式更好地再认自我,并适当调整自我。

  3.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学会认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并通过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实现心理健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方法更好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难点:如何让学生有所感悟,让学生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升华自己,并且针对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制定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照镜子:在课室的门口摆上一面全身镜,在每个学生进入课室的时候让他们都在镜子前面照一照病观察他们的反应,一次来对每个人的性格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等所有人都经历次环节之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课程带入今天的授课主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问题一: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题二: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问题三:想不想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2.理论知识讲解

  “自我”即: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觉察、自我认识等,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

  状况(如性格、能力等),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标准:真实的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恰当的自我控制、持续的自我发展

  乔哈里窗理论:

  认识自我的形式有很多种,自省、心理测试、他人评价是几种常见的方法。自省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自我评价;心理测试在现代也被经常使用,如自我认同度测试、性格内外向测试、投射测试等(画树、作品分析、墨迹测试);而他人评价就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客观认识自我,如沟通分享、谈谈议议活动。

  3.课堂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完成下列句子。我是。。。

  我的同学认为我。。。

  那些真正了解我的人认为。。。我的理想是。。。我最厌恶自己的。。。我最欣赏自己的。。。我最大的财富是。。。我最遗憾的是。。。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最欣赏的行为是。。。我最欣赏的态度是。。。我觉得自己。。。最有天赋。与他人相比,我认为我是。。。我要用我的大部分生命。。。

  主题活动二:谈谈议议

  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主题活动一中的实际情况讨论一下几个问题,问题如下:

  1.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是如何看待的?

  2.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的,是虚心接受、不屑一顾或是厚着脸皮不承认?

  3.对自我的理解以及打算如何认识自我。

  主题活动三:我是一棵怎样的树

  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然后把这棵树在纸上画出来。

  教师根据理论与经验从树与纸张的比例、树干、树冠、树型、细节等角度简要分析学生性格。

  主题活动四:心理测试——自我认同感测试 问题:

  ----

  1、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2、别人总是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

  ----

  3、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

  4、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在道义上是否正确;----

  5、大多数人对我是哪类人的看法一致;----

  6、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

  7、我的价值为他人所承认;

  ----

  8、当周围没有熟人时,我感到能更自由地成为真正的我自己;----

  9、我感到自己生活所做的事情并不真正值得;----

  10、我感到我对我生活的集体适应良好;----

  11、我为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感到骄傲;

  ----

  12、人们对我的看法与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别很大;----

  13、我感到被忽略;----

  14、人们好像不接纳我;

  ----

  15、我改变了自己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的想法;----

  16、我不太清楚别人怎么看我;----

  17、我对自己的感觉改变了;

  ----

  18、我感到自己是为了功利的考虑而行动或做事;----

  19、我为自己是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一分子感到骄傲。评分标准和要求: 1=完全不适用

  2=偶尔适用,或者基本不适用 3=常常适用 4=非常适用

  记分时,先把1、2、4、8、9、12、13、14、15、16、17、18题的回答结果转换一下,如选择的是1,就打4分;选择2,打3分;选择3,打2分;选择4,打1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然后把19个问题回答的得分相加。

  如果你的得分明显低于56,则表明你的自我认同感还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如果你的得分明显高于58,则表明你的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

  六.教学评价

  该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从引入环节的照镜子

  到主题活动的完成句子、画树、谈谈议议、心理测试等主题活动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而这种体验与感悟也正是提升自我意识的几种主要途径。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七.参考资料

  1.自我认同感测试:(选自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的《人格心理学》第84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作者:邱勇强

  3.健康心理和谐参与——浅议参与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何秀兰

  4.不做小火山——“深度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作者:陈书黛

  XXXXX大学 20XX级Andrew 二○XX年XX月XX日

心理课课件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他们主观上对事物的认知还存在着片面性和模糊性。再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他们有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老师或咨询师,这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十分必要。

  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并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澄清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

  3、是学生愿意主动找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1、使他们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

  2、让他们明白各类心理问题

  3、让同学们从内心愿意接纳心理咨询

  1、首先向学生澄清“心理”指的是什么

  2、向他们逐一讲解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并插入测智力小游戏使他们轻松学习,之后向他们呈现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通过测心理压力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讨论心理问题,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哪些,并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是什么,从心里愿意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或找心理老师作辅导。

  心理问题是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心理问题包括三个类型,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

  作业:请同学们写出自己最近的心理困扰以及对此课的期望。

心理课课件 篇10

  什么是体验 像开放手臂一样开放感官,去听,去看,去接触,去感受 体验就是触动心灵,生理上有相关指标变化,心跳、内分泌、瞳孔等等。体验:让学生处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以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完成认知的初级积累,是学生有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认知方式。体验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知情意完整的人。何为体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这一主体下的感受。人生在世,原本为“无”。从视觉来说,世界就是黑暗,通过感官的体验,一切在慢慢点亮,随着活动的增加,被点亮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归纳总结、交流的需要,从而将世界符号化,(原本的符号化是对都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主体来方便交流而出现,符号化其实就是“共识”。这样既方便了交流又方便了演绎推理。)对于没有机会获得相应体验的主体来说,对其符号化灌输就是“洗脑”。就是心灵强权霸占。什么是知识 1 知识是什么

  语言文字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一个概念(类别)一个现象,一个规律,用语言来描述是出于交流需要,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有点像货币,而交流的内容是个体化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还是出于类比拓展的需要,想由“此”知“彼”(然而无此难有彼)也就是说,语言具有概括性和交流性(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无论怎样精当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出知识的原形,原因之一是语言本就不是为事物的个性而生,而是为共性而生,原因之二是语言不是面向原形整体的描述,而是肢解原形成各个部分描述,而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语言对于知识永远类似于盲人摸象。(如平行四边形不用语言能轻松让学生学到原形,语言不能做到)。

  知识是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而获得的,没有对错,只有差别,而语言就只有对错,没有差别。知识原形是有不可言说性的。言说越详细离原形越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有些是干扰,语言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扭曲着信息,(罪过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传错了对象)知识是个体的具体的体验,(有经验未必有体验,体验重在身心感应。)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世界只为“醒”着的人呈现,(没有人,就没有时空)有体验的表达是有内容的表达,有意义的表达,无体验的表达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积,有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对话、分享。无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学天书式的心理磨难。什么是重要知识,就是将教师教给你的那些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真正的知识不在符号化的结论中,而在过程中,不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而在过程的体验中。

  我们以讲述科学,讲知识的名义最终完成的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知识的碎片,知识的异形,知识的对立面。大部分是垃圾,是智力障碍,是。。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在学习期(理解、识记),应该自然而得,毫无障碍,毫无难度,只有兴趣和认可.也就是先自然形成心理语言和生活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化,而在应用期(符号情景应用、真实情景应用)就有一定难度和障碍 与其说科学家从微观观察结果来解释宏观现象(因果还原),不如说是从宏观感受的结果去解释微观观察。

  超出了人类直接感受阀限的其他领域研究都是人类感官感受的复制,比如微观粒子模型,宇宙天体模型,心理模型等等所有科技、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世界以“我”为本。我们的空间观念-------源于行动,使树动起来,他会感知空间。

  我们的时间观念-------源于记忆,使猪产生记忆,他会感知寿命。知识树的原点--根--人的感知(土壤)---决定哪些内容成为了人类知识,没有被感知到的世界成为“无”

  知识树的终点---叶梢外空---人的应用、目的、需要----决定知识的发展方向,没有应用就没有生命力,逐渐死去。

  任一知识,从根了解到梢,便能俯看知识树,更上一层次。不然,一直身在树中,所感所悟,多为偏颇。

  执根望日,方觉知识生长之自然。

  直接感受到的知觉即为具体知识,将具体知觉符号化(通过不完全归纳化、类比化。这是两种天然本领,当然也是进化而来。)就是间接知识,即为抽象知识,知识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着可感知的归纳、类比方向。语言起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翻译工作。

  粗略的讲:体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源头,脑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末端。

  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教育之本。对于没有个体相关体验作为内核的讲授者来说,你要找出他的错误都难,(因为他的话都是套话,程式语言)。有些语言和语言表述形式专为自我万能辩护而生,是语言中的垃圾。同样的语言对于没有相关体验的主体来说,尚不如路边石子,房间桌椅,而是如同空气一样没有感觉,视若无物,它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内容的视听垃圾。或说垃圾都算不上,就是“无”。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就是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学习结果。体验教学 是从容的教学。体验是基,符号化是表。

  体验教学就是寻根教学,就是成长教学。以生活场景为教学对象内容,比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内容更有价值。八成的时间做体验,体验两成的知识,两成的时间做符号化,及抽象推理,获得另外八成的知识。“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多想想”等等都不是日常学习的所需状态,“想”很需要,但一定不需要苦、多。体验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优秀教学案例的结晶,不是开发新理论,而是推广。体验式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其他所有教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体验式学习和其他的学习理论(策略)行为主义就是体验本身

  格式塔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内容就是体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的素材是体验

  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的符号世界和经验世界对新体验的同化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的材料是个人体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的判断标准就是体验充分 人本主义理论 更是强调体验世界 体验教学最大的特点:灵活性,创造性,不可控性。所以最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完全失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以,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功利、慵懒、无责任心、靠生活惯性支撑教学行为的教师不适合体验式教学。

  为什么要用体验式学习 纯抽象物理情景:不易理解,潜在条件不易明了。

  截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易理解,潜在条件明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恰相反。关于某个知识,在学生心中,若是获得相关体验,即使没有理论化提升,那它也是一枚种子,条件成熟,它会自己成长提升。若在没有个人体验的学生心中,仅仅灌输了结论(包括抽象推理,建在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推理)那只能类似吃下一个外形姣好的烂苹果。有害无益。更谈不上营养。

  体验意味着无限可能,而理论化意味着无限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可衍生无限应用。所以,体验重于理论化。没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学习,是不能应用的学习 理解是什么?是接收的信息与心理基础认知无缝对接,是一种内心深度认同,是能自然推广。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储存,真正理解的知识很难忘记。学习的深入度取决于情感体验度,大多数人把学习和情感体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当然知识的非完整性也是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 百分之九十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都是头脑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认同(共鸣)的,关键是首先构建出恰当的情景,知识的本身根本没有太难,更没有神秘性,都是讲授过程中造成的。西方教学重体验--甚至德育体验化 东方教学重教化-----甚至科学德育化 当学生使用概念、规律时,所使用的是相关体验或说是相关体验形成的背景提供了知识支撑。而不是记忆中单纯的符号化语言。再说,没有体验,语言也难以被回忆起。认识语言的抽象性,语言原本高度抽象的表意方式,所有不能期待个体化的语言为所有受众所理解,哪怕是生活语言,语言只能为“懂我”的人开放其含义,过于追求精确的表达(或过于强调为“不懂我”的人表达)会使语言原有的含义尽失,反而离原意更远,换言之,表达时只为“能懂我”的人追求精当描述,而对不懂我的人必须保持抽象性(距离感),(不然,会出现“说的越清晰,听得越远”。)当其有了相关体验后,自然就豁然明白了。要想让“不懂我”的人懂了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其增加体验,而不是降低表述精确度(表面上看是提高精确度)成人对孩子常发生上述那种不懂,成人对成人也常发生另一种不懂,即语言表述的过度个人化,公共性差。此处的成人和孩子都是指心理学上的分类。如果不得已语言先于体验,那就让语言去实现体验

  1、描述情景(可感受性)

  2、激发体验(引导体验)

  3、符号化体验(明晰)。一部分学生为各种“名”---各类型符号所困,没有了解到“实”--真实态或关系,所以越学越困难。

  缺乏具体实物的充分体验,而将主要脑资源消耗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描述中,必然形成心理印象与现实的脱节。

  现有教材大多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来使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描述学生未经历的现象和规律,所以难有共鸣。

  先实后名,重实轻名---方是教育方向 知识背景

  概念、现象、规律的语言文字符号理解都必须放在相关背景中进行。没有背景就没有理解。背景指的是同类和反类构成的一种支撑架。比如公交车上一句“关后门”,“关”的背景是动作镜像、开等 等背景,“后”的背景是方位观念,前、车有三门等等背景,门的背景是表象、窗等作为背景,“关后门”是以车有多门、出站先关门,上下车都走门等等作为背景。单纯学得一个概念、现象、规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拥有了相关背景后,理解才真正开始,背景越是丰富,理解就越是深刻----或者说我们所定义的理解就是基于此。第一次见到一只鸟,并不会有太多感觉,只有见过很多鸟类和非鸟类后,对鸟的概念才有理解。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原则 让事实说话 让教师闭嘴 让身心学习让大脑创造 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1)重视设置情景

  (2)重视让问题(或结论)自行凸显。(3)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4)重视情景解读,既是学知识,又是学情景,有时候知识统领情景,有时候是情景统领知识。(5)重视过程胜过结论

  (6)多用感受性、拟人化语言描述客体。

  (7)一切因机而变,生成大于预设,计划少于变化。(8)教学形式非常个人化,个性化。

  (9)学生行为是积极地,思维是活跃的,过程是轻松的。(10)教师整合知识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体验为基 行为目的为顶

  随着基的稳定清晰,深入逐步提高顶的宽度和高度。不清楚行为的目的,条件的限制,方法的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语言,难以真正的理解。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话,那文字是什么呢?只是精神食粮的营养说明和分类包装,给学生仅仅记下包装而不提供食粮,营养何来呢? 一次的体验不是(形不成)知识(或说前知识)-----不具有可信性和心理稳定性。需多次体验直至体验的过程被完形且心理认同他的稳定性,此时体验被神经系统高级加工为知识且在下次体验前产生了预期且被证实,认同他具有演绎的功能。多次体验需有充分的时空转换。(前)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7 体验教学内容呈现优先次序:实景(物)>照片、视频>图片、动画>文字描述>数学描述。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体验教学学生活动优先次序:参与、身>观察、眼>聆听、耳>阅读、大脑>交流。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但是从认识的层次来说:交流>阅读>听>视>做 越靠后认识的效率越低。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对于已经拥有丰富体验,需要整理优化、反思、评价、应用、创新等高级活动时交流和阅读是首选活动。其实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专家活动。描述客观规律或命名概念时,以拟人化的可感受性的词语表达能使学生很快记忆并理解其要义,如电压表的测量范围用“抱”来描述,楞次定律用“阻碍”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词汇也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生活语言”,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人的感受,但是现在将知识神秘化、神圣化、客体化、权威化都是扭曲这一关系的原因。传统课堂和心理新课堂的区别

  新授课:以掌握知识为导向,重在阐述、输入,即使情景体验也是以知识建构为目的。

  习题应用课:以知识再现为导向,总在指导“怎么做”,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心理新课堂

  新授课:以心理体验为导向,重在设计情景,引导体验角度,建立心理语言,再由生活语言导出心理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生活语言。

  习题应用课:以心理再现为导向,总在提示“怎么想”,然后再引导怎么做出来。实物--模型---立体图--平面图--简意图---符号----文字 自然规律----文字表述(定性)---符号表述(定量)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处于初级积累阶段,都应处于体验阶段看,更抽象的高级认知会随着初级认知的积累而质变,到质变临界点时再点破,才会有高级认知的感受和共鸣。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就是弄清楚了他在相关背景中的位置,相关背景或者说是概念网--架 现象网---架 规律网---架。所以单纯的对某一概念、现象、规律反复强化练习、记忆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理解效果,还应该理清在背景中的位置。对信息的感知(阅读理解)(或语言理解)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己(居下向上发散理解)充分开放,自由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知功能。另一个方向是向他(表述者)(此时可称作聆听者)(居上向下)定向理解,要充分去契合表述本体+环境,找到诸多可能理解结果中最贴切的一种。高级的讲授方式是如何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描述出来,以引起学生感受功能的器官的共鸣通感,教师的关注点在自身的感受上和语言的使用上。(主要是前者,后者是自然生成)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当然知识点不熟是不能做到这点的。)概念教学的体验:体验概念结构源--逻辑体验,体验概念命名---人文体验,体验概念适用场景--情景体验,体验概念属性---抽象体验。

  自然现象教学的体验:体验现象本身,让现象凸显,可观可感,自然规律教学的体验:让规律凸显,可以证伪。让学生或学生组反复做,亲手做,教师尽量不参与操作,只参与讨论,(只有时间宽裕,条件宽裕)不光看到结论,还要理解过程(可靠性),体验结论的表述的准确性。

  推理过程教学的体验:体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体验结论的合情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亲自推导,反复推导直至完形。体验式教学中,除一个知识体系外,(还包括方法体系,思想体系)还有一个情景体系。这一方面靠知识向具体适用的情景衍生(演绎),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靠一个情景向另外一个情景衍生(类别)。教学主线主要靠形成知识体系为主,但有时也可以以熟练情景为主,靠一个情景带动所能适用的全部知识,旧知及未知,(不依赖教材知识体系授课)。然后让学生由此景到彼景类别。千万杜绝浪费半天时间设置一个情景最终只为解决了甚至还不重要的知识呈现,这是一种心理资源浪费。体验过程与理论提升(抽象提高)强调

  (1)避免从抽象文字体验再到文字提升式“形而上”,必须区分学生的理论化(符号化)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建构。(2)理论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3)理论化的目的是将个体体验社会化过程,(便于交流、分享,同时也是概念化推广过程,便于类比应用)

  (4)理论化并不掩盖个人体验的价值,反而依赖多数人的体验来实现。将体验明晰化,就是将体验符号化----表述是路径。两种课型,两种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明白 一种情况,一节课中,让繁杂多变的语言围绕着一个(或两三个)情景描述,诸多概念、公式、方法让他在同一情景中融合,能得到很好效果。(学生的情景转换很慢,一定要注意)

  课堂上,教师是面向当下预期未来,学生是面向过去和当下,所以教师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学生却不能,往往以为新的情景中描述的还是旧的情景(或是延伸)。

  另一种情况,对同一概念或公式或方法,我们在多个不同情景中适用,也能起到熟练公式和方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公式应用,本身是情景,而所选择的示例情景是体现公式的各个侧面。

  不论是讲授还是探讨,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确话题内容是首要条件。在现行教学中体系中大量添加综合活动课也是解决之道。这样将体验和符号化分开进行。体验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1)熟悉性 不要用陌生的情景、教具、案例去体验更陌生的抽象结论,必要用时,先把情景熟悉透再说。(2)典型性(3)可延续使用性 13 学习中,必须靠经验至上,在工作中、研究中必然要经验与环境相结合。教学就是教经验。

  讲解某个知识前,先问自己“我有哪些经验”再问“我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经验”,再问自己“如何设置情景”,再问“最好如何总结” 教师能自我意识到的思维是关注点的变化,而第一个(还是每个?)关注点的出现都由信息背景提供(提炼),大脑意识在背景中觅到(或说提炼到)关注点的过程是潜意识综合加工或筛选的结果,这些都靠经验完成,而后续关注点的出现由第一关注点带领也由经验+逻辑条件实现,这里有推理过程,也有经验惯力推动。

  总之,教师的思维是不能被学生复制到的,(除非当学生拥有教师般的经验背景后,那就不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经验网的积累者和搭建者,对他们讲题,一定从信息解读----->情景还原(建立模型)----->关系明晰----->思路梳理这样的路径引领。

  15抽象的过程中,生活语言由学生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评价、认同。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5016092.html
延伸阅读
语言吹泡泡教案篇1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能完整的说出儿歌。2、能根据图片提示,尝试创编儿歌。3、感受语言活动带来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并能完整的说出儿歌。难点:幼儿
2023-07-18
为了让大家可以相信世界的美好,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比较励志的句子。励志的句子能够让人志在必得,什么样的句子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励志文案呢?希望你可以找到你正在寻找的关于“追求正能量的励志句
2023-07-18
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淡了温柔,别因太多的追求湮没了享受。我们要停停匆匆的脚步,享受生活的赐福!~~句子虽短,却意味深长。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治愈早安签名43条,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
2023-07-18
索溪峪的野课件(篇1)“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这是位充满激情的中年教师。看到她在课堂上投入的激情
2023-07-18
欢乐带来欢乐,幸福带来喜悦,喜悦带来成功。如果你想探索这个主题可以看看以下的《中秋空间留言》,祝福的最多作用就是给人以激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说,中秋节就是获得祝福与期待的唯美节日。所
2023-07-18
心理课课件(篇1)教育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的压力,掌握减轻考试时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活动形式:讲授法、操作法、练习法活动准备:录音机、磁
2023-05-28
栏目小编为您挑选的这篇“上党课课件”文章绝对值得一读,仅供参考,欢迎品读。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时间节点的把握。教案和课件是教师传授知识和
2023-05-18
通过阅读“上课课件”您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手段。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上课课件篇1一、教材
2023-06-02
教师需要整理教案课件,以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而课件内容则必须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篇文章将从多种分析角度对“消防课课件”进行全面探
2023-05-28
“授课课件”这篇文章留学群编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现在向您推荐。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老师需要认真制作每一份教案课件。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