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字典 |

2023-08-31 13:51

|

【 liuxuequn.com - 心得体会范文 】

  为您呈现的“课程建设心得体会”,如果你觉得这份资料有用请将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同事。当我们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的时候,此时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心得感悟条理化。写心得体会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1)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17号的早上,在教研室领导的精心组织下,陈江小教和名师班数百名教师前往深圳上沙和下沙学习和观摩。在短短的一天学习里,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自主高效课堂新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的开展该模式的方向,现浅谈我此行的体会:

  一、先学的重要性

  在下沙小学余俊杰老师的数学展示课《分数的再认识

  (一)》中,我感悟到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精心的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氛围。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上沙小学的参观学习中,上沙小学的校长想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特色-阅读嘉年华,让我感悟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名师班的学习中,使我一再的接触了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模式,给我感觉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缺乏自由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素质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

  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而受到大家的青睐。

  虽然这次的深圳之行将是我们名师班的结业学习,但是学海无涯,我会秉着这份神圣的职业,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专研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为陈江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篇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

  会学习交流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

  芝阳学校 高明丽

  2014年3月28日---30日在西安举办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

  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恰如其分的引导,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爱说、会说、爱演,与授课老师默契十足,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1节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万千;

  几位名师的课, 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这次听的几节

  课, 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 的教学中不仅充分

  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 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 因素。他们能恰

  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 炼,以情生

  情。 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

  个 教学环节,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 “思维活

  跃流畅、 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

  教学,把素 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通过学习,确实看到了自己的差 距,也学到了不少经验。

  1、倡导“自然地朗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

  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

  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

  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

  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

  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

  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这次我们在王文丽老师的课堂,在赵志祥的报

  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

  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

  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

  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

  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来自

  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 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

  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

  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

  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

  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

  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

  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

  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

  总的感情基调。

  2、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 在

  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

  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

  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 尤其是陈延军的《阅 读大地的徐霞客》,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于老师就让学生听

  写生字,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徐

  霞客是一位奇人,对文章进行了升华,王老师是这样总结的:“之所

  以说它是一位奇人,是因为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30十多年历尽

  千辛万苦,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他在人们都考取功名时却埋头于

  经书之中。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坐在李玉贵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生,是一种磨练,是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则更多的是思考。回顾课堂,李老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来学习,通过平等、幽默、风趣的对话逐渐推进教学的发展,不,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以前,只有在理论的书籍中看到我们的提倡,作者多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他们所希冀的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等,今天才李玉贵老师的课堂上才真正看到理想的效果呈现了出来。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催促学生,而是温情如水。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最近几年提起的“课堂有效性”(在单位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效果),和这样的课堂相比,又该作何评价呢?如果我们的那些阅读大赛的评委员们来到李玉贵老师的 课堂做评,会是分数几何?我没有能力做出评价,只是知道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读出,致力于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的读出。 看到李老师的课堂,我不禁又在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师生关系的体现吗?是否有更加完美的课堂呢?李老师非常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课堂中,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一读再读、边读边想、学会询问自己、练习试着把自己读的内容说给别人听、思考作者透过文字要告诉你什么、把读出的内容贴在相应的位置??”她的学法的指导,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1、是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引出的,而不是教师告诉的;

  2、不仅告诉学生要这样学,而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学

  3、不仅让学生知道读书的方式, 而且要知道运用这样的读要“读出什么”。这样的学法指导,是切实的,有效的,可操作的。

  台湾的语文教学和大陆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哪些差别?少有见识的我暂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都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哪些方面?语文教学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暂时不能回答,但是我会努力学习。

  4、语言亲切。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尤其是王文丽老师讲的《月之故乡》一文,对于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鼓励,孩子你说的太精彩了,你真聪明,我好爱你。

  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出现,

  虽然每位老师讲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是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

  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

  本。篇三: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的心得体会

  从2012年12月7日9日作为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的时间,这次能参加六枝培训,我十分高兴,觉得这是一个给自己充电的好机会。并且自己获益匪浅,对这次培训也有了深刻地体会。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课例观摩,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堂的艺术。

  罗鸣亮老师追寻简约而灵动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仲广群老师和刘松老师他们的话语,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对于一个刚刚毕业走上教师这行的我来说,自己是完全想不到,也上不出如此完美的课程,学生愿意学,老师乐意教,边玩边学。学生兴趣也较浓厚。

  当他们谈起他们自己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情况时,才发觉原来他们也如此过。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讲师,天生的教师,或者其他的。都是一步一步地才走出来的,靠点滴地积累,靠点滴地吸收,最终才能做好。

  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浇灌,才会开出美好的艺术之花,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

  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 由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价值,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也因此而更精彩

  现在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是多向像他们一样的人学习,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一个扎实的基础。学会把他们所传授的方法带到课堂,让自己的学生也乐于学习,而自己也教得轻松。不管试验结果如何,我都得继续,如果结果不乐观,我也不气馁,反省一下自己,回顾环节,审视一下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了,然后找出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然后继续实施下去。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己也这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那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也是令人向往的,只是这条路会很艰辛,但我会好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方案作进一步地审视,然后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同时也适合学生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轻松学习,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2012年12月9日篇四: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6月14日,在容中报告厅,我有幸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参加了容城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我们首先观摩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听吴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既扎实,又活跃,既教书,又育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铃声一响,课堂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吴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猴王分桃》,带着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数学世界。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就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中,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小组讨论,时而交流汇报,时而掌声阵阵,时而笑声朗朗,不知不觉间就自己总结并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一节课下来,没有过多的课件,没有一关又一关的练习,但是,“商不变的规律”却牢牢地入住了孩子们的心底,因为这是孩子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不是老师告知的,所以孩子们的印象最深刻,记忆也就最牢固。

  反观吴老师的这节课,40分钟就带领孩子们发现并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这一个内容,并且学完新知后没有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可以说是教学内容非常的少。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下午我们又观摩了容城县大河小学王亚峰老师的《圆的认识》和北京来的教授刘劲岺的《数学广角》,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感受到充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迫在眉睫。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话,又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当前,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一个教师主备,其他教师二次甚至三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另外,对于新课标教材,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教学二十几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一册教材即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二)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当前我们采用的是导学案教学,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知道第二天讲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

  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让优秀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落后生有补给的时间和机会,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北京市特级教师田丽莉老师的示范录像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课堂上她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她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回顾我们的课堂,也许回答问题的更多中上层学生,所以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我们的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课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差生。教师越逼得紧,学生越不想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及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利用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其基础之上拓展延伸,多方位引导优秀生思考,加大课堂容量的方法较好。

  在教学上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适当的课堂容量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升华,达到课堂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的和谐。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也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篇五:上海研讨会观摩会心得体会 全国中小学课堂改进、教法改进、教研改进策略研讨名校观摩考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 王小雄 2013.10.22 2013年10月11日到18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教举办的《全国中小学课堂改进、教法改进、教研改进策略研讨暨上海教学行为改进名校观摩考察》。研讨会中,亲耳聆听了多位专家关于课堂改进、教法改进、教研改进策略的学术报告,亲眼目睹了多所学校的课堂、教法、教研研修成果,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在此由衷感谢学校领导让我们8位教师参加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我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并在实践中落实,为我校的教学教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本次研讨会,首先聆听了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让我切身体会到何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专家的报告就像黑夜中的指路明灯,就像大海上漂泊船只的领航员,让我对课堂、教法和教研的实践策略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 顾教授围绕“名优教师何处来”、“ 课堂有何新进步”、“ 指导工作如何做”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在讲到“名优教师”问题时,阐释了课堂中历练的行动学习范式。他重点强调了“在课堂中做正确的事”,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名优教师更需对案例作深度解读;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名优教师更需要用行动回答讨论中的困惑,从而提出了“深入学科”和“基点下沉”这两个基本理念。同时,顾教授讲到了校本研修的四项基本技能,即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问题聚焦的技能、设计与改进的技能。顾教授在解读第二个问题时,明确了如今的课堂变革中为学而教时代走向日益凸显。并以独立学习的试验为例,剖析了为学而教的模型。最后,顾泠远教授就指导工作的不断设计与改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与方法。在深入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试验的基础上,顾教授将理论化难为简,学员们深受启发。顾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但是精神矍铄,两个钟头的报告始终激情洋溢,让大家深深感受了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活力。 2. 全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院长——《教师教学执行力》

  从程院长身上使我们感受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前景,使我们领略了教育的真谛。 程院长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专家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视角等,分别阐述教学五环节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及测试评价”。 在备课方面,他引用专家评论,指出老师的备课应该“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教师准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也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老师们备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上课方面,程院长主要从“基本目标的明确”、“课堂评价”、“实施取向”、“多 元模式”及要关注的几个环节入手,

  二、深入学校——聚焦课堂,提升品次

  本次研讨会还参观了四所学校,走进了他们的课堂,了解他们校本教研的作法及成效,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明白了新课程下课堂、教法、教研改进的重要性。

  走进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聆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观摩了两节原汁原味的特色课后,让我对该校的特色——后“茶馆式”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它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它主要是以“议”为核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展与解决。张校长还用一系列数据证实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优越性,听着张校长列举的一系列遥遥领先的数据,我不禁惊讶,也忍不住感慨: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动脑、会动手、会合作、会交流,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吗? 在这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听了的报告和观摩课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利用学校倡导教师读书之余,广泛阅读,一是多读教育教学期刊,随时了解教改信息,教改动态。二是有系统地读些教育专著,比如在教改方面卓有成就的中青年教育精英的著作,如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人,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三是参加高质量的进修培训。

  第二,努力钻研,跟上教改步伐

  新课改,新教材,再不能沿用老框框,唱老调调,要研究要适应,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要勇于接受挑战。不能教材变了,教法不变,学生变了,思维不变。面对研究性学习,如何利用媒体资源,为学生搭建研究的平台,如何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这些新问题,新事物,都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勤奋努力,不仅把这些当作常规工作去做,更要当作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第三,尊重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应该用丰富的学识激励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这里的人格,并不是已往文人的‘清高”,也不是神圣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与交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学识丰富、充满睿智与激情,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大朋友。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思想上的引路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生,才能平等相处。当学生遇困难产生困惑时,第一个想到找你一一你就成功了。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2)

  每当我们踏进教室,准备和孩子一起度过一节课,我们都期待着自己这位“导演”能带领着几十个“小演员”欢快愉悦地感受着语文课堂的魅力。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觉得“钻”与“实践”的力量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一、课前备课要钻透课标、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看图写话的主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选择相应的图片。以二年级第一单元写有关春天的文章为例:结合春天的背景,我们可以选择故事的主人翁是在学生心中比较流行的喜羊羊形象,以此激发学生观图的欲望。有了看的兴趣作为支点,就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提供了源动力。学生想说的话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做好各种的设想,要钻研着去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话合乎逻辑地说得更具体、更细致、更生动。课标对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的要求还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伙伴,它富含着宝贵的知识资源,它用或美丽、或朴实的词语和句子,描绘着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事物,教师善于钻透课文与看图写话教学之间可运用的材料,并且进行提炼与整合,可以让看图写话的教学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二年级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春天,几篇课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春天,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所以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思地让孩子去积累一些美词、美句,为这一单元的看图写话教学积累词语素材。

   二、课中实践体现教学的生命力。

  课堂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课堂实践是课的重要内容体现。精品课程的目标是打造更优质、更实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的实践中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老师要敢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课堂艺术去激发学生喜欢文本,要富于点拨的智慧让学生把文本呈现的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与品质。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地实践,我们才能总结出我们的教学设计哪些方面是值得推广的,哪些方面是需要修正的。通过实践,我们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课堂带给了学生什么,是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推动着我们把“课”磨出来,让自己的课成为精品课,为孩子的学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标准之一是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标点符号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一篇文章中都会和孩子们见面。但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常在看图写话时会较多地使用。标点符号如何运用正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孩子习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在看图写话的精品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首先在学生进行写话前提醒他们要结合语境正确选择和使用标点符号,并且要注意它们的书写位置。接着在评讲作文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检查标点符号是否运用正确。这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感悟、去不断地总结运用标点符号不当的经历,积累运用标点符号的成功经验,达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我认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齐步地向精品迈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精品课程的实现首先是要求教师肯“钻”,勤思考,富有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精品课程的实现过程在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宏观把握好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要微观地把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给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精品课程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收获。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3)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信息技术课上,三年级2班的一个学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孙小迪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稚嫩的小脸和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又想到这个男生动手操作是个弱项,这样孙小迪可以帮他,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马佳璇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哟!”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4)

  中国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首先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因,被赋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国情标识。准确把握中国发展道路的由来、基础与特征,是我们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局面的思想前提,是我们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1.中国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客观规律与主体探索相结合的必然成果

  就国家和民族如何发展而言,“道路”既紧扣社会制度、国家体制与政治架构,又关联实践路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式,还与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和未来指向密切相关。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国发展道路的连续性,蕴藏在中国近代史以来跌宕起伏、风雨如磐的历史进程中,蕴藏在未曾中断、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发展中。而其阶段性特征,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历程中得以充分显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中国发展道路的民族共识和社会基础,创造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条件与基本环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夯实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物质储备和经验积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使当代中国找到正确道路并踏上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发展道路在历史连续性之中,被赋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之中,矗立起民族抗争与国家前行的一座座巍峨丰碑,直至走上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中国发展道路既呈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又展示出客观规律与主体探索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的自觉选择双向互动、互为作用的必然成果。一方面,中国发展道路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亦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那样,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与确立同样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近代中国艰难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另一方面,中国发展道路又具有主体性、选择性。因为人类社会发展毕竟不同于自然存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人是有意识、有追求、有目的的。人的意志不仅能够影响到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与确立,以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救亡图存、探寻真理的牺牲与奉献为代价,融入了中国人民求富求强、实现复兴的群体意志和民族追求,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积极探索并矢志不渝、努力奋斗并坚忍不拔的结果。

  2.中国发展道路从历史深处走来,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与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偶然。这条道路联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联结着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是从历史深处走来,有着深远背景,有着厚重基础。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发展道路蕴涵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越久远,历史传统就越丰富厚重。历史传统的延续方式是传习,表现形态是行为,作用机制是形成普遍范式,与主体承载者(民族或群体)紧密联结,其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它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关键是它能够延绵至今并活化于当代、作用于现实,正所谓“合之于今”“考之于近”。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历史传统,至今仍然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影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责任,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讲信修睦、以诚待人的处世之道,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哲学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交往准则等,这一系列古老中国传习不绝的历史传统,都深深嵌入到当代中国实践之中,融汇于中国发展道路之中。

  中国发展道路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密不可分,历史传统中集聚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历史传统的传习、延续过程中得以积淀与传承。作为带有客体特征的对象化存在,文化积淀大量聚集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中。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且未曾发生文化上的中断或逆转,这使得我们的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可谓博大精深。就人们最为瞩目的思想文化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等几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以人物、学说、流派、典籍、文存、史料等为载体得以传承至今。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发展道路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国情。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必须依据基本国情来制定合乎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当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为重要的基本国情,揭示出历史中国的积淀传承和影响要素,凝结着当代中国的实存境况和发展条件,赋予中国发展道路以特有的内涵,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3.中国发展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发展道路因其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也就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如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特色形成优势,优势彰显特色,特色与优势紧密相联,互为支撑。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在诸多方面不仅能够、而且必然会转化为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比如,我们能够制定出明确而坚定的发展目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这一发展目标联结着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愿景,贯通古今,坚定不移;我们能够提出明晰而科学的发展战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统领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使之紧扣国情、行之有效;我们能够构建起完备而配套的政策体系,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几大领域,谋划完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一系列政策策略,确保措施得力、得以贯彻实行。

  中国发展道路以其鲜明特色与巨大优势,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已经产生并将进一步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条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现代化发展逻辑,打破西方经验唯一正确的神话,充分证明了“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实现现代化的人间正道;它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创造力;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路径,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方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指出奋斗方向,为各国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探索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发展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既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也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亿万人民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5)

  在商贸公司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参加了三天的时代光华管理课程培训,此次学习的主要提高单位职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管理素质,以及员工之间的凝聚力,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让商贸公司可以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让广大职工得到较好的素质提升。对于此次培训感触较多。

  作为柳钢宾馆一个支部的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管理部门人员及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无论是哪种工作内容,都离不开沟通。此次培训也对沟通做出了知识扩展。包括有效沟通的六个建设。与员工沟通的技巧,与上级沟通的技巧,面对不同性格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并且要在信任的平台上进行沟通,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作为管理者需要理性的思维面对自己的职位以及自己的团队。面对不同的人员,比如我们的面对上级时,我们需要升位思考,作为责任更大的上级领导他们的立场是什么,他们所顾虑的是什么。面对下属员工需要进行降位思考,弄清楚站在员工的角度他们能考虑到哪个方面,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换位的思考就会让你更了解需要沟通对象,从而有侧重的、有方法的进行沟通。

  通过换位之后,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倾听,沟通不是我们站在主导位置进行陈述,倾听也非常重要。倾听包括单纯的听、边听边问、体验式听。但最好的方式是用综合的感觉去倾听。理解对方说什么、使用目光的接触、并对一些观点给予一定的反映。面对不同的人员选择不同的沟通模式。一个有效的沟通,每个方面都需要做到位,才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

  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先听为主,不急于表态。不说长短,免伤士气,更要做到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而沟通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语言模式的匹配,否则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导致话题中断。而在沟通互动过程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表情、姿态、服饰和沟通的距离等方面。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经过这次培训虽然学习到了很多方式方法,但是还是纸上谈兵的阶段,需要经过实际工作的运用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技能。通过培训后,自身做好总结,并结合实际运用知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6)

  教师学习中小学课程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翻看着这几天的学习记录,脑海里回想着6天来在山东师范大学的课程建设学习,聆听着9位专家和校长关于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介绍和阐述,仍旧记忆犹新,收益颇丰。

  第一天上午是由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继存教授所讲解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徐教授的讲解幽默风趣很有特点。他指出每天要更新自我,懂学生所需,明白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从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需要行政的介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施,顺利的惊醒。在课程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因为教育没有革命只有改进,充分论证理想的实现,不要脱离现实,只有阐明立场,加强论证才能逐渐改善课程框架,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

  下午是由韩登亮博士讲的《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几本范式研究》,韩教授概括了课程整合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让我清晰地认识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渗透了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基本范式,与此同时韩教授还列举了国内外的很多课程整合的范例,生动的表达了各国课程整合的差异,最后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的课程目标。让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课程整合还是打造学校课程特色的有效方式。

  在这六天的培训学习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岛浮山路小学方露校长所讲的《基于学校文化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露校长指出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上要有标准、有节奏,有标准指的是有检查反馈机制和延时追踪机制;有节奏分为三个阶段,调研稳定期、主题研究期和总结展示期。这也就是说要有团队精神,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挖掘每一个阶段教师成长的生长点,以具体内容和形式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从而推动其持续增长。教师的成长有入职成长期、骨干稳定期和成熟高原期,从教师基本规范的形成到目标推动下的自主发展,以及到最后的“导师制”唤醒职业的成就感,层层深入,有条不紊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也就形成了浮山路小学特有的课程建设体制。

  方露校长团队的成员还给我们声情并茂的展示了他们学校的“读书节”。“读书节”的创办原则是以学校为主,全体参与,辐射家庭,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开幕,前后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近20多项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形成了以“诵、辩、演、写、讲、画”为主要载体的`活动形式,可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读书节”实施的策划详尽周密,每一个活动都井然有序,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激发了孩子们发自内心对读书的热爱!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发展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清楚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课程的建设还要对学校周边及教师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挖掘,对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培养目标要具体,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并根据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使校本课程更加饱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有目标有梦想,出发了,才会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7)

  经过三天的线上培训,让我受益颇多。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以及使用方法。现将我的理解以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题综合课程的构思

  课程是由幼儿园发起的并在幼儿园中实施的课程,强调课程从幼儿园、幼儿园内幼儿、幼儿园内教职工的发展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考虑设置的课程,强调要立足于幼儿园和当地社区实际条件,其中特别是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课程,同时也强调是在充分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凸现幼儿园独特个性的课程。而幼儿生活是整体的,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是综合的,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产生联系,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为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幼儿活动的起点。

  介于以上教育新理念的思考,该课程以挖掘幼儿潜能为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在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主题综合课程。教育过程以一个个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明确每一个主题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等,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与环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获取各种经验而成长。

   二、主题综合课程的内涵

  主题综合课程是根据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从综合性入手,通过合理地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而建构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课程特性主要表现为:

  1、整体性。即整体地思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

  2、联系性。重视幼儿园教育各领域之间、各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3、集中性。一个阶段相对集中开展某方面的活动。

   三、主题综合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寻找恰当的主题题目。

  主题综合课程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幼儿和教师选择恰当的主题提出了挑战。该课程从幼儿出发,选择其感兴趣、有意义的、贴近生活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学得轻松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在每一次选择主题题目之前,教师先了解幼儿当前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从幼儿的关注的话题中寻找主题,从吸引幼儿的事件中寻找主题,从幼儿的角色行为中寻找主题等。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般从自身开始,然后将注意推展至家庭、社区、周围世界,由浅至深、由简至难。因此,我园教育过程中的主题来自于幼儿周围的人、事、物,来自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这类生活化的主题丰富和构建幼儿新的生活经验。如: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服装”等等这些主题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对这类的主题内容有一定的熟悉、有一定的经验,在这基础上幼儿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活动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确保主题的连续性、独立性。

  该课程还考虑到主题和主题之间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连续性,幼儿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内容的联系。如:“特别的我”“追赶跑跳碰”这两个主题,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幼儿首先对自身有了一个充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丰富一些身体运动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使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逐步推进,合理有效。同时,主题的选择是相对独立的,即在小、中、大三个年龄层次,不出现重复的主题题目。如:主题活动“我的幼儿园”“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这两个主题在小、中班出现后,就确保在大班不会出现此类主题。

  (二)搜集有关的主题资料。

  确定了主题题目后,应组织教师根据题目查阅各种资料,寻找有关的教育内容、活动图片、活动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主题活动内容丰富而生动。如:小班确定“滚滚乐”这一主题后就去网上、书上查阅资料,了解关于“车”的常规知识和关于“车”的教育活动,供活动设计和选择时作参考资料。

  (三)集中力量设计主题网络。

  该课程明确站在幼儿的角度说明:在这个主题中幼儿可以做什么?可以获得什么经验和概念?幼儿对什么最感兴趣?哪些方面是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然后用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十二生肖》这个网络中,幼儿获得的概念有“十二生肖的由来”“十二生肖的顺序”“十二生肖的种类”“十二生肖的特征”等,其中“十二生肖的种类”中又包含了三个次概念“传说动物”“哺乳动物”“卵生动物”,在次概念下还可以有更基层的次次概念,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每个概念都关联了多个领域的活动,幼儿可以从不同面来了解该概念,强化概念的理解,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8)

  1、课程组经过研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授中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注重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讲授的理论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和准确地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注重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加强理论教学。针对学生以福建生源为主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还增加了福建地方史特别是福建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叙述史事和阐述理论,缺少事例,显得枯燥。课程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案例,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就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同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补充案例分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由于本课程只有36学时,无法在课堂内再安排实践教学时数,于是课程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径。课程组布置学生在业余时间中开展寻找建国六十年口述的历史活动。学期初教师就布置这一活动,由学生组成团队,用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如本市、本省学生周末、节日回家的时间,专业实习的时间,结合学生工作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本方案从教学内容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样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型和有效性,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当前教学中也还存在某些问题:如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视频的教学内容还显单薄;等等。需要通过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地力度克服这些问题。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9)

  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石莲 张毓昌

  一. 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 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

  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 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

  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篇10)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日益发展需求,我国实行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理论备受世人关注,它不但理念新,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方法论、专业学科知识等许多科学知识,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得到50多位院士及专家的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一次有深层意义的教育变革,为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妙蓝图。

  20xx年秋,天津市也将全面展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7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五天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的观点真可谓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充满思辩性,使我受益匪浅。我喜欢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志华教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引领,喜欢课标组成员、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喜欢天津师大靳莹教授中外教育对比和充满哲理、思辩的教育理论,喜欢市教研员刘红梅、赵俊东老师求真务实、富有激情的实干精神。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教师责任之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

  新的课程改革不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扬弃。现代心理学认为有七种智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即语言、教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的过程评价,以考定终身。这种教育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教学中心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精英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精英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不是靠一味的活动、一味的表扬鼓励、一团和气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不断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良经验,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树立以上几种意识,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四、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天津师大靳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

  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为期五天的新课程理论培训,犹如清泉一般甘甜,沁人心脾,让我更加坚定信心,此次课程改革在我们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结出丰硕成果。

  小编精心推荐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 课改心得体会 |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想了解更多心得体会范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5120663.html
延伸阅读
不过相信有很多人将写心得体会当作麻烦事吧?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我们可以将自己不同的心理记录成心得体会。通过心得体会,可以对我们前进的方向提供指引,跟随留学群
2023-08-31
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经历了这次军训后我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篇“新生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新
2023-08-31
当我们经历过非常重要的事情时。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一篇优秀的感言究竟该怎么写呢?我们精心挑选了这篇文章它的标题为“社
2023-08-31
我为您准备的“中秋节心得感悟50字”一定会完美符合您的要求,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请参考各方意见谨慎作出判断。在网络上,你可以说出任何你想说的感言,当我们结束一段旅程或者经历一些事的时
2023-08-31
经过栏目小编的精心打造这份“大一军训第8天心得体会”能够让您称心如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对生活的想法,这样就不断总结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写心得体会可以加强我们的批判性思
2023-08-31
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校领导组织我们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局范局长的讲话。
2023-07-08
感言是一种表达内心深处想法的方式,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就可以发表一些感言,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平时我们要学会写好一篇干呀。留学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团队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2023-02-03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篇1】一个良师,足以让学生回味一生;一个庸师,足以让学生批判一生。教师的才气将直接决定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影响力以及信仰度。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
2023-02-24
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某些事情会产生一些看法,此刻将这写领悟记录下来是个很好的选择。通过撰写心得体会能帮助我们验证与反思过往的经验,那么,一篇高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书写呢?以下是由出国留学
2022-12-22
一份有创意新颖的心得体会该怎样写呢?当我们对某事有了新的想法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想法写进心得体会,用语言描述得尽量形象。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需要将我们内心的话好好记录下来,想要深入了解
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