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荐]论文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字典 |

2023-09-14 18:45

|

推荐访问

论文心得体会

【 liuxuequn.com - 心得体会范文 】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心得体会格式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想法时,最好把自己的一些收获写下来。心得体会展现了一个人在思想上的成长轨迹,根据您的意愿我们为您准备了一篇题为“论文心得体会”的文章,期待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新的领悟和启示!

论文心得体会 篇1

  站在决胜“十三五”迎接“十四五””的关键历史时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酷挑战史无前例,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进入长期停滞新常态,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加速转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绝无仅有,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新型全球化日异月新。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相伴而生,旨在宏观不确定经济环境中,以“发展基建扩内需、优化产业链促稳定、自主创新增潜力、对外开放谋发展”的确定性战略举措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障经济安全。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形成内循环下扩大内需、巩固全产业链的战略腹地及战略支点,另一方面形成外循环下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及纽带。与此同时,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因其区域内极富战略意义的河西走廊地区和河套地区,简称“两河三地”,以其联结中西部的重要地理区位和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成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一步。从地理位置来看,“两河三地”区域贯穿中西部,连接中亚;从人口结构来看,“两河三地”区域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口约占西部十二个省、区、市人口总数的15.5%,占全国总人数的4.2%;从资源禀赋来看,“两河三地”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矿产及生物资源,仅区域煤炭储量即超8500亿吨,风能及水利资源均位列中国前列,以世界储量之首的稀土矿藏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丰饶。因此,无论是新时期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2.0的需要,还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聚焦“两河三地”是必然之选。

  一、“双循环”是对西部大开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补充

  “双循环”是我国在新时期“立足国内,兼顾国际”视角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西部大开发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双循环”的实施西部地区是不能“缺席”的,甚至是需要西部地区“扛大旗”才行。西部大开发经过20多年摸索发展,专家学者已经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自建国70余年以来从未停歇,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脉络相伴而行,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相适应,整体呈现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演变。而国内学者对于西部发展状况,尤其是“两河三地”区域发展的研究讨论,集中于从新世纪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0”起,至2020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2.0”之间的这20年间,对西部地区以往政策效果的分析总结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首先,关于西部地区政策效果分析,国内一大批学者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规模扩大、生态环境改善、对外开放加快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刻画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效果。尤其是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均已大幅超过我国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邓翔等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以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模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对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用,“两河三地”区域发展受益匪浅,但其政策效果随时间呈倒“U”型变化趋势。

  其次,关于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对策建议,任保平、白永秀和何昊等学者紧扣《指导意见》36条,提出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西部城市间联系互动、完善公共福利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对策视角。高新才、魏丽华从西部城市群建设的规模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入手,提出以全面开放为前提,形成贯通南北主轴,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一轴三带”新格局。邓翔则通过阐释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情况下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强调既要重视基建投资等“硬环境”,更要重视对外开放程度、人才教育培养等“软环境”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十三五”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剖析全面,对未来“十四五”的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对策建议丰富。然而,对“两河三地”区域整体经济协同发展情况讨论较少,对策缺乏针对性。因此,理顺“两河三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两河三地”在构建双循环中的角色定位,对西部大开发更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成必要保障。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两河三地”面临的问题

  (一)“两河三地”发展演变

  “两河三地”区域涉及总面积为167.53万平方公里,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一,甘肃位于西部黄河上游,是将战略地位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展现的淋漓尽致的省份,与6个省份接壤。其中,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粮仓,东西几乎贯穿整个甘肃省达1200多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结点,是中部地区联通西部乃至中亚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两大游牧社会联结的关键纽带。其二,内蒙古自治区于北部同俄罗斯、蒙古国毗邻,横跨西北、东北和华北三大区域,临省数量全国之最。其中,河套地区指黄河在阴山山脉以南的地方,位于黃河“几”字弯曲处,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平整无山、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宜农宜牧,八大引黄干渠,使其有充足的灌溉水源,种植业发达,是西部地区粮食主要产区。其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坐落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游地区,串联了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几何位置的心脏,也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连接了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是“两河三地”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河三地”区域战略意义重大,但整理建国以来“两河三地”相关支持政策及经济发展数据不难发现:似乎是历史与“两河三地”开了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玩笑,“两河三地”一直被忽略,变成了西部区域中的西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至今“东三省”和“两河三地”分别受国家的重视程度看出。“两河三地”首次受到的政策倾斜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1.0最初涵盖的省份便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十五”期间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主要分三阶段实施,从基础开发建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赋予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新的灵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个实施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一脉传承,不断升级。

  (二)“两河三地”发展桎梏

  具体就“两河三地”发展而言,20年的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无法满足新时代“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西部发展格局定位,区域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仍任重而道远。首先,以“两河三地”为典型的西部地区近些年发展动能有所下滑,区域发展在补短板、固底盘的同时,更需要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增长潜能,《指导意见》的颁布恰逢其时。其次,“两河三地”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人才稀缺、生态环境脆弱、创新开放能力欠缺、产业结构层次亟需转型等因素的制约,长远来看,这些制约因素必然是西部发展、双循环格局实现所要直面解决的。再次,“两河三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软环境”建设发展不协调,市场体制机制建设、营商环境打造、法治环境塑造仍有所欠缺。最后,“两河三地”区域一定程度上受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约束,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突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待加速。

  然而,“两河三地”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促进构建双循环的战略主攻点。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地区坐拥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两大重要战略支撑点,新型农业及天然能源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与我国双循环构建下的战略大后方需求相适应。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中西部文化融汇的启点,又是我国同中亚各国多元文化交流的交点。从政治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区域必然是践行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

  三、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两河三地”角色定位

  2020年5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意见》相继颁布出台,两会期间更是明确强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不难看出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寄予厚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长远战略规划,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并重的最优选择,主要着眼点在于扩大内需、强化自主创新、完善全产业链条、持续对外开放这四大方面。与此同时,该四项抓手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格局定位完美契合,西部地区发展被赋予的战略意义,已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踏上新阶段,“两河三地”区域应当充分发挥人口、地域、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重新站上发展的历史舞台,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内需

  应当大力发展“两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以传统基建+新基建投资扩大内需,为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新冠疫情和经贸摩擦对经济产生冲击,以内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成为以确定性发展战略应对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当前内需的扩大无非依赖于三条主要路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企业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投资需求。显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是近端拉动内需最有效的抓手,也是远端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个人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必然保障。

  同时,“两河三地”区域近年来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以“两河三地”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更大,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尤其是风能水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建设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基建投资带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基础支撑,可以有效深挖和释放内需潜力,科学促进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尤其在适应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

  (二)打造差异产业集群保产业链

  应当秉承“两河三地”区域协调战略,打造差异化区域产业集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安全及完整提供保障。在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内循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当前产业垂直分工的趋势下,一定要吸取美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经验教训,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产业链战略腾挪空间,应当充分衡量区域比较优势和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鼓励部分产业往中西部梯度转移,保障本国企业生存空间,确保全产业链优势和安全,将供给侧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畅通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联通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不竭动力。

  “两河三地”区域应当以此为契机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自身区域的要素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利用能源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在承接部分中低端传统制造业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新动能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集群,积极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旅游等第三产业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推动西部发展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齐頭并进。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内河流、高原等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齐全、集自动化与现代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牧业一二三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型,以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化牧场推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生态集约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补短板

  应当加强“两河三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源禀赋打造科研技术创新高地,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突破关键技术短板营造环境。新时代下的国内大循环一定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生产与流通,同《指导意见》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一样,应当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尤其是一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缺陷,整体的供应链循环都会受到约束。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次最大的升级,也就在于强调了产业赋能西部的同时,不容忽视西部科技创新产业的建设,通过一批示范区与创新平台的搭建,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此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 “两河三地”区域应当把握住此次西部科技建设的机遇。一方面,应当通过完善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配套适应机制、金融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措施,营造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环境,并借此大力发展高校资源,建设一批应用导向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增强“双一流”高校与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企业在职培训规模。另一方面,应当借助科技浪潮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如就农业产业而言,立体种植、无土或少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開拓戈壁农业新型领域,推动戈壁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核心发挥效益;对于能源行业,可通过发展化学储能技术,建设特高压电网,布局大数据计算中心,科学合理地将当地丰富的水电、光电与风电资源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输送,或更加高效率的就地利用。

  (四)扩大对外开放步伐谋发展

  应当持续推进“两河三地”与蒙古国、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往来,从贸易和资本两方面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交流融合,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谋求契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阻碍我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从一定程度来讲,仍然需要外部市场需求来消化产能,更加需要资源的进口、外资及技术的引进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东盟以及欧亚等“一带一路”地区紧密相连,只有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通与循环,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西部区域层次清晰、渠道丰富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更好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两河三地”紧邻蒙古国与俄罗斯,更应该加大区域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将中蒙经济走廊建设摆到重要发展位置上来,并通过构建核心枢纽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积极发挥甘肃省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对外开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高效助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和宁夏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步伐,把握中阿博览会举办机遇,全力助推宁夏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相得益彰,而“两河三地”的发展理应是西部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双循环无可厚非的关键一环。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西部路径,培育西部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是未来我国拉动内循环、激活双循环的动力之源。

论文心得体会 篇2

  近段时间对《山南报》系列评论文章第三篇《多闻闻泥土的芬芳多听听群众的心声》进行了深入学习,现结合工作实际和对文章的理解,谈点个人体会。

  走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是中央对各级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千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党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走基层不能“虚应”。

  走基层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心中去”的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基层,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基层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群众的心声,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反馈,是干部工作的重点,也是干部了解基层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到基层去,到百姓中间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制定有关政策,利于民。

  走基层不能流于形式,不应是一阵风,热闹一阵,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不能是走走过场,做样子,要多听听基层的声音,多到农户家中走访慰问,真正了解民情,多总结基层的经验,多为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民忧,真正把走基层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良性的工作作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领导干部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次基层,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摸不清东南西北,做出的大小决策、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上一套一套的,但缺乏可行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融入其中不要置身局外,要理论联系实际。怎么联系呢?那就要到基层去,实践出真知,把走基层经常化、常态化,才会真正出实效、有收获。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了解下情,掌握实情,反映民情,为民排忧解难,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调研的目的是“发现典型、推广经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的调研是不能“发现典型、推广经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沉下身子到村居一线,同基层群众一起干,“多到乡村小路走一走,多闻闻泥土的芬芳”。

  要破解难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区党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在村居生根。

  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多与群众聊家常,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带着真感情做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带着责任解决群众难事,真正了解基层实际,了解基层需求,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做。

  真正瞄准问题、拿出办法、解決问题,赢得群众点赞。要充分汲取群众智慧、虚心向群众学习,学会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用群众的语言解群众心中的结。要练就从群众“后院”、“角落”里发现问题的本领,把群众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要“多闻闻泥土的芬芳多听听群众的心声”。为乃东的民生发展多做贡献!

论文心得体会 篇3

  摘要:教师职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近年来,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提高。本文从师德师风的定义、培养、践行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师风定义培养践行

  “教师”,人类神圣的职业,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近年来,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一、师德师风的定义

  (一)“师德师风”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就是教师这个职业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专指教师这个行业的风气。“为人师表,以德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二)“师德师风”是一种精神追求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纵览古今中外,真正的师者无不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体认,为了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信仰缺失等现代性问题不断冲击教育,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促使我们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信仰。

  (三)“师德师风”是一种政治品质

  当今时代要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站位,高水平的思想素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二、师德师风的教育培养

  师德师风的教育培养是教师日常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崇高的理念信念,正确的道德观念、精湛的业务技能、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等。

  (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当前文化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观,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分清是非曲直,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站稳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二)要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立场观点正确与否,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因此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知识技能,解答疑惑问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积极塑造讴歌向上向善的群体形象,提振民族精气神,为塑造人、激励人、教化人、督促人、启迪人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能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三、师德师风的践行

  (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收获成功和希望。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事业的从业者,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要对幼儿教育事业尽心尽力,要不计名利得失,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求实创新,要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幼儿教育事业上,真正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贴心人,成为他们的好伙伴。

  (二)传承美德,立德树人

  纵观中外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在孩子们心灵的田地中播种美德,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国家弘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胸怀爱心,塑造品格

  教育事业是充满爱的事业,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将爱传递下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万物,让灵魂善良、丰富而高贵,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应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呵护孩子们心灵中的真善美,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在面对诱惑时有坚守,面对邪恶时有勇气,面对美丑时能分辨。

  (四)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古语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这也是教育学生最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人类之大事。教育,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师德素质、扎实的业务技能,培养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翟小宁《中国教育周刊》2020.12.06

  【2】翟小宁《中国教育周刊》教育研究《教育的初心与使命》2020.12.06

论文心得体会 篇4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人民群众的压力变大,心理问题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因此,相关部门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与调查,并高度关注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传统教育中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更加关注于学生的科技文化教育与学生知识素质,从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该文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说明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a)-0204-02

  近几年以来,由于国家最新推出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要求,各大高校为实现培育人才的目标,积极进行扩招,很多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各大高校应结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地为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享受生命的喜悦与美妙,并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没有过于严重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地生活,并对未来充满积极的向往[1]。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存在少部分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到了21世纪,据统计我国有5%以上的学生患有轻微的强迫症、抑郁症以及焦虑症,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与交流。另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失眠几乎夜不能寐、不愿意与外人进行交流,封闭自我的内心,不能敞开心扉,在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着多种挑战,阻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特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保持充足的求知欲;第二,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第三,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第四,能够合理地调节与控制情绪;第五,能够处理人际关系;第六,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行为。因此,需要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实现大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

  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出现的原因

  2.1学习引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2]。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结束时期,面临成为成年人,是一生中心理活动作为明显的时期,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处于严酷的社会竞争中,现代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凑,致使学生难以适应,感到焦虑。

  此外,由于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意识,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生活问题,便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在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注重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正确的树立目标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高校向优秀学校学习,借鉴发展经验,实行奖学金制度、淘汰学习制度,在促进学生取得学习成绩进步的同时,导致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

  2.2学习环境

  在大学时期,学校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很多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完成,由于学生刚成为大学生,存在不适现象,对于学习环境充满陌生感,对班级的学生或者社团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导致学生在新环境难以适应,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3人际关系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到大学之后,其对于新环境的人际关系难以接受,与其他学生生活在一起,对群体生活也非常不适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城市,必然产生不同的性格,而学生之间的性格冲突也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題的重要原因。

  此外,学生之间需要磨合,在生活中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摩擦,尤其是现大多数学生是90后的独生子女,缺乏群体生长环境导致学生出现人际关系困扰。

  2.4就业压力

  每一名学生都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多数感到迷茫与困惑。理想与现实、就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区等,到底该何去何从,学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学生的压力无从宣泄,日积月累导致学生采用极端的手段改变心理忧虑,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5情感问题

  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会产生恋爱的想法。学生渴望交友的心情值得体谅,但是由于学生存在心理不成熟的现象,无法实际地预想事情的后果,通常将事情思考得简单化、理想化。例如,在某大学因为女友单方面宣称与男子分手,男子难以接受打击,出现跳楼的想法,采用偏激的方法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条新闻令人震撼。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以下将详细地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以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

  3 高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面对学生存在着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应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并积极开展心理课程,为学生宣传积极的心理观念,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的最后时期,为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并使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同时,科学地为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保障学生正常的调节日常规律,确保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 3.2主动参与课外活动

  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并扩展人脉,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学校可以为学生专门制定心理社团,并呼吁学生积极参加,在心理社团中为学生科普心理知识,并运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在社团与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保障学生更好地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从而展开幸福的学习生活。

  3.3加强心理调节管理

  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以及指导人员应主动地采用心理交流的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调节管理,并倡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应如何应对心理挫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外,教师应注重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学生周围的环境,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4出現问题及时治理

  不少学生出现情感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碍于面子,学生无法与室友或者其他学生交流,进而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出现的此种情况,及时地开设心理交流室,并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展开交流,关心学生的心理情况。另外,应组织学生会干部进行心理聊天室的宣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实际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困扰与精神苦恼。

  此外,学校要招聘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具备雄厚的专业素质以及充足的社会经验,进而结合咨询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专门性的交流,采用专业的语言以及温和的态度为学生纾解心结,并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心理情绪宣泄法,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充分地协助学生,并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4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大学校园中充分地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态进行研究与了解,并采取先进的方法找准学生的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社会发展贡献人才,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海玲,阴山燕,李海英,等.天津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学生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50-52.

  [2]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8,40.

论文心得体会 篇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0〕1315号,下称《方案》),提出了18条重要举措。对于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从“两业联动”到“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两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随后的2009年国务院首次推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国家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十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联动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推动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物流业、制造业。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产业平稳运行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3年后的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紧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联动发展提到深度融合。我的理解“两业联动”还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而“深度融合”则是将“两业”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案》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立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基于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总结过去“两业联动”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更着眼于前瞻性、战略性、全球性竞争的考量,提出了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要求,这对于物流业、制造业实现“一体化”运作,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从“关键环节”到“重点领域”

  《方案》从18个方面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为落实上述目标,《方案》对5个关键环节和6个重点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紧扣五个关键环节,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疏通路障。其一,促进企业主体融合发展,力推发挥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明确提出“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改变产业链与供应链上的不稳定、难协同问题,强化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其二,促进设施设备融合联动,打通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其中“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接干线运力、促进资源集聚的显著优势,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势必加速物流基础设施集成化发展,加速生产制造与物流服务的集群化协同。其三,促进业务流程融合协同,力推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其中“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必将推动适应数字化竞争环境下的个性化、智能化、柔性化供应链协同。其四,促进标准规范融合衔接,强化以标准化疏通融合发展障碍。“建立跨部门工作沟通机制,对涉及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立项、审核、发布等环节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加强标准规范协调衔接”的要求,有利于营造两业联动融合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软环境。其五,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强化数字物流时代的新融合发展。其中“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将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新提法,将助推新基建与两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行业数智化改造。

  二是突出六个重点领域,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布高地。其一,抓大宗商品物流,维护国家能源及战略物资供应链安全。《方案》重点提到了原油、矿石、粮食、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物流,明确提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现代化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促进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其二,抓生产物流,力推智能化制造物流和支柱产业(汽车制造)高效物流保领先发展。《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制造业企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其三,抓消费物流,力推消费物流升级促进相关消费制造满足高品质需求。《方案》要求推进“个性化较强的产品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促进精益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发展”并重点发展冷链温控物流。其四,抓绿色物流,强化发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供应链。《方案》要求“引导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等环节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物流跟踪管理,推动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并推进废旧物资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其五,抓国际物流,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和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保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案》要求“发挥国际物流协调保障机制、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保障进口货物进得来,出口货物出得去”,为“中国制造”构筑“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其六,抓应急物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应急保障和修复再生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健全应急物流体系的实施方案”“增强相关制造产业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这将利于强化制造业供应链应急保障和再生能力,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抓好了这些重点行业及领域的工作,必将带动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也可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赢得竞争制高点。

  三、从“推进机制”到“政策落地”

  兩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政策环境,《方案》从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金融支持、示范带动到组织协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强化营商环境。《方案》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其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重点支持。《方案》重点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物流用地给予等支持力度,为解决当前物流用地难及铁路货运专线建设难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其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强化活血纾困。《方案》首次提出“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平台,拓宽融资支持渠道”,有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其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骨干带动。《方案》首次提出“鼓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专业联盟,促进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其五,强化组织协调保障,强化协同保障。《方案》提出了“两个依托”。在管理层面,依托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跨部门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在行业层面,“依托主要行业协会建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融合发展统计和评价体系,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物流行业社团组织,在推动《方案》落实过程中将按照有关部门的具体安排,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委托事项,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出应有贡献。

  想了解更多心得体会范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5150191.html
延伸阅读
创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20xx年10月12日至13日,我有幸到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参加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两天的培训,使我这样一个刚踏入讲台的新教师受
2023-09-14
大学军训第一天心得体会【篇1】这是我的第一次军训,这次军训使我永生难忘。记得在军训之前,我认为军训是一件不仅苦而且乏味的事。可没想到的是,军训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教会了我们
2023-09-14
写好心得体会的具体要求都有哪些呢?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不妨让我们试着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如果想要形成一个成熟路有逻辑的思维模式不妨可以从书写心得体会,我们为您提供这份“
2023-09-14
前台心得体会【篇1】文员是公司的基层职员,一般从事文件处理工作,也有许多的公司从薪金上划分员工,办公室文员培训进经公司的第一步,下面是本网带来的办公室文员培训心得,欢迎欣赏。5月1
2023-09-14
每个人所做所想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不妨迅速将内心感悟记录下来总结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个人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的结晶,我为了达到最佳的口感制作出了这份“高一军训第1天心得体会”,感
2023-09-14
工程心得体会【篇1】对于教师行业来说,我还是一个新人,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但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很多地方都有所欠缺。从教之前,我个人一直乐观地理解教师所受
2022-12-26
最新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篇1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主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女儿今年
2023-07-07
我们遇到某些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事物和想法记录进心得体会做一个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专为读者整理《论文心得体会》文章由留学群编辑亲自挑选,希望本页
2023-04-24
感言是一种能打动人心发自内心的语言,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内容“防诈骗教育心得体会”是由我们给您提供
2023-04-17
秋天心得体会模板(篇1)我爱四季,更爱秋天,虽然秋天不像春天那样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不像夏天那样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不像冬天那样玉树琼枝、满天飞雪。但是秋天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美。秋天
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