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最新中班科学教案

字典 |

2023-09-30 08:41

|

推荐访问

中班科学教案

【 liuxuequn.com - 幼儿园教案 】

  准备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上课的必要步骤,我们要静心去编写教案课件。教案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立的规划方案。若感觉困惑,可以浏览“中班科学教案”,此处或许能提供您需要的帮助。欢迎您浏览本网站,并时刻关注我们的最新更新!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六、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发现其中的奥秘。

  观察“睡莲花开”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每3人一组,每组一盆水,若干剪刀和质地不同的纸(图画纸、毛边纸、蜡光纸)。

  知识准备:

  了解睡莲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同纸的性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发幼儿猜想

  师:小朋友看见过睡莲吗?知道睡莲生长在什么地方?前阵子,我们在美工区中折了许多睡莲,你们猜猜纸睡莲长在水里会不会开花?

  二、幼儿探索实验,验证猜想

  (一)幼儿分组实验“睡莲花开”,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请小朋友动手做实验,看看睡莲在水盆里会不会开?它是怎么开的?请

  小朋友仔细观察睡莲的变化。

  (二)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

  1、睡莲能不能开花,它是怎么开的?

  2、睡莲为什么会开?

  3、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

  三、探索感知不同纸质的“睡莲”在水中开花的快慢

  (一)幼儿观察并说出三张纸的名称,猜想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不同的纸,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纸?猜猜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是怎样的?

  (二)师讲解实验规则及记录方法。

  师:请每组的3个小朋友分别选择一张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同时将睡莲放进水中,仔细观察谁先开花。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睡莲”在水中“开花”时的细微变化,比较不同质地的纸在水中变化速度的差异,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卡上。每组3个人记录在1张记录卡上,哪一种纸折的睡莲先开,就在下面写上1,哪一种纸折的睡莲第2开,就在下面写上2,哪一种纸折的睡莲最后开,就在下面写上3。

  (三)幼儿分组实验,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师幼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

  师提问:哪一朵睡莲开得最快,为什么?

  出示大记录表,记录幼儿实验结果,并小结: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薄的纸吸水力强,睡莲就开快,相反厚的纸,吸水力弱,所以花开的慢,吸水性越强开花的速度就越快。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了不同质地的纸张,请小朋友继续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探究活动,发现纸的下落速度与纸的厚薄、形态与操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能积极表达、交流、记录探索的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影响纸下落速度的各种因素。

  难点:记录操作结果,探索如何让纸下落的速度快一点。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

  (1)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正方形纸若干。

  (2)同样厚薄的正方形纸若干(4倍人数以上)

  (3)人手一份记录表

  2.知识经验准备:有过折纸活动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纸,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在比较中交流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看看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师:那我请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哦,原来一张纸厚,一张纸薄。

   二、感知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两张纸,下落的速度不同。

  1.提出疑问:我们让这两张纸来比赛,让它们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来,你们猜猜哪张纸会先落到地上?(幼儿猜测)

  幼:厚的纸落得快

  幼:薄的纸落得快

  师:那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2.集体试验:比比谁下落的速度快

  提出要求:一定要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

  3.集中交流:谁来说说哪张纸落得快?(个别幼儿交流)这时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让幼儿更清楚地看到答案。)

  幼:厚的纸落得快

  4.小结:原来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放手,厚的纸重下落的速度快,薄的纸轻下落的速度慢。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探索厚薄不同的两张纸片下落速度的不同,由此引发孩子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引线,让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探索让纸下落变快的方法。

  1.设疑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下落速度慢的纸下落的速度快起来呢?

  幼儿两两谈论并进行交流: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1:用橡皮泥粘在纸上

  幼2:用夹子夹在纸上

  幼3:贴上一些东西

  师:哦,你们想的办法都是利用辅助材料,改变了纸的重量,让纸快些落下来。

  2.再次设疑

  师:如果不用辅助材料,想想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纸快些落下来呢?

  幼1:折一折,折成飞机。

  幼2:揉一揉,揉成纸团

  幼3:折成长条形

  那你们的办法是否真的有用呢?要试试才知道。

  3.提出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同样大小、同样厚薄的纸,请你们想办法去改变它的形状,把变好形状的纸和原来的纸一起试一试,看看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我们先看看记录表,你把纸变成了什么?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是否是同样高度同时放下?变成什么形状?如何记录?

  5.展示记录表,验证方法是否有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把纸变成了什么?实验是否成功?

  集中交流: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让纸下落的速度变快啦?

  那他的办法是否可行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6.小结:原来一样大小的纸,改变了纸的重量和形状,纸下落的速度比原先快了一些。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层层设疑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具体操作,让孩子感受到改变纸的重量和形状,都能让纸改变下落的速度。采用记录表,能够更加清晰展示孩子学习探索的经过。结合记录表进行验证和小结也能让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同时也更加有说服力。)

   四、探索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

  1.设疑

  师:哎!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不改变纸的重量、形状,同样厚薄、同样大小的纸,也要让它们的下落速度不同,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1:一张放得高,一张放得低,不行,我要同样的高度

  幼2:我一个先放一个慢放,不行,我要同时放手。

  2.师进一步引导:那你有没有好办法呢?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那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记住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成功了吗?(有的话,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集体一起观察他的操作过程。

  (如果没有成功。)

  继续引导:那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看看是否成功?左手将纸平拿,右手将纸竖着拿,同样高度同时放下,看看是不是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老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哦!成功啦!这个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全体幼儿共同实验。

  5.小结:哦,相同的纸不同的拿法,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下落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评析: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这一探索活动更具有挑战性,既不改变形状又维持第一次的实验条件:同样高度同时落下,着实给孩子“当头一棒”,但是老师还是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进行实验。考虑到了科学活动中各种变量的存在,老师预设了两种情况并采用相应的积极方式回应孩子的表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严密性和应对科学实验的灵活性。)

   五、延伸活动

  1.师:今天我们和正方形纸一起玩游戏,发现了很多的秘密:知道同样大小的纸,厚薄不一样、纸的形状不一样、纸的拿法不一样,纸的下落速度也会不一样。(评析:活动总结是对整堂活动的一个综合评价,使孩子们实验中发现的零碎的经验,在老师梳理总结中得到提升。)

  2.师:玩纸游戏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秘密,如果相同的纸我们改变它的大小,那纸的下落速度又会怎么样?我们下课后可以去试试,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们说一说。(评析:主要是让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使探索有新的方向,让学习能够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不断引向新的深度、广度。)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 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C:糖在水里不见了。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 幼儿实验活动。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 花, 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 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阶段:二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理解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白糖,冰糖,温水,小勺,口杯。

  一, 回忆制作饮料的过程,引入活动主题。T:......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饮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却很慢才喝到呢?C:"因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块一块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儿猜想,并做记录。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师这里有白糖和冰糖,它们都一样是硬的,也一样多,你们猜谁溶得快呢?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儿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结果。T: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看谁溶得快。C:(先放白糖,溶解后再放冰糖)老师,我不知道谁溶得快,谁溶得慢。C:先放冰糖溶了一会儿后,再放白糖);老师,是冰糖溶得快。C:白糖和冰糖同时放)老师,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进去一会儿就不见了。T为什么有的说是白糖,有的说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较两个的快慢,要怎样比呢?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对。要象我们比身高一样两个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这样想""我也是"......幼儿一致确定后采用此方法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阶段:三

  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 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 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冰糖比白糖大""冰糖硬硬的""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T:小朋友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 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2 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想了解更多幼儿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幼儿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5180626.html
延伸阅读
在这里,留学群编辑已为您整合了一些与“中班小雨滴教案”相关的重要资讯,只需阅读,就能收获实惠。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中关键的一环,需要教师精心规划与设计。教案则是提升教育成效的关键
2023-09-29
编辑为您推荐的文章是“小班重阳节教案”,愿这些参考资料可以让你对目标更有信心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它。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师应
2023-09-29
相信"小班语言蝴蝶教案"必定可以带领读者走入不同的思维空间,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的阅读,期望这篇文章能成为您的精神引路人。教案课件是教师提前做好的上课材料,而课件的内容由教师亲自设计和
2023-09-29
当老师开设新课程时,一般都会备好教案课件,但是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必须设计得恰到好处。对教案课件的全面准备是新老师在课堂上成功的秘诀。栏目小编已经为您收集了一篇关于“中班认识5教案”
2023-09-29
中班重阳节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2.欣赏散文诗并简单的续编散文诗。二、活动准备:1.提前带孩子寻找幼儿园的秋天。2.《美丽的秋天》磁带和课件。三、活动内容:
2023-09-29
期望本文所述的“中班科学教案”能够让您满意。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需要承担设计教案课件的责任,因此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来完成。好的教案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情感支持。请继续阅读本
2023-05-28
编辑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精选的好文“中班科学教案”,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用,请记得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是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2023-07-12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和课件设计出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想要了解“中班科学教案”的相关信息可以查看以下资料,
2023-08-22
中班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快乐。2、在玩乐中发现哪些液体可以吹出泡泡,并了解泡泡液体受光的折射可呈现美丽多彩的颜色。3、初步探
2023-06-11
留学群编辑为您挑选的“中班科学教案”一定能够让您找到所需,欢迎浏览我们的网页了解更多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写好教案,才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