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留学群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作文素材以供参考:
叶圣陶的作品,总是笔调清新,描写细致,情感真挚,具有一种恬淡隽永的风格。这篇发表于1923年9月3日的散文一开始,写了作者身居没有秋虫的城市中的一番感受。秋天来了,生活在深夜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的环境中,“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接着,作者想象在乡间这时令的夜里,该是满耳朵的秋虫的合奏,这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于是感慨道:这种虫鸣听起来即使是酸楚的,“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可是眼前又不能逃避这种淡漠无味的生活,还只好死守在这“井底似的庭院”之中。作品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五四”落潮后,部分知识分于不甘寂寞又有所期待和追求的矛盾、苦闷的情思。
大明湖之春
老舍《大明湖之春》发表于1937年3月。大明湖是济南名胜,可是在作者写作本文时,却已经是“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了,“湖变成了沟”,“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一望无景,只有高高低低的庄稼”。文章从济南没有春天感叹大明湖已今非昔比。最后从作者毁于战火的小说手稿《大明湖》说到一位友人画的一幅名叫《大明湖之秋》的油画,对大明湖的秋景作了一番生动的描绘。结末写道:“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行文一波三折,极尽腾挪顿挫之致。语言俗白生动,婉而多讽。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8月。文章通过一系列北京秋色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认为,北京秋天的特点是清静和悲凉。接着把南方的秋和北国的秋加以比较,处处突出北京“秋的意境与姿态”。文中指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杯寺的钟声”固然是着名的秋景;而普遍存于街头巷尾的景象,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透过槐荫“漏下的日光”,攀附于破壁间的牵牛花,街旁落下的槐蕊,秋蝉的残声以及枣子、柿子、葡萄等鲜果,都是北京居民所领略的秋景和秋味。作者凭着他广博的见识和敏锐的观察,把北京的秋意写得无处不在,色味郁厚,意境与姿态特别深沉动人。最后发出一段关于中国文人学士特爱写秋悲秋的议论,认为这种对“秋的深味”的感受,只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最彻底,进一步赞美了北国的秋。全篇把景、情、理三者融合,结构完美,情意至深。
秋夜
鲁迅的这篇最初发表在《语丝》1924年3期上的散文诗,写秋天夜晚作者在室外、室内的所见所感。在后园里,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高高在上,“使人们仰面不能看见”;它洋洋得意,装出微笑,却洒下“繁霜”,使“园里的野花草”遭到严酷的摧残。可是枣树坚信春天会到来,并已知道“春后还有秋”,斗争还会有反复。它虽然光秃秃地“单剩干子”,并还身带“皮伤”,但巍然屹立,像一柄利剑,伸出又长又直的干子,刺劈“夜气”,直逼“天空”,迫使这“天空”窘迫不安,退避躲藏,表现了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它对在浓重的“繁霜”、“冷气”下瑟缩着的“小粉红花’则充满着同情和理解。接着由室外写到室内。作者看到后窗许多“小飞虫”殒身不恤地扑向灯火,追求着光明。以无限崇敬的心情,赞颂它们是“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全篇借助于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之夜的图景。通过这幅画面,寄寓着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愤怒与抗争,对被压迫者的弱小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未来,敢于向黑暗现实进行战斗的英雄的赞颂,反映了作者在寂寞中的韧性战斗精神。色彩冷峻,气氛肃杀,结尾以象征光明的火显示一层暖色。冷暖交错,动静映衬,体现了作品精巧的构思,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异国秋思
庐隐《异国秋思》作于1930年。1930年作者曾赴东京旅居,作品抒写重游少年时代曾去过的井之头公园时的感慨。先写异国秋景所引起的怅惆之情。再叙专程到井之头公园看秋景,引起一缕愁心和故国之思。当看到那熟悉的茶馆,激起了往日的回忆和身世之感。那时正值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季节,她们满怀着玫瑰色的希望在毕业前与老师同游公园,高声谈笑、骄傲于青春与幸福之中。但九年之后,“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追怀往事,更激起秋思的悲凉。最后由丛林中见到少女划舟景色勾起了悲祖国悲同胞之情,抒发出对“破碎紊乱的祖国”的前途和对“穷苦的同胞”的命运的忧患叹息。作品从悲凉的秋思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作者敏于体察感受,善于绘景抒情,用细腻流畅的文笔倾泻出曲折起伏的感情,给文章增添艺术魅力。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留学群中考频道......
中考优秀作文 | 中考零分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 | 中考作文题目 | 中考英语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