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导师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叫Manager。典型特点是把任务划分得很详细很具体,你踏踏实实把每一步作完了,也就成功的完成了科研课题。跟这种导师的最大优点,是不会不知道要做什么,因为手头和下一步的工作心里都明白,无非是花上时间,按部就班做事,老师也会紧跟你,随时讨论进展,防止你走歪路浪费时间。缺点是太依靠导师了,在manager型导师手下,有些人没什么机会自己真正的独立锻炼几年能力。
第二种叫Builder。典型特点就是老板主要提供大体的vision/方向 & feedback,具体的工作步骤不给你define,让你自由搏击。有的导师甚至让你自己读某个大方向的论文,如果你发现了任何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投入研究,来做论文。跟这种导师的优点非常明显,知道怎么独立的完成一个科研任务,很深入的理解里面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粗略的这么说,manager告诉你如何去做,builder让你自己领悟,而自己领悟往往比别人说教,收获更多。缺点是学生很容易get lost,老师给你自由,学生可能懈怠,有的人也做的很失败,受挫折比较多。很多great professors,都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一个领域/学科早期的泰斗们。
第三种是Hybrid。导师前期作为Manager简单带你一两个学期,然后就放手作Builder,这个似乎是最理想的类型了,有不少老师也是这个类型的。有的牛advisor,也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侧重某种类型,或者混合使用某些techniques帮助你成长。
那如何选择哪种导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考虑。大部分中国学生更适合选择Manager的导师,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似乎更适合handle specific, well defined tasks;很多中国学生读PHD也不是真心热爱的不得了,跟了Builder就很容易偷懒懈怠了。
同时也要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去公司工作,跟个Manager反而跟公司的氛围/模式更适合,最起码在你的职业起始阶段,在公司里,你的工作就是要尽量做好分配好的任务。从长远来看,有独立能力的人,无论是科研还是其他方面,更容易作的成功更容易很出色。
年老的professor一般在研究上所花时间不多,而且越是功成名就,越有很多非研究的事务。但他有两大优势:经验和学术联系(人际)。他能在大方向指导你,但是具体的指导可能很少,对学生较nice。年轻的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或assistant professor一般在研究上花的时间较多,因为他还有不少学术追求。正因为这样,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学生往往也比较push。如果他带的学生不是很多,可以给你较多的指导。
还有就是论文,论文不应该是学术能力的完全体现,却是衡量导师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论文的档次很重要,这体现了一个导师对学术成就的态度。很多导师公布的是selected publication,这里面是他认为有一定价值的论文。如果是期刊文章,你得去检查期刊的档次,是否都是国际顶级或知名期刊,还是档次参差不齐。论文就像你穿的衣服,一个有品味的人,穿衣的牌子和款式一般较为集中。会议论文,同样要看会议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