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留学群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记叙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记叙文阅读
【考点透视】
对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考查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类文章也遵循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命题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对文章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2.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3. 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辨别、比较分析;4.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品味;5. 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
【典例链接】
例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意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1. 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⑦段和第⑨段,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湖北荆州中考卷)
例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冷的味道(节选)
黄明山
①回忆中的寒冷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②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③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④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⑤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⑥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⑦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6. 第①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浙江台州中考卷)
【考点解析】
一、对文章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
文章中的重要词句,主要指极富表现力或对揭示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近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对词句进行动态考查。
常见的题型有:1.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语、句子的含义;2. 对关键词语、句子的作用进行评析,说明其作用;3. 分析画线句子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人物形象,结合作者的情感去品味、感悟,切忌离开语境,架空分析。如“典例”部分第7题,就是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其语境。“一丝不苟”的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出天气非常寒冷。“开小差”的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已过了下雪的季节,雪却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第8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参考答案为: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和提取。
对记叙文的内容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考虑:1. 从文章标题入手;2. 从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入手;3. 从分析文章关键句(交代要素的语句,叙述中穿插着精彩的议论、抒情的语句,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入手;4.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入手;5. 从揣摩作品的写作背景入手。
如“典例”部分第1题和第6题,均属此类题。解答第1题时,通读全文后,可知此题主要是概括文章第⑧段的内容,精读该段后可知:作者认为那“不知有花”的妇人是花的主人,因与花“相亲相融”所以才“不相知”的。参考答案为: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解答第6题时,只要能读懂文章,理解“寒冷”的“味道”之所以“异乎寻常”,是因为它既带给人“刻骨铭心”的疼痛(从第③段可知),又能使人变得坚强起来(从第④段可知),同时还能使人的精神振奋(从第⑤段可知),稍加归纳即可提炼出答案:体现在寒冷带给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这类题要求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阅读文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并且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概括时应遵循全面的原则,切忌以偏概全。
三、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记叙文以生动形象见长,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分析其写作技巧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了解每种写作技巧的作用,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其次,还要能辨析每种写作技巧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类文章中,常用到的写作技巧有对比、暗示、铺垫、照应、象征等。如“典例”部分第2题与第3题均属此类题。第2题参考答案为:反衬,用我们的“为之绝倒发痴”,反衬山村农妇的“视而不见”。第3题参考答案为: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时看晚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
四、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品味是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重点,这样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1.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2. 含义深长的句子;3. 富有哲理的句子;4. 以生动形象而见长的句子。对这些语句的赏析,首先应当抓住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来评价,再就是分析动词的传神、准确。还可以从语言表达角度的巧妙来分析。
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评析句子在文章中的妙处,都是记叙文语言欣赏类试题的典型形式。如“典例”部分第4题和第5题均属此类题。第4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品析。参考答案为: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外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第5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任选一句从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五、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而此类试题恰能体现这一精神,所以,此类题型是近几年中考比较“热门”的一种新题型。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 要求考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材料;2. 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主观看法或畅谈感悟;3.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联想与想像;4. 联系文本语境,仿写优美语句,拓展名著积累。
此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生活的个性化理解与体验。做好这类题,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力求答出个性化的答案,切忌人云亦云。进行想像类试题的解答,也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合理的想像。
如“典例”部分第9题就是这类题型中最有代表性的题目,回答时只要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组织答案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洁。答案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让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和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留学群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