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识导引
(一)单元概述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新和东汉四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汉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时,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表解知识点
1.基本概况一览表
类别 朝代 |
起止年代 |
开国皇帝 |
都城 |
重点知识 |
秦朝 |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
秦始皇(嬴政) |
咸阳 |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中央集权制度);秦末农民战争;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
西汉 |
公元前202—公元9年 |
汉高祖(刘邦) |
长安 |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
东汉 |
公元25—公元220年 |
汉光武帝(刘秀) |
洛阳 |
光武中兴;班超经营西域。 |
2.秦汉政治状况简表
类别 |
秦朝 |
汉朝 |
||
国家统一 |
措施与意义 |
政治 |
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
汉初在沿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又分封诸侯国,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的开始。 |
国家统一 |
措施与意义 |
经济 |
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
思想文化 |
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焚书坑儒,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
军事 |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兴修灵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
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在漠北战役中击败匈奴,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但耗损过大。 |
||
疆域 |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
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有扩大,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
||
农民起义 |
原因 |
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灾荒连年。 |
|
简况 |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陈建立了政权,但不到半年即遭镇压。 |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坚持了大半年即失败。 |
||
意义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
||
与匈奴关系 |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首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畜牧业、冶铸业迅速发展,学会了农耕,匈奴族进入鼎盛时期。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西迁。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汉元帝接受呼韩邪单于请求,将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
3.两汉经济的发展
类别 |
成就 |
|
农业 |
兴修水利 |
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
生产工具 |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
|
耕作技术 |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
|
农作物 |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黄河中下游广泛种植桑麻。 |
|
手工业 |
丝织 |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
冶铁 |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炒钢技术,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
|
商业 |
政策 |
重农抑商。 |
长安、洛阳 |
人口多(50万、100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市”为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 |
西域含义 |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
原因 |
汉武帝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
|
过程 |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各国回访长安。 |
|
影响 |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
|
丝绸之路 |
时期 |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及以后开通。 |
线路 |
陆路: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一线运过去,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路: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
|
影响 |
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
|
班超经营西域 |
背景 |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
经过 |
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
|
影响 |
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166年,大秦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
5.昌盛的秦汉文化
类别 |
年代 |
人物 |
主要成果(观点) |
影响(评价) |
|
科技成果 |
造纸术 |
西汉早期 |
|
已发明纸(甘肃天水汉墓出土)。 |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
东汉 |
蔡伦 |
改进了造纸术。 |
|||
数学 |
东汉成书 |
|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
其中一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
|
地震 |
东汉 |
张衡 |
制造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
|
医学 |
东汉 |
华佗 |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 |
“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
|
东汉 |
张仲景“医圣” |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
|
||
宗教思想 |
佛教 |
西汉末年 |
释迦牟尼 |
提倡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可以得到幸福。 |
佛教的思想可以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道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道教 |
东汉 |
张陵 |
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 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
||
无神论 |
东汉 |
王充 |
《论衡》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
|
|
历史学艺术 |
历史学 |
西汉 |
司马迁 |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
雕塑艺术 |
秦朝 |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造型精美,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