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胤
唐代(公元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至此已进入尾声,南北双方经过三百多年分裂后重新走向了统一。南方细致精微的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质朴豪放之气相结合,使得唐代文明显出空前的阔大和繁荣,它眼界开阔,兼容并蓄,又极富自信,因而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了颓败。在深刻的社会变动的基础上,产生出一系列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诸多的政治现象。这些现象无一不显示出这个王朝的没落。亡国多奸相,晚唐亦是如此。若要谈到亡国害民,崔胤则首当其冲。
如鱼得水 四度入相
崔胤,字昌遐,生于公元853年,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王重荣当时任河中节度使,曾辟请他为从事。后来,他进人中央朝廷做官,不断得到升迁。唐大顺年间,崔胤历任兵部、吏部侍郎,不久又以本官任平章事,这是崔胤第一次拜相。
唐末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宦官与朝臣南北二司互相争权。他们都树立朋党,又各自结纳外镇的藩帅,在朝廷中相互倾轧欺凌。崔胤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又善于阿谀附合,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实则内心险恶。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他可谓如鱼得水。凤翔(今属陕西境)节度使李茂贞、分宁(今属陇陕地区)节度使王行瑜等起兵反叛,兵锋强劲,宰相杜让能、韦昭度因此而遭诛戮。宰相崔昭纬与王行瑜相结纳,因此保住权位。他待崔胤以宗人之礼,屡屡大加推荐,崔胤因此而官运亨通。
不久,李茂贞进军长安,挟持昭宗到华州(今陕西华县)。昭宗开始昭雪杜让能、韦昭度无辜遭杀害之冤,惩处了崔昭纬,罢免了崔胤的相位,让他出任岭南东道节度诸使。这时候朱全忠刚刚独霸关东,势力强大。因此崔胤秘密写信给朱全忠求援,朱全忠马上上书给昭宗陈述崔胤之功,为崔胤辩护,并要挟昭宗说,不能让崔胤离开宰辅的位置。昭宗无奈,只好收回前诏。这时崔胤已到湖南,马上被召回任平章事。他再度为相。崔胤既获得了汴州军阀的支援,因此颇弄威权。他嫉恨徐彦若、王搏等人揭发崔昭纬的前事,害得自己也受连累,因而极力排挤他们,不久就把徐彦若排挤出朝廷。接着,他又诬陷王搏有策反危害国家之心,让朱全忠出面弹劾他。唐光化年中,贬王搏为溪州司马,赐死于蓝田驿(今陕西蓝田)。之后,他又劝皇帝诛杀了宦官宋道弼、景务修等,令宦官们对他十分畏惧,不胜忿恨。崔胤不久又担任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使,自此,朝廷权政都归于崔胤一人,权势可谓炙手可热。崔胤先后四次拜相,时人都称他为“崔四人”。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等发动兵变,率兵闯入宫中,幽禁唐昭宗,尊奉德王监国。刘季述虽然极为嫉恨崔胤,但却因为畏惧朱全忠而不敢杀他,只是罢免他的职务。刘季述派使者去大梁(今开封),向朱全忠奉献大唐社稷;崔胤也怂恿朱全忠乘机挥师西进,进入长安。朱全忠就囚禁来使,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刘季述,先派大将张存敬率军进攻河中,劫掠晋、绛(均属山西)二州。
朱全忠率军尚未入关,唐王廷却发生了变故。神策军大将孙德昭经常忿恨宦官任意废立侮辱天子,崔胤想策动他起事,因此派亲信石戬和他一起游玩,乘机观察,孙德昭饮酒过量以后经常哭泣。崔胤揣摸得他的情况,就让石戬游说他说:“自从刘季述废立天子,天下人都瞩目此事,武夫义臣也都扼腕思愤。今日反者刘季述罪大恶极,很多人迫于刘季述的威权,不能有所作为。您若能乘机诛杀这两个奸贼,迎复天子,就会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您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别人会抢先一步。”孙德昭顿受鼓舞,连声称是。石戬就把崔胤的计划告诉孙德昭,孙德昭允诺。崔胤与他斩带盟誓。十二月的一天,孙德昭埋伏兵士诛杀刘季述,迎昭宗重登帝位。昭宗即位后论功行赏,要进位崔胤为司徒,崔胤坚辞不就,以示谦虚。但他还是辅领朝政,兼领三司诸使,执掌大权。昭宗对他更为信任,召见时有时竟然不喊他的名,而只以字称呼,一时宠爱万千,无与伦比。
挟君专权 助纣为虐
鉴于刘季述之乱,昭宗复位以后,更迫不及待地要尽除宦官,便命崔胤、陆宸分掌左右神策军,尽夺宦官兵权。诏令遭到神策军将领反对,不能施行,只得用宦官韩全海为神策军中尉。崔胤病急乱投医,居然想利用李茂贞来制宦官,就暗中邀请他遣兵三千进驻长安,以为援助,谁知事与愿违,李茂贞早与韩全海有勾结,凤翔兵进驻长安,反而助长了韩全海等一伙宦官的气势。昭宗与崔胤谋诛宦官,事机不密,尽为韩全海所知。于是,在韩全海的唆使下,李茂贞表请昭宗驾幸风翔。崔胤则暗中致书朱全忠,声称奉密诏命朱全忠发兵迎圣驾。朱全忠得书,一面表请昭宗移驾洛阳,一面进军关中。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朱全忠攻下河中,进逼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华州,华州韩建不敢抵抗,自动乞降。韩全海因为知道崔胤与朱全忠互通声气,害怕崔胤会引来朱全忠进京诛灭宦官,就上奏昭宗想罢免崔胤。但还没来得及实施,朱全忠已经逼近长安,形势危急。韩全海仓惶挟持昭宗逃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处,崔胤等一批朝官不肯随行,留在长安。
崔胤召朱全忠以武力迎回昭宗,令太子太师卢渥率群臣迎朱全忠。朱全忠入长安,接着继续向风翔用兵。不久,包围风翔,断其外援。李茂贞久困孤城,十分惶恐。朱全忠上表为崔胤声冤,自此引起昭宗对崔胤的顾忌。昭宗下诏怪责崔胤,崔胤以工部尚书(掌工程营运)罢相,不久出居华州。
开始,唐天复年间后宫宦官迫于崔胤权势,纷纷对他低头。每次君臣在宫中议事,都要谈论诛灭宦官的事。韩全海等人秘密知道消息,都在昭宗面前恳求哀哭。昭宗就让崔胤以后议事都密封奏上,不再当面陈述。宦官们愈加害怕,更想知道他们的计划。就请求后宫宠妃宗柔等刺探消息。崔胤计谋稍有泄露,宦官们相对哭泣,内不自安,所以劫驾风翔之心愈加坚固。
崔胤在华州时,极力为朱全忠出谋划策,助纣为虐。公元902年,朱全忠暂时引兵还驻河中,崔胤在渭桥迎接,设宴接风,举酒杯为朱全忠祝寿,丑态百出。不久,朱全忠继续兵围风翔,李茂贞不敌,终于在天复三年与唐昭宗密谈,表示愿意诛杀宦官韩全海等人,礼送昭宗回长安,请求昭宗诏令朱全忠,准他乞和,昭宗应允,同时急召崔胤到凤翔。连续发出七道诏令,崔胤都托病推辞。李、朱讲和之后,昭宗回长安,崔胤率领朱全忠军在道旁迎接,假作殷勤。不久,崔胤又拜平章事,进位司徒。这时诛杀宦官的时机已经成熟,崔胤奏称:“高祖、太宗时不用内侍宦官典掌禁军,天宝以后宦官权势上升,德宗分禁军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让宦官执掌。此后宦人参掌机密,权力日大,以至他们插足内务百司。宦人相互勾结,多为不法之事,朝廷微弱,祸始于此。臣因此请求罢免左右神策军以及其他由宦官插手的职务。”他以此为藉口,在李茂贞和朱全忠的配合下,将朝中宦官数百人一网打尽。同时又颁诏诸镇,要他们尽杀所在监军宦官,除河东、剑南的宦官因与节度使关系密切保住性命外,其余各地的宦官基本上被杀光了。唐中叶以来,历时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政之祸,至此结束。
宦官既诛,崔胤与朱全忠勾结,更是专权恣肆。他先后逐杀宰相卢光君、苏检诸人,排斥从幸近臣陆展等30余人,只留下一个孤立可制的裴贽与己共同辅政。昭宗的举止全部取决于崔胤,臣下都敢怒而不敢言。崔胤积极为朱全忠控制朝廷服务,他谏议以皇子为元帅,而让朱全忠为副元帅,以褒扬朱全忠迎驾之功。朱全忠利用皇子辉王年幼,想立他为皇太子,以便于自己日后夺权称帝。崔胤向昭宗进奏此事,昭宗说:“濮王(皇子)年长,怎么办?”昭宗对崔胤的这种无理之请非常愤慨,回宫与学士韩偃商量对策。但韩偃早就与崔胤有勾结,因此无可奈何。
朱全忠引师回开封,群臣列班相辞,唯有崔胤一个人到灞桥置酒相送,很晚才回。昭宗问他:“朱全忠好吗?”又设酒与他相饮,命令官人为舞剑曲,夜半才出宫。昭宗又赐他两个宫女,崔胤假惺惺推辞一下就接受了。这时天子孤危,威令尽失,崔胤挟主专权到这种地步,可谓历代少见。
祸及自身 走狗自烹
昭宗从凤翔回长安之后,崔胤揣摸到朱全忠将要篡位,考虑到自己身为宰相,恐怕终有一天会祸及自己,因此想自己掌握一支军队以自保。他假意对朱全忠说:“京师长安迫于李茂贞的压力,不可以没有战备,终须要募军自保才是上策。今京城禁军,如左右龙武羽林、神策诸军,战斗力均已丧失。因此我想招募一支守城的军队。”他以京兆尹郑元规为六军诸卫副使,陈班为威远军使,负责这件事情。朱全忠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允诺了。崔胤于是就毁坏寺庙佛像,炼铜铁铸造兵器。
朱全忠暗中早有防备。他偷偷地让部下数百人应募,并且让他的儿子朱友伦入宫宿卫,以此牵制崔胤。但终于有一件事情,坚定了朱全忠杀死崔胤的决心。朱友伦喜欢马球之戏,但在一次马球比赛中却坠马身亡。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暗中所为,极为愤怒。而且此时传闻崔胤想挟持昭宗出幸荆襄,朱全忠却想挟持昭宗到洛阳,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二者相背,因而对崔胤更为不满。他秘密上表弹劾崔胤专权乱国,请昭宗诛杀他。昭宗马上下诏,把崔胤罢相,贬为太子少傅(太子老师),朱全忠又令兵士在开化坊崔胤府第诛杀崔胤。长安人士听说崔胤被杀,十分振奋。市人纷纷向他的尸体上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其忿。崔胤死年51岁,时在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正月。
崔胤罢相三日后身亡,他死十日后,朱全忠劫持昭宗迁都洛阳,征发长安居民东迁,自渭水循黄河东行,老幼系路,啼号不绝。百姓都纷纷大骂:“国贼崔胤引导朱全忠毁坏社稷,使我们沦落到这种地步!”开始,朱全忠虽然强据河南,但顾虑到列强诸侯相持,还不敢有称帝之心,等到崔胤因为朝中矛盾与之相结纳,朱全忠终于取得朝权以成强大,灭亡唐朝,而崔胤落得个身亡家灭。世人传言崔胤父崔慎曾言晚年无子,因为得遇异僧,以方术求教,才生崔胤,字叫做缁郎。崔胤人相以后,他的叔父曾感叹说:“我父兄刻苦以支持门户,最终将会为缁郎坏其名声!”不幸而言中。
大唐帝国的雄浑阔大至今犹然为多数国人所向往。比较百年来屈辱的近代史,大唐的确会让人重新想起很多东西。然而大唐宏阔壮美的梦也一样会花开花谢,每一帝国衰亡之时,总有一样的权相,一样的奸佞。中国的封建王朝史竟是如此的相似。
晚唐五代的中国史可谓动乱。人言乱世出英雄,但却也多奸佞小人。晚唐诸相之中,崔胤可算亡国害民之大者。尽管唐王朝后期面临着个人无法解决的危机,但毫不夸张地说,大唐之亡,崔胤难辞其咎。历史是公正的。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