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末年,司马氏执政,灭蜀后,国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局面归于统一,中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西晋王朝是一个门阀贵族的政权。晋武帝司马炎在完成统一之后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大多以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为前提,颁布户调式,规定男女占田的假定亩数和应负担的田租户调的实际亩数,允许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佃客、荫户,承认官僚地主的特权。曹魏时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中正官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
西晋统治时期,豪强大族的势力得到发展,士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门阀士族的空前发展,构成了与皇权的矛盾,也直接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的根源。这一时期,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聚敛了大量财产,互相争豪比富。许多士人身处乱世,遂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不问政事,终日饮酒清谈,玩世不恭。于是清谈、玄学之风一时大盛。
同时朝廷内的权力争夺激烈复杂,使西晋统治面临危机。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大封宗室为王,以诸王统率兵马出镇一方,并拥有地方的军政权。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爆发了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此时“八王之乱”方为结束。「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耗尽了西晋的国力。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眈眈。
自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象匈奴、鲜卑、氐、羌等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北方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西晋末年,北方民族关系日趋紧张,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的斗争,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欲望,纷纷建立由少数民族统帅占最高统治地位的割据政权。八王之乱后期,参战诸王相继败死,西晋皇室衰弱,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不久又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派兵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虏了晋怀帝,西晋名存实亡。因此事发生在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史称「永嘉之乱」。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又称「永嘉南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了晋愍帝,西晋至此灭亡。
西晋享国51年,历3代4帝,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唯一统一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二百余年的战乱的时期。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