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后的刺史部(又称州)
汉武帝后,分天下为十三州(或称十三部),州置刺史,京畿所在地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西汉十三州或十三部、司隶校尉部,为地方监察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刺史的主要任务是监察郡国。郡、王国里还辖有县、侯国、邑、道数目。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沿秦制,推行郡县制。
州刺史
|
郡、王国
|
备 汪 |
司隶校尉部 |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内郡
河南郡、河东郡 |
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察三辅、三河、弘农。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 |
豫州刺史部 |
颍川郡、汝南郡、沛 郡、梁 国、鲁 国 |
|
兖州刺史部 |
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东 郡
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
|
徐州刺史部 |
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
楚 国 |
|
青州刺史部 |
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
齐 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 |
|
凉州刺史部 |
陇西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 |
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秋,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元始四年冬,置西海郡(后罢)。 |
并州刺史部 |
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
定襄郡、雁门郡、上 郡 |
|
冀州刺史部 |
魏 郡、钜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 国
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
|
幽州刺史部 |
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辽西郡
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涿 郡、代 郡
广阳国 |
元封三年夏,朝鲜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始元五年六月,罢真番郡。 |
扬州刺史部 |
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
六安国 |
|
荆州刺史部 |
南阳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 |
|
益州刺史部 |
南 郡、长沙国、汉中郡、广汉郡、犍为郡
武都郡、益州郡、牂牁郡、巴 郡、蜀 郡 |
武帝建成元六年开。元鼎六年春,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牁、越?、沈黎、文山郡。元封二年秋,平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武帝天汉四年,并沈黎于蜀。 |
交阯刺史部 |
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九真郡
日南郡 |
元鼎六年春,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始元五年六月,罢儋耳,初元三年春罢珠崖。 |
朔方刺史部 |
朔方郡 |
元朔二年正月,收河南地,置朔方郡。 |
|
|
2、汉平帝时地方行政区划情况 |
汉平帝时,共有郡、王国一百零三,县邑一千三百一十四,侯国二百四十一。从汉初建国到汉武帝的开拓,再到西汉未年,其间郡国的兴废、增、易,变化颇多。汉实许多王国经吴楚七国之乱,再经汉武帝的削夺,已多废易。又以武帝隆朝鲜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部,后临屯、真番并罢。武帝定丁南夷,置武都、牂牁、越崔、沈黎、文山诸郡,后文山、沈黎均并于蜀郡,又增置益州长郡。武兼容性定南越,置南海、苍梧等郡,后珠崖、儋耳并罢。又西汉剌史部为监察区共为十三州,加上京畿的司隶校尉部共为十四部。 |
|
州或部 |
郡、王国 |
备 汪 |
司隶 |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内郡
河南郡、河东郡 |
|
豫州 |
颍川郡、汝南郡、沛 郡、梁 国 |
|
兖州 |
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东 郡
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鲁 国 |
|
徐州 |
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
楚 国 |
|
青州 |
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
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 |
|
凉州 |
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武威郡、酒泉郡
敦煌郡、张掖郡、安定郡、北地郡 |
|
并州 |
太原郡、上党郡、代 郡、云中郡、定襄郡
雁门郡 |
|
冀州 |
魏 郡、钜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 国
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
|
幽州 |
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辽西郡
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涿 郡、广阳国 |
|
扬州 |
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
六安国 |
|
荆州 |
南阳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南 郡 |
|
益州 |
汉中郡、广汉郡、犍为郡、武都郡、益州郡
牂牁郡、巴 郡、蜀 郡 |
|
交阯 |
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九真郡
日南郡、合浦郡 |
|
朔方 |
朔方郡、上 郡、西河郡、五原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