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哲学或宗教典籍,例如:中国先秦诸子、佛教、道教典籍,古希腊哲学著作等。
语录,指一个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等。
由于语录一般只记录话语,所以读者未必知道当时的语境,不同人对同一句话的解读常会产生歧义。
例如:《论语·阳货》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是指所有女性还是特定人物(例如:南子)就有不同说法。
同一句话如果说于不同人、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意思和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断章取义”的“魅力”,呵呵。
同一个意思不同人的嘴巴,说出来它就变了味道,同一句话不同人说出来,它得到效果怎么就不同。都是爹妈生下来的,差距就这么大。
同样的一些话,出自不同人的口,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大学课堂上,同一句话,有的教师讲出会赢得一片掌声,有的教师讲出则会招致一片嘘声。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已经用自己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讲话的资格,而后者却没有。可见,重要的往往不是有人讲了什么话,而是这些话是由什么人讲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哲学或宗教典籍,例如:中国先秦诸子、佛教、道教典籍,古希腊哲学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