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安妮日记》读后感栏目,提供与《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6-21
这个寒假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名著,读安妮日记有感。它的作者是14岁的安妮。弗兰克,可惜她在15岁就死了。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
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中学生作文《读安妮日记有感》。
“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她在战争后希望能成为荷兰人,她认为荷兰人的勇敢品质让她钦佩。
用了四天时间完成了《安妮日记》的阅读。为了躲避法西斯的残酷迫害,安妮随家人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隐蔽房间里,当时她刚刚过完13岁生日,一同躲藏在这里的还有父亲的朋友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牙医杜塞尔,8个人在封闭狭窄的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为了防止被人发现,他们每天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敢发出任何响动,不敢开窗,不敢大声说话,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里他们忍受着恐惧、饥饿、压抑、病痛,乏味,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活泼开朗,又爱思考的女孩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和折磨!
面对一切苦难,安妮没有绝望,她把日记本当成最知心的朋友,她以书信的形式,讲述密室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倾诉心中一切的感受,她以勇敢的笔墨控诉了法西斯的邪恶战争,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日记我们仿佛看到了安妮这个纯真善良、活泼可爱而又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她爱思考...
05-06
读后感,一般是指看完某一篇或者某一本书后的心得体会,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总是让我们感叹作者精彩绝伦的布局。你搜集过作品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吗?今天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妮日记读后感”的文章。
读完德国作家安妮·弗兰克所著的《安妮日记》后,感触颇深。
黑夜里我关掉灯,想象着我的小房间就是安妮曾经躲避犹太人所住的房间:“秘密后屋”。在这儿住上二十五个月,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晚上睡觉会被炮声惊醒,被警察的敲门声给吵醒,还会被小偷杂乱的脚步声吓醒……每天连上完厕所冲水都要胆战心惊。
安妮虽然也害怕这种恐怖的生活,但她从不曾绝望过。她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渴望美好活下去的安妮,依然是那么坚强,尽管挫折一次次向她进攻,但她毫不退缩。犹太人——最聪明的民族,常常让人嫉妒,所以安妮——这阳光女孩也蒙受不幸,但她依然希望、等待着幸福的到来……
这时,我才感到我是那么的幸福,从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不起风吹雨打。
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的`女孩,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坚强、勇敢、快乐地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在纳粹疯狂迫害的恐怖之中,一位少女用日记记录了这可怕的一切。
这个未到花季的少女——安妮,迫不得已躲进了密室。在华一半的年龄,却要接受这黑暗、动荡的年代,这公平吗?枯燥的空气、单调的饭菜,还有性格怪僻的居伴,这使安妮的各种行为都受到压制。黎明前的黑暗,为什么就这么的长?没有人可以忍受这种黯淡无光的生活。“黎明真的会到来吗?”我在心里暗暗的问着自己,更从心底里祝福这个少女安妮……
密室里的生活枯燥压抑,但是绝不能放弃希望——她想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这是一个美丽的愿望,但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这个内心坚强的女孩在日记上仍然执着的写道:“我仰望天空,冥冥之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好告终,和平与详和会重新回来。此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的这些理想!”此时,我清晰地看见,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中疯狂的呐喊着,带着心中不泯灭的希望与那个无畏的梦……
在距离他16岁生日尚差3个月的时候,她在那个可怕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里,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充满了对和平渴望的双眼。“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是的,你的愿望实现了。我相信《安妮日记》会被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有爱,安妮用它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什么?为什么正义的人总是难逃厄运?
牙齿紧咬着,把头往上抬,我发现天空是那么蓝,这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安妮在密室里逼我们更渴望光明。敬佩、惋惜、悲哀、气愤……这些字眼交织在我的心里。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安妮来说,也许,死亡就是人世间最好的一种解脱,并且,她的日记能流传到现在,这已经是最好的回报,可是,我为什么不能为安妮感到开心呢?
“哎”——轻轻的叹息一声,我无言以对……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人,虽然十分富裕...
04-28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少女日记,它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法西斯侵略邻国的历史,深刻反映了被法西斯所压迫的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而安妮,一个可爱善良的女孩儿,在她14岁——16岁的时候,本是应该享受青春,自由成长的年龄,可她却在地下室提心吊胆的度过两年。14岁,是豆蔻年华,是少女婷婷成长的年龄,叫做花季;16岁,是女孩子即将步入成年的时刻,叫做雨季。在那花季雨季里,安妮拥有令许多少女艳羡的资本,家境不错、长相不错、性格不错、学习不错。可是漂亮开朗的他们,在13岁时就被迫与家人一起移居荷兰鹿特丹,在这里平静的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法西斯占领了鹿特丹,对犹太人制定了一条条非人般的法律:犹太人上街必须带上黄色大卫星条纹帽;犹太人不能骑车,只能步行;犹太人只能到对他们开放的商店里买东西……在这样的处境下,安妮把心事都告诉她的日记本“凯蒂”。可更大的不幸来临了,许多的犹太人被捕杀,安妮一家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一间地下室,以保暂时的安全。他们在里面说话做事都要轻轻地,万一被上面的人发现,他们所有的人都会被处死。两年后,安妮一家藏身的地下室终于被发现,年仅16岁的安妮不久后便得病去世了。
为什么同是花样年华,有人却只能将它葬送在硝烟战火之中?
安妮走了,这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她走了,留下了她唯一的财产——那本日记本。
《安妮日记》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少女日记,这是一部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日记,这还是一部最真实的史书,安妮用她青春的眼睛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与我们差不多的年龄,我们是...
04-14
本文为留学群推荐专题“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内容。
以下由留学群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悟有解颇多。在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感悟当中。
一点点翻开日记,最近一个星期里仿佛每天都在可爱活泼和智慧的安妮的陪伴下度过。我仿佛成为了凯蒂,仔细聆听安妮内心的诉说。
每天都能看见最深刻最真实的安妮,见证她的成长,仿佛我真的有了一位愿意向我吐诉真心的朋友。我实在是为扮演了世界上唯一能够看到安妮纯洁美好的另一面的人而感到十分开心和幸福。到今天日记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的心仿佛被巨大的天外陨石撞上了一样,炽热而疼痛不止仿佛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那种痛楚真实的有些不可思议。我想,我的一生中大概也不会经历几次这样的失去所爱的感受吧,这么说也许是有些夸张,但却是最能表达我真实感受的话了。我想,一个人如果袒露真心地对待一个陌生人的话一定非常容易和快速成为朋友吧!就像安妮和凯蒂一样,穿越时空与安妮日夜为伴,可以说是我应该珍惜的一段经历了。
作为比安妮大七八岁的成年人,我却时时刻刻被安妮的话语警醒我时刻为这个上世纪的13岁小女孩而惊叹连连和自叹不如,我实在惊讶于这个小小的年龄的孩子十分清醒和辨证的自我认知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还有超乎同龄人甚至大部分成年人的睿智和宽容,以及理性和充满哲思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有的合集,让我看到的绝对不是13岁小毛孩。而是文明世界的宝藏!
“吃柠檬喽!”妈妈叫着,端来了一盘子柠檬。
啥?我放下了手中的书,向着那个方向看去。“哇!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只见我的眼前出现了黄澄澄、水灵灵的一盘柠檬,搞得我口水直流,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块就吃。
顿时间,一股甜甜的汁水便流入我的口中。“甜!真甜!”我兴奋的又抓起了一块狠狠地咬了下去。刹那,刺骨般的酸味遍布我的全身。天哪!酸过头了!
“不吃不吃了!”我摆了摆手,拿起书又看了起来。
“这怎么能行!亏你还看这本书!”妈妈见我不吃,不高兴起来。
这本书怎么了?我不禁疑惑,看了看封面《安妮的日记》这几个大字闪现在了我的眼前。
立刻,我明白了妈妈的意思。是啊,我回忆起了这个小说的内容:在以前,德国的犹太人曾遭到过血腥的捕杀。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受到了一些人的保护躲进了一个暗房,那个家庭就是安妮的家庭。安妮在里面过着昏暗的生活,但她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
安妮在如此的生活情况下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只是因为一个较酸的的柠檬而放弃了全部。柠檬的甜好比我现在的生活,酸又好比以后将要遭受的挫折。我只遭受了一个“挫折”却放弃了全部,那我以后将怎么生活?
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会坚强,学会坚持!谢谢你,柠檬!你教会了我在失败的地方爬起!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
03-22
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模板》。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在阅读完一篇佳作之后我们难免会产生感悟。读后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原作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活泼可爱、眉目清秀的犹太少女,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她们全家人和四个犹太人邻居,带上生活用品,一起躲到她爸爸公司里一个很隐蔽的房间里,他们把那里叫做“密室”。
密室里的生活既艰苦又难熬。走路要轻;要在公司的人来上班之前先洗漱完毕;还要在公司的员工下班以后才能下楼用热水……如果不遵守以上条例,就可能被人发现,并被带到集中营去。飞机投下来的导弹虽然能炸毁房屋,但却炸不毁安妮坚强的意志。在她感觉无聊时,就用学习和从阁楼上的窗户眺望大自然来消磨时间。安妮就是这样坚强不屈地生活着。
后来安妮和彼得.威尔彼此相爱,每当他们互相亲吻的时候,她就感觉幸福走遍了全身。
《安妮日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战争和种族迫害,而且让我看到了身处逆境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顽强地生活着。安妮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这本书主要讲了法西斯到荷兰去剥夺犹太人的自由的时候,安妮她和家人们一起躲到了安妮爸爸公司后面的一个三层密室里去了,后来也随着搬来了凡。丹夫妇和彼得,然后又搬来了杜瑟尔这个牙医。这个密室里面的八个人已经躲了将近两年了,可是在一九四四年他们被警察们抓住了。凡。丹一家人都惨遭不幸,安妮和玛戈(她的姐姐)也不幸去世,安妮的妈妈和杜瑟尔也一样,这八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存活了下来。
那个时候的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为什么犹太人要被限制。在那么黑暗的日子中,安妮他依然天天带着微笑与大家见面,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偏偏就生活在这种残忍的地方从青春期开始,她开始了密室的生活,等到了青春期结束,她的生命也跟着结束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让一个小孩跟着受苦,为什么犹太人的生活要被限制?为什么这么幼小就要结束生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
03-12
留学群相关专题:“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
经过收集,留学群整理了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在生活中写作本就是最平常的一件事,写作文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是很难做到“低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安妮一家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记本,随后开始写日记。这本日记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个月零21天,最终她在集中营因斑疹伤寒而去世。
日记的开头和结局气氛截然不同。开头写了她收到日记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写出她自由、快乐的心。结尾是他们听到了好消息。但结局是在3天后,他们躲藏的秘密被告发,8人均被送往集中营。有两个保护人也受到了连累。8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亲,他帮安妮发表了这本日记,同时告诉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记中,多次写出她对和平的渴望,当好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激动,当坏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恐惧,也痛恨那些残忍的德国兵。德国军队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用残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剥夺了别人生活的权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儿子彼得都比较内向,大人们都比较喜欢他们。但安妮的性格活泼,不是很细腻,所以总被大人们指责。但她内心很懂事,为了密室的平静和安全,她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大人们因她而伤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却会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大局为重。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学会理解别人。
战争的结局是死亡,和平的意义是美好。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呢?那么多犹太人就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死亡,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让他们没有生活的权利。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了达成我们共同的宿愿,停止战争吧!和平!
前几天我看了德国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日记体小说《安妮日记》。安妮那可爱活泼的形象和她在密室里的生活和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讲述一个住在荷兰的少女安妮在13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本笔记本,这是所有礼物中最让她高兴的。于是,她开始在这上面写日记,记录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轻松。然而,安妮来自一个犹太家庭,因为他们的国籍,使他们受到了很多的限制,生活很不方便,后来因为德国人无情地迫害,他们一家就躲到了密室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几天后,另一家人也躲到了这里——凡达恩夫妇和他们不满16岁的儿子彼得,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叫杜塞尔的牙医。从此,密室中的八个人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德国人发现。在密室的两年零两个月里,安妮和她的姐姐玛格特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同时安妮在她的日记本上倾诉着一切不幸、烦恼、希望和梦想。在秋天来临之际,密室里的所有人都去了集中营,安妮在她16岁生日的前三个月,被折磨死在集中营里……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安妮这个小姑娘有很乐观的心态。因为真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生活在密室里,性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安妮依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反而她对战争结束还有很大的希望。她把这种乐观的态度转化为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的力量。再回头看看我们,我们就像是一个个飘在空中的泡泡,虽然很美丽夺目,...
01-16
作品应该怎么写能把收获尽数展现呢?不少人读完作者的作品,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他们许多感悟,我们需要抓住当时的感悟,写出一篇优质的读后感。留学群的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安妮日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如果你处在战争的环境,一直隐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你会有什么感受?1942年7月,13岁的犹太女孩儿安妮和其他7个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开始长达两年多的密室生活。
《安妮日记》这本书就是安妮在密室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能打开窗户,还要提心吊胆提防轰炸。安妮没有向命运屈服,坚持记日记,从不绝望,从不放弃。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安妮一家和朋友们被抓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我不敢相信安妮居然熊在那么混乱的环境中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日记。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见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下去,克服我的苦闷,给自己找出一条路来!”你能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一个13岁孩子之手吗?这些文字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安妮在黑暗中的勇敢和乐观!
而我呢?妈妈去上班,爸爸有事情,让我一个人在家。我打开了房间里所有的灯,生怕哪里跳出一个人把我抓走。还有弹琴。那首复杂的练习曲我怎么也弹不好,这里没弹正确,那里节拍没对上……我又气又急,火一下子冒了上来。“费脑细胞的事,我再也不干了!”我重重地拍打琴键发狠地说。琴发出了一阵阵吱呀吱呀的噪音……缺乏勇敢和乐观,这就是我与安妮的最大区别!
“希望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复活了,这希望给了我新的勇气,使我再一次坚强起来!”安妮的身上,具备了许多我们身上缺少的东西。她从多个角度谈论战争与和平,谈论人性。她的快乐、期望、悲愤、寂寞、苦闷以及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心生震撼。更可贵的是,安妮一直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自我批评并努力改正……她是我们的榜样!
一朵娇嫩的小花凋谢了。我们要热爱和平,学会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黑暗中不屈服,勇敢地坚持下去!
简评: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有某个打动自己的点,抓住那个点,联系实际抒发感想,就是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主要抓住《安妮日记》里的几句话带给“我”的心灵触动,写出了“我”从安妮身上学到的勇敢和乐观,符合读后感的写作要求。
安妮日记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于二战期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花季少女,安妮以细腻的笔触、平静叙情、深沉的情感,描述密室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成长的轨迹……
谁会想到一个正在成长的花季少女竟会受到如此残酷和待遇,她在黑暗中那勇敢、坚强的笑容以及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永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让我佩服。
当我讲到“爸爸妈妈和我艰难地走在雨中,每个人都拎着一个书包和一个购物袋,里面乱七八糟地装上了一切能塞的东西,早晨赶着去上班的人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安妮还很小就到处东奔西跑的逃难,而我却非常不懂事,小时候,就是因为刀子划破了我的手指而到现在都不敢碰刀子,不敢切菜,再想一想安妮,人家一直逃亡,多...
01-16
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当你读了著名的作品以后,需要认真的写下一篇读后感。您觉得读后感写起来很困难复杂吗?以下为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是一部在逆境中写就的成长日记,带着暖意和坚强。这本被转译成几十种语言的日记让作者的名字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就是安妮·弗兰克(Anne·Frank)。
这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躲避一张突如其来的传票,安妮随家人躲藏到了父亲公司的秘密小屋,同在的还有父亲的朋友温达安一家和犹太医生杜瑟尔。
当时是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一家人就开始了藏匿生活。安妮用过生日时收到的日记本记录了她长达25个月的密室生活。她给日记本取名叫“基蒂”,把它当作自己的好友,常以书信的形式,向它讲述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感悟。那时豆蔻青春的安妮宛若一朵盛开的花蕾,却长期呆在没有阳光、没有音乐、没有洋娃娃的幽暗密室。她像所有的少女一样,有着深藏在心底的秘密,有着细腻的感情世界,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只是,她在如此花样的年华,却没有本该属于她的正常生活。他们必须天天提心吊胆,不能有半点响动,否则就有被发现的'危险。他们只能通过朋友供给日常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以及获知外界的信息。偶尔粮食、生活用品配给短缺,就得节衣缩食,吃烂掉的食物,穿破旧的衣服。但安妮并不抱怨,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是悲伤、痛苦、别离让她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苦与悲。她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她的坚强和自信……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
01-02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以奠定知识功底和素养的基础,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不一样。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文而犯愁了吧!留学群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十三岁生日。她收到的礼物中有有一本日记本。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日记除了开头,都是写于后屋,安妮以书信形式假托写给好友吉蒂的。安妮,一个13岁的女孩,她与她的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而住进狭小的密室,她没有自由,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一个13岁的女孩,在狭小的密室里还能如此,说明安妮的内心也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安妮是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
在暑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同一个安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呢?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只有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才会发生。我所读到的安妮,恰巧就被安排进了两种不同文学作品中,一个是日记体的《安妮日记》,一个是小说体的《楼上的房间》。
说来确实巧合,我竟然能在前后两个毫无关联的活动中,遇到描写同一个人(安妮)的两部作品,并同时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最先接触到的是《安妮日记》,那是我几周前在校园小蜜蜂读书活动节上买到的一本书,封面上那个坐在窗前的女孩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一身淡蓝典雅的长裙,一席乌黑光亮的长发,单手托着腮,凝望着窗外,那忧郁而期待的眼神一下...
11-23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完作品后,可以把读书感悟记录下来。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安妮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的诗句,也是我读完《安妮日记》的第一反应。安妮在密室中的两年日记让人看到了完整的安妮的形象――活泼,开朗,乐观,积极,聪明,好强,她的小心思,她的青春期困惑,她的理想,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跃然纸上,毫无保留,以此改编成剧本也是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她死了,但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这就是记日记的好处,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始终觉得“立言”应放首位,胜过另两者。普通人很难立大功立大德而被世人记住,从而永垂不朽,但普通人可以立言,哪怕是一句诗,一句话,一篇文,却能流传万世。安妮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犹太女孩,但因为她的日记,她的名字被世人铭记,她的形象被后人缅怀;卡夫卡,一个普普通通的保险推销员,却因为他的小说不小心被朋友保存下来,从而卡夫卡这个名字绽放出无限光芒;杜甫,官职低微,四处漂泊,寄人篱下,但因为那些伟大的诗,成就了他的伟大,诗圣美名流芳百世。当然,很多人是以功德留名,但想想如若安妮没能留下日记,她那xx短短生命就如其他遇害的六百万犹太人一样似蝼蚁似草芥,再生动再挣扎的生命也只是人们眼中的一个数字,一个600万分之一的分数。而因为她的日记,我们可以追随着她的文字与她感同受身,脑补着与她一起经历那些日日夜夜,为她惋惜,为她祈祷。安妮很不幸,在解放前2个月被抓紧集中营,最终遇害,但她也很幸运,她的日记没被销毁;之前读过另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比安妮幸运很多,在集中营幸存下来迎来了战争的胜利,才有了后面这本书,记录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心理状况。
我也记日记,记了近xx,但多为流水账,比起安妮那细致的场景描写,记录下内心的各种起伏,记录身边人的言行特点,记录自己对战局的思考,这才是她的日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我也得改改我的日记风格。尽管那些大师的日记也多为流水账类型,如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等等,但安妮这个小话痨的日记最吸引人,最可爱,展现了最真实的她。
我一直有个思考,人活一世,若想不朽,唯有留下两样东西――生物信息和非生物信息。生物信息就是DNA,传统的方法就是生孩子,生一个孩子就留下了1/2的DNA,生的多,留下的就更多更全面,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其道理,但自从发现了DNA并有了克隆技术后,留下自己的生物信息不必非得生孩子这般麻烦,留下肉体即可,所以死后“入土为安”也是有道理的,而火葬就彻底消灭了你的生物信息,所以死前最好留下一撮头发,或脚底一块死皮。所谓的“非生物信息”就是你的后天的一切行为,言论,思想,我们的影像,我们的文字,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痕迹,各种偏好。留的信息越多,越能还原真实的我们,留的越多,越能提高自己不朽的可能性。英剧《黑镜》第二季的《马上回来》那集和第三季的《San Junipero》那集提醒了我们,要永生,就要在生前留下更多的痕迹,更多的言行,最好是完整的脑部意识,新出炉的第四季的第一集《卡里斯特号》提醒我们除此以外,留下DNA更能再造真实完整的自己。我也想永生,我也想不朽,那就从保存好自己的一缕头发和认真记日记认真写博客开始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