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变得更好,他们需要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但是,编写教案和课件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重要实践。为此,我们特别为您挑选了一篇题为“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文章,相信它一定会给您带来惊喜。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篇文章哦!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连减运算。教科书P76~P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4+618-1124+1727-920-9
96-16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36-39-26-8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92-44-26=22(人)
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什么意思?
(2)9248
-44-26
4822
(3)列式:44+26=70
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92-70=22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89-36-27=100-54-38=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96-39-45=100-91-9=
3、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我精心构思的原创作品,相信您会对它感到满意。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因此老师写教案可不能草率从事。学生积极的反馈反映了教学吸引力的水平。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
教学内容:用数学 (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认识图形(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30――31页,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棒口算卡片挂图
教学措施:
1、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操作,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节电池)
生:电池
师:准确地说这是节用完了电能的电池,可以说它现在就是一件“废品”。
板书:废品
师:你们知道吗?废电池中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少掌柜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师:再看老师的手里又拿了什么?(出示塑料饮料瓶子)。
生:塑料饮料瓶子)。
师:这也是“废品”。
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庄稼的生长有影响。
师: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想一想。
生:回收
师:很好。(再板书“回收”。)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给的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如果学生提出的是两步解答的,就放到问题银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
生:先摆小林的2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6个,就再摆6个,结果小红就是23加上6个共29个,算式是23+6=29(个)。
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
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因为23-4是退位减法,学生能用小棒摆出结果就...
04-02
教案作为实用性极高的文件、能帮助教师顺利且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连一连。
考查目的:通过对具体物体的观察,体会“面从体来”知识同时,能用语言表征出图形的特点,并熟练掌握。此题用连线方式突出对应的关系。
答案:略
解析:此题不仅让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立体图形的特征,还得仔细审题,分辨其需要的对应条件,避免干扰条件。
2、填一填。
(1)至少()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还可以拼成()。
考查目的:学生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拼组,发现图形间的变化和规律。
答案:(1)4 4(2)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解析:由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实际操作,直观感悟上升到语言表述能力。
3、数一数。
考查目的:学生对组成图案的不同图形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及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又渗透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答案:圆4个正方形6个长方形4个三角形3个平行四边形2个
解析: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图形的计数,有序思考和计数的方法能力。
4、画一画,算一算。
缺了()块。
考查目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能利用实际操作与实际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学生能力的体现。
答案:13块
解析:此题可以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进行讲解,估计、补充画图或学具摆出,容许学生有一个理解、感悟的过程。
5、实践作业:“小小设计师”。
亲爱的小朋友:
请你用彩色的手工纸,先动手剪一剪,剪出几个我们最近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把它们拼一拼,设计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并给它起个名字吧!
小小设计师
家长评价:
考查目的:让学生分解图形,设计图案。既直观感受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创造出数学美,感受、欣赏到数学美。
附优秀作品:(略)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6—7页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
补砖块问题。
<...03-31
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教案是每个老师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如果不会写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范文哦。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范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的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教具:
课件、不完整的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依次呈现右图)。读一读,打个招呼吧!
学生反映太乱了,不容易看出都有什么数。
教师:没关系,那就请它们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
教师: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老师给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二、解构百数表,探究数的排列规律
教师(呈现下左图):第一支队伍是按什么顺序排队的?排得整齐吗?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可以吗?
教师:读一读,请它们入住。
教师(呈现上右图):又来了一支数的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呈现下左图。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课本第xx页做一做的第x题。第x题,教师出示数位表,任意在数位表上写数字,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数是多少。第x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数。
2、完成课本第xx页练习x的第x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
03-30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x单元第x页例题x, 练习x第x、x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x月x日那天,xx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xx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xxx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x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x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x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03-14
提前做好教案能更有条理、更效率的上课,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正是打基础的重要时刻,我们做好数学教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xx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xx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拓展
1、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2、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3、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
开学了,新学期的开始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好准备,有一份教案是非常不错的。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