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栏目,提供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读一本书都会让你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一点点,所以读书对我们来说,是永恒的话题。那到底应该怎样去读一本书呢?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读得最好的一本历史书。之前对明史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个朝代好像真没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时期。但是没想到,万历十五年居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作者查阅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给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现了历史,没有史学家陈腐的史料和数据堆砌,却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语的记录,而且没有脸谱化的夸张,表现了多样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别选出了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统治者万历皇帝,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虚位元首,张居正,申时行是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戚继光是军事的代表,李贽是文化的代表。
通过对他们描写,以小现大,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行了一次宏观的总结。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序和前四章。它让我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阴阳”和政治中的牵制之道。阳为善,阴为恶,阴阳相辅相成,只是每个人阴阳的比例占得不同人性的阳是正直向上的,而阴则是人的私欲。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是可以让人积极发扬自己的阳和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而中国社会是靠纲常伦理来维护社会的运转而不是靠法律。妄图把每个人都变成圣人,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渠道受阻,压抑了人性。
但是这也是幅员辽阔,以农为本的中国不得已为之的。
正如书中所说:“个人的私心会随时随地变迁,只有伦理道德永恒不变。”但是我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就一定要维持那么大的国境?如果我们像西欧一般,蕞尔小国林立,那么是不是会更好?
国家大是有它的好处,但就像一个大象一样,奔跑的越快,惯性越大,脱轨了被甩出去也越远。
张居正一生勤勤恳恳,但是却落了个抄没家产,子嗣流放的结局。实在不能不让人扼腕。而我觉得他问题归结出来就是“欲速而不达。”正如文章总结说:“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得增进,必然是缓慢有限度的。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世纪问题又会升级为道德问题。”
其次,他没有认清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刚有阴”。“文官虽然说是人民的公仆但实际上已保罗了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但张居正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不加以尊敬,使自己陷入孤立。”
或许还真应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另外,个人的刚愎自用,把百官都放在了自己的严格监视下,让文官们失去安全感。而且官官相护,得罪一个人也许就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
。贪婪和清廉是相对的,所谓贪官往往贪物质,有而清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贪名声和道德感的。如果没有贪官,那么清官就无法对比出自己的道德上的高尚而获得自己心理上安慰。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贪官可以保证清官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并且喜欢窝里斗,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团结。所以圣明的皇帝懂得保持各个权力集团势力得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例如和珅和纪晓岚,对乾隆来说,缺一不可。
除了这些,其实我还蛮同情帝王的。虽...
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的读后感文章,更多文章尽在留学群。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超出我自身能力的30%了,在此之前除了唐太宗本纪宋美龄全纪录之外我就基本没有读过任何与历史相关的书籍,中国的没有,外国的就更没有了。我是个外文盲,外文音译过来的名词记起来特别困难,所以看得很少很少。
神奇的是这本《万历十五年》虽然阅读周期间隔较长,但真正集中看下来的时间加起来应该还算比较短的。当然,这个“快速阅读”的感觉让我在翻完最后一章看到其他学者所写的评论后有些许不安——我是不是看漏了什么?有哪些信息是我在阅读当下没有提炼到的?
可一时半会儿我还不太想看第二遍。于是读后感的梳理工作就从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起。
这本书选取了公元1587年中国明朝的七个人物——皇帝、首辅、官僚、将领以及一个思想家?并以这七个人物为引子从上至下的描述了明代社会各个领域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并于其中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于政治、经济及军事等等领域的思考。
史学家,见微知著。人物相,众生相。
作者仿佛先知般的展现了我们这个年代从未见过却又似曾相识的一个处在某种社会制度尽头的国家究竟是何种模样——百足之虫,未死先僵。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海瑞的描写。需要说明的是我虽明白历史绝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调,但仍多年深受“赢家抒写历史”版本的荼毒。比如像海瑞这样一个以清廉严政著称的正面官员形象,作者给予了“传统”教材中鲜有的评价——“古怪”。这令在我初次看到时感到十分的讶异。
“古怪”在放在这里主要意味着——“不合时宜”。也就是书中所写——“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是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为什么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海瑞之所以能够做到“严格”,根本原因是在他心目中所秉承的“律例准则“极为清晰,但这个”履历准则“基本皆是出自于”四书“的训示,及其所延伸的个人对于善、恶的”直觉“。而他“这种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实际作用至为微薄”也正是因其”个人道德职场,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所以,这种几乎全权依靠个人自觉修养的做法,没有一个标准统一且更为强大的约束力加持他人谁能习得?而又如何习得?
回过头来说,何谓“时宜”?拆解一下即为个人所处的时代,当前时代的社会制度,当前制度下的组织技术乃至物质文化需要。海瑞“将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则奉为金科玉律”,为官期间又惯以纲常善恶代替“成约”行事——“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号召女性回归家庭,鼓励生育二胎,以及前不久央视那个“彩衣娱亲”的公益广告......历史往往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样看来以史为鉴真心不是凭空说说而已。
说到家庭,海瑞曾结过三次婚,前两位夫人皆因与“婆婆不和”被休身出户,第三位夫人早逝。按照心理学中原生家庭的理论挖掘挖掘这其中的悲剧根源应该很有意思。结合其官场上“胶柱鼓瑟”般的履行职责甚至犯言直谏的表现,你能肯定说这不是另一只中国古代版俄狄浦斯的化身?
想起某次课堂上的争辩,导师引出世人皆凡人,都拥有善恶两面。台下立刻有人不服举出孔子海瑞甘地等等古今中外的先贤做例子,导师耐心解释道,这些“圣人”把“善”留给了大多数人,而把“恶”留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于是...
10-20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明朝的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以及书中没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团,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掉丞相,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没有为他无能的子孙想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团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巩固。而整个文官集团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这样便造成了一个以道德来实现统治目的的国家,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挂羊头卖牛肉,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大波,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阴阳的思想来阐述的。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官、贪财贪权。阴阳之间的不断冲突,是导致炸弹爆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既是是阳者也有阴,阴着也有阳,在这个物序流转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谁又能把王朝的覆灭归罪于哪一方呢?
最后,作者是以这么一段话结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而从书中,我唯一得到的结论是:儒教误国。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明朝的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以及书中没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团,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掉丞相,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没有为他无能的子孙想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正真主宰者。留学群
文官集团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巩固。而整个文官集团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这样便造成了一个以道德来实现统治目的的国家,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挂羊头卖牛肉,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