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

留学群专题频道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栏目,提供与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

 

  下面是留学群为您带来的“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更多读后感范文定请关注留学群读后感栏目!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

  孝通先生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采用调查和社会学的方法,从历史的维度和世界的经度,纵论了中华文化与人类的未来。最犀利的是,他用深刻的语言指出了中国文化面临哪些挑战和人类文明出现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外部的挑战来自于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内部的挑战来自于国人对待中华文化缺乏正确的态度,我们虽然生活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但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只达到了“由之”的状态,还没有达到“知之”的状态,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运用中华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却不能很好地研究,运用自身的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让它扩展至世界,形成自身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影响其他文化。同时,也可以在西方强势的文化霸权语境下,抵制全盘的西化,为自己的文化发声。很幸运的是,费孝通先生为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即实现文化的自觉,是重建本国文化的第一步。

  文化自觉在书中的定义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化自觉,首先探索文化自觉的原因,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需要重提文化自觉的命题。其次,在当前的国情背景下,应该怎样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

  为什么要实现文化自觉?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每一个人,都依赖他所受之于前人的文化取得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并生活在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中,人类历史发展到最近几个世纪,发生了激速的变动。在费老先生看来,21世纪开始出现“人类的文化自觉”,在新的一页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

  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理想,费老先生致力于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并且鼓励中华文化在人类璀璨的文化中争得一席之地,我想此举不仅仅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样性,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人类文明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而中华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音符。

  费老先生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发扬文化特色,他认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又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的到来,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在我看来,实现文化自觉不仅有这些国际形势,时代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些微观因素。

  在新的时期,中华文化正在繁荣发展中,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是否有自知知明呢?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向,我想只有少数几个中国人能够给出完整答案。我们来梳理以下一些事情,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首先,中华民族的民俗和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作为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

读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

 

  下面是留学群为您带来的“读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更多读后感范文请关注留学群读后感栏目!

  读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我对书中内容和书名的“不符”很不爽。这本2011年5月出版的书,收录的内容是作者1988到1991年讨论文化和思想的文字。我的不爽就是看书名以为是一本“系统”的书,打开一开,才知道是“片断”。还有一点不爽来自书的封面。

  上面写着: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史学大家余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我猜,这句话是出版社加上去的,而非余英时所言。

  这本书不难读。两个晚上的时间大概可以读完。

  在《论文化超越》一文中,余说文化这个名词现在西方人用得很滥。黑社会或吸毒也可以被称为某种“文化”。余说西方如此,我倒觉得中国当下不也是如此吗?文化一词因其广泛的意义而被借用、滥用说明其价值存在。我在某地见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化艺术一条街。这条街里除了有一家裱字画的和书法艺术沾边外,还有一家摄影机构,拍婚纱和写真。除这两家外,其它都是诸如衣服、餐饮、便利店等。

  我以为,或者叫商业一条街比较妥当。但,为什么叫文化艺术一条街呢?发展经济搞商业,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借用、滥用文化一词呢?当然,又或者某一天,文化这个词消失了,没人谈论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余说,例如经济生活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这种规律又达不到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这是因为经济生活免不得受其它领域的干扰。——这真是句不错的话。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浏览过一本叫《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书,还有汪丁丁的一本叫《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汪丁丁在书中谈论过为什么要讲经济学思想史。

  我以为这或许是要求得到一种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思考吧。文化同样不具备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我记得和一些朋友聊天,我总是被他们耻笑。他们觉得文化很扯淡,说了半天,他们觉得你什么也没说。没有一样是确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我想,他们可能是学物理的。

  本文中,余还谈到,在各个思想学术的领域内,我们都可以找到“决定论”,但是现代的各种“决定论”又不是任意的,它们背后有几十个共同的“基本假定”。大致来说,有些“假定”包括:物质决定精神,有形决定无形,具体的决定抽象的,粗糙的决定精致的,下层的决定上层的,卑微的决定高贵的,深层的决定表面的,等等。

  我对这段话不理解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下层的决定上层的,二是卑微的决定高贵的。或者我还可以瞎加上几条:老板决定员工、有钱的决定没钱的、政府决定人民、地产商决定拆迁户、野蛮的决定文明的、狠毒的决定善良的。加完一看,似乎并不在同一个范围内。既然加了,就留着吧。我的这些想法,或许都来自平时所说得,类似发展才是硬道理、有钱才是硬道理吧。

  在《民主与文化重建》一篇中,余说,民主一词,希腊原始的含义,“民主”不过是许多政治形式之一,而且当时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评价中,“民主”还不是品质较高的一种政体。……所以伯力克里在以后的雅典“民主”竟然堕落为“多数人的暴政”了。苏格拉底便是在这种情形下被群众判处死刑的。柏拉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