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栏目,提供与中秋节黑板报内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9-17
中秋将至,大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那也不要忘记更新一下教室里的黑板报哦!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文字1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
1、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2、兔儿爷
由于玉兔捣药的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已确信玉兔的存在。大约从明朝时起,北京一带便兴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儿爷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免之像以售,谓之兔儿爷”。兔儿爷多用胶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异,大的高达三尺,小的仅有二三寸。兔儿爷经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执杵,背上插着纸笔和小旗。由于受戏曲人物的启发,兔儿爷的形态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武士,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有的像剃头郎,肩挑担子,手执太平鼓。为其衬托,兔儿爷经常骑着狮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骑,偶尔也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兔儿爷形态各异深受百姓喜爱,中秋祭月之后,往往成为孩童们爱不释手的玩物。
3、嫦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名籍《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难免冷清。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大概是为了惩罚嫦娥的私奔,在其专著《灵宪》中说,超群绝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并被罚在月宫中捣药。
但是,蟾蜍的丑恶形象和美丽的月亮毕竟难以协调,在民间,人们慢慢地为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来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变成了美女,孤栖月宫,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从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盼嫦娥回归人间。为使她在月宫不感寂寞,人们又逐渐创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树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进一步演绎出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吴刚伐桂,可桂树有特异功能,随砍随合,所以,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染成风,赏月、玩月更加热闹、普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在夜半之时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蟾宫折桂,喻科场得意)……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
09-14
中秋节快到了,许多小伙伴准备出一期中秋节的黑板报了,那么黑板报的内容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哦!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文字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3、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广东地区将花灯挂于高处,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4、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中秋节的古诗诗句
1. 一年清绝中秋时,仰天高欲攀桂枝。——袁说友《和野堂惠老中秋月蚀韵》
2.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戴复古《中秋李漕冰壶燕集·把酒冰壶接胜游》
3. 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邵雍《中秋月》
4. 年年时节近中秋,佳水佳山熳烂游。——邵雍《思程氏父子兄弟因以寄之·年年时节近中秋》
5. 今年大作中秋事,月色何孤我辈人。——曹勋《中秋雨过月出·欲遣清风扫乱云》
6. 不须更恨中秋月,且得黄花子细看。——项安世《中秋后新晴对菊病体欣然》
7. 何人不赏中秋闰,几度能逢八月双。...
09-09
中秋节快到了,那么是时候准备做一期中秋节的黑板报了,那么内容给你准备好了哦!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文字202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中秋节的习俗
1、传统活动——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
中秋节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通过制作中秋节黑板报,同学们可以宣扬我们中国的传统中秋节日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中秋节黑板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内容一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内容二
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4、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6、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8、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9、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10、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中秋节黑板报 |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黑板报内容:敬月光
敬月光,是我们苏北里下河一带对中秋佳节赏月祭拜月亮的俗称。
现在,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我们这儿敬月光搞得很隆重。家家户户都搬一张小桌子到院子里。小桌子上摆上月饼、老菱、藕、年饼、苹果、香蕉。
月饼在盘子里一叠堆放,成双数,以六个居多,也有摆十个的,取“六六大顺”或“十全十美”之意。煮熟的老菱带尖一碗,一般不用黄丫丫的四角菱,多用红艳艳的两脚风菱,红色代表吉祥嘛。藕一根,全藕,寓意事事有头有尾。年饼一碗,或者叫粘饼,也说不定,都有道理。说是年饼,因为年前祭祖、除夕接灶神时必用。说是粘饼,因为它是糯米粉做的,粘得很。这是一种直径约三厘米的圆形食品,平时食用时叫油糍儿。从平时叫油糍儿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叫年饼更恰当些。苹果、香蕉,都用。取双数,六个、八个,不等。噢,差点忘了,三碗茶水必不可少,听说是让伐桂的吴刚用来醒酒的。焚高香,放鞭炮,态度虔诚,礼数周到。我家也是年年供奉,只是不再有孩子出来偷月饼喝茶,少了些我们童年的气氛,不免有些失落。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之一。早上,可以吃上汤圆。中午,一般可以吃上鸭子烧扁豆,其实应该是扁豆烧鸭子,因为鸭子小,扁豆多。好在爸爸妈妈舍不得吃鸭肉,一任我们在碗里乱翻,挑挑拣拣。鸭子,鲜美异常,吃得我们嘴上一圈泛黄的油脂。到下午,都嗳出一股鸭肉的香气。
晚上,敬月光是必不可少的。
其时,我们乡下是没有月饼的。我怕我因为年龄小,没记住,特意问过几位年过五十的同事,他们说,当时乡下真的没有月饼。那会儿家家都很穷,没有那份闲钱买月饼,小商店里也就不进这货了。我第一次见月饼,应该是在十岁左右。乡下商店里好像也只有一种货,就是那种馅是各种果仁、红绿丝的硬梆梆的什锦月饼。
没有月饼,一样得赏月,一样得敬月光。年饼就算是月饼的替代品了。那时的人们,穷归穷,还是很义道的。我们家老小多,劳力少,年年超支,从集体分得的口粮有限,中秋做汤圆做年饼的两大碗糯米粉年年是左邻右舍给的。
到了晚上,妈妈用少量水和好糯米粉,搓成一个个汤圆,再压扁,横成行、竖成线排放到筛子里。生火,把锅烧热,在锅里圈上一勺油,把白白的生年饼一个一个贴到锅上,小火烧,一面炕熟了,用铁铲翻过来再炕另一面。出锅后,年饼两面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趁热吃,又软又粘,咬一口能拉好长。有几年,妈妈还在里面包上糖和芝麻,那更是打嘴巴子不丢的美食了。
晚饭后,夜幕初降,玉兔东升,清风徐来,明星闪烁。这时候,搬张小杌子到天井里,放上一碗年饼,一碗老菱,几只树上结的柿子,一碗米,对着月亮打个躬作个揖,就算行过仪式了。至于燃香放炮,记忆中不曾有过。然后,一家人吃老菱,赏月光,偶尔大人高兴,还会讲上一两段故事。
我们吃着家里的,想着外面的。人在家里,心早已飞到外面去了。于是,跟大人说一声,就匆匆出发了。三两个小伙伴结伙在村子里转悠梭巡,看到有机可乘就悄悄摸上去,各拿一个年饼,喝掉供着的茶水。据说,这治尿床。...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文字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关于“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
04-28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中秋节黑板报内容资料,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https://m.liuxuequn.com/heibanbao/)查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
09-09
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小学中秋节黑板报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喜欢的可以关注留学群范文栏目。
小学中秋节黑板报内容图片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
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黑板报,欢迎阅读。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欢迎来到留学群,以下是节假日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整理提供的资料,如有需要,请参考!如果喜欢,请继续关注我们。
中秋节黑板报内容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
中秋节黑板报内容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