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兰亭集序教案栏目,提供与兰亭集序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7-14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与“兰亭集序教案”相关的讨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建议收藏方便下次再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字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展示今年柳州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四位书法家的墨宝,同时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兰亭”奖的由来就是《兰亭集序》,我们可以看到《兰亭集序》的书法是多么的“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兰亭集序》不但是因书法美而流传,同时也因为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集序》。
二、通读全文,自行正音。
小组之间互相朗读、正音——老师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请2个学生辨音——全班齐读课文。
三、根据导学案、课本注解和以前的学习经验,小组讨论出重要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四、一个小组上台展示讨论出来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再请同学解释所展示的字词和句式。
五、展示老师选出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重点字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3、茂林修竹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6、故列叙时人
重要句式
1、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介词短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
六、总结“之”的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代词:
⑴代人、事、物
⑵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3、助词:
⑴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结构助词:的
学生根据上面“之”的用法,分类找出课文中“之”的用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七、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
三、具体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
01-31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为了进行良好的教学,教案是必不可缺的,老师借助教案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 ”,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后来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3.王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王羲之爱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
高中课文《兰亭集序》的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呢?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 )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 )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 )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 )稽 悟( )言 形骸( ) 世殊( )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课前准备好教案才能更好的教学。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学期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教学目的
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 以课...
你一定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以下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查阅更多教案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会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安排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指导学生看课文“修禊”注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流觞曲水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背诵全文。背诵有好的效果。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预习检测
(1)注音。癸( )丑 会稽( )
修禊( ) 激湍( )
流觞( ) 形骸( )
感慨系( )之 嗟悼( )
齐彭殇( ) 若合一契( )
(2)文言词语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列坐其次( ) 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 )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虽趣舍不同( )
向之所欣( ) 终期于尽( )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3、讨论: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所以兰亭集序是赝品,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设计
1.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这些线条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请学生读注解1。(解释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那么这篇作品其文学内蕴如何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书文题)
范读。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话,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
(请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要点。)
请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色调的淡雅。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更乐的是可以与知己好友品酒论诗,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思,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信可...
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兰亭集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b.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c.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