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古代公务员栏目,提供与古代公务员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留学群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提供2016时政热点:古代公务员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欢迎您阅读!
中国封建王朝以“开科取士”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办法,读书人为了博得前程,都在挤科考的“独木桥”。但由于竞争激烈(要金榜题名远比当今高考难得多),一些人就想到考试作弊这招,最为常见的就是请人代考,谓之“替枪”或“捉刀”。
为了杜绝科考场中请枪作弊的这一漏洞,历朝都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杜绝,其中,清代对考生请枪作弊的惩处尤其严厉。一旦发现冒籍、顶替或不坐本号(座位)者,立即由监考官给其戴上木枷,锁在考棚门口示众,严重者还要杖责,然后黥面发配充军。
到了清末,这类处罚已经大为松弛,但科举考场中严拿替枪者依然没有放松,尤其针对县府一级的考录上。
每临县城开考,便会从省城派出主管官员提前到达,充当巡视员或主考官。这些主管官员一般要带上专事在考场查验身份、辨察枪手的有经验的随员——师爷。开考当天,师爷便会端坐在考棚门口监视,对进场者逐个察看。
当年没有当今那种附有照片的考生证和身份证等证件,全靠同乡考生3至5人签名具结的一纸连保以及报考时考生事前提供的有关体貌特征、籍贯、履历、家庭情况的资料。当中若有人胆敢请枪假冒,则全体连坐处罚,以此来互相监督。
考生进考场时,师爷循例要对照案桌上的个人资料,逐一盘问考生,凭肉眼和听觉,对考生的衣着服饰、行为举止和口音进行辨识,此时即使发现破绽,也不截留,而是通通放进,令其入室就座。
通过一门二门两次检查后,考场即上锁。如果主考官发现当日有太多枪手混入,有权宣布停考。
考场内,座位通常是一人一个单隔。开考发卷后,之前在进考场时被发现的可疑人遂被带离,在专业刑审的连番盘问下,替枪者通常都很难隐瞒过关。于是,试卷也当即被没收,接着便是前面提过的大刑伺候——戴枷示众,一连数天直到科考结束。
县试举行时,考生是如何请枪手的呢?每逢考期临近,学子云集县城,客栈、旅店和会馆顿告客满。这时,枪手和牵线者就会混迹穿梭其间,供求双方就近接洽。
文科试毕,武考也立即举行,冒名顶替代考现象同样严重,甚至有贴榜自荐作替枪的,通常箭石马步(考试项目)均以一人顶替。
公务员时事政治频道小编推荐:
虽然我国古代并无“公务员”这个概念;但各级官员和办事员其实也属“公务员”范畴。在公务员工资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一起看一看,古代“公务员”的俸禄什么样?
西汉东汉: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
古代“公务员”也是拿工资靠俸禄生活的,但古代“公务员”更看重补贴的丰厚。在汉代,官做得越大,所得赏赐便越多,很多时候得到的赏赐性补贴超过正式工资,官员仅靠赏赐便能致富。
但朝廷的赏赐一般到不了下级官员之手,西汉、东汉皆如此。一般“公务员”不只工资低,补贴也很少,甚至没有。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弄点补贴,逐渐发展成为腐败。
南北朝时期:当官没有工资
北魏创建之初,制订了许多奇怪的制度,官吏无俸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概北魏是马背民族,为鼓励大家拼杀,不设俸禄,以战利品自给,这在战争时期还行,在和平年代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官员们不会眼睁睁饿死,既然没有俸禄,那么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一些地方官员需要靠地方豪强来供养。
唐宋时期:“公务员”也有消费券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禄米)、职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月俸钱,就是每月官员俸禄的现金部分;食料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有点类似现代餐费补助;杂用则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物品。
宋代“公务员”的俸禄主要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类,其中后两类属于补贴性工资。加俸,主要有职钱、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其中职钱是最主要的补贴性收入,也是正式工资之外的一项固定性补贴。
宋代另还有“公使钱”、可以支配的有价证券等。公使钱相当于现代的接待费,证券有驿券(免费乘用交通工具)、馆券(免费住宿)、仓券等,这些券和现代各种消费券基本无异。
...
公务员因为其工作稳定,福利丰厚,且社会地位不错等特点。每年吸引着成百上千万考生参加考试,每个职位都可以说是让人挤破头。那么古代的公务员是否也如今天的公务员一般呢?下面是《中国古代公务员生存状态》,由留学群公务员资讯栏目为您提供:
当下,“公考”高烧依旧持续,其中“工作稳定、旱涝保收、铁饭碗”是重要原因。说来你可能不信,古代公务员端的多是“瓷饭碗”,不信,我们不妨来穿越一下历史。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口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公务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当时有官员,在早晨上班时要跟家里举行告别仪式,说今天走了就不一定能回来;熬过一天回到家里,长舒一口气又对老婆说一句:“哎哟,今天总算又活了一天,明儿再说吧。”
官员如此“朝不保夕”,连平头百姓还不如,这时的公务员端的饭碗,只怕连瓷饭碗还不如。或许有人说,这是建国之初须用重典,不足为凭,和平时期的古代公务员应该端的是铁饭碗吧!答案是:也不见得。
明朝万历年间,当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据此办法,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巡抚(相当于省部级)、抚按(中央驻各省纪委书记)官员54人。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万历四年,山东有19名、河南有12的地市级官员,因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和革职处分。张居正当政期间,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由此可见,在和平时期,朝廷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地方官员,动辄扣工资、降级、降职甚至干脆辞退,和现在的公务员纪律处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稍不注意,饭碗就可能被打碎。
不仅省部级官员的饭碗随时被端,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首辅的饭碗有时也好不到哪去。明崇祯在任17年,撤免宰相多达50多人,罢黜国防部长14人,杀死或逼其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军区司令云或省长),除袁崇焕外还有10人,巡抚11人(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明末党政过于激烈,官员常常被整下台甚至整死,无论谁当首辅都会遭到朝中巨大的压力,加上崇祯本人猜疑心也非常重)。
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也不长,平均四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
还有,如果你觉得官员这饭碗不好吃,想辞职有时也没有现在这样自由,比如你不幸遇到朱元璋,你说你不干了?啥意思?绝对“杀无赦”!
说古代“公务员”是瓷饭碗,重要的还不是指上述“通过读书考试或其他途径”成为朝廷命官这个群体,因为此群体数量在古代实在太少,一般说来,在古代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供养、俗称“吃皇粮”的官员最多到八、九品,到县上顶多到县令下属的捕头(县尉),类似现在的公安局长就没了,再往下的公务人员,朝廷是不管的。换句话说,占到古代公务员队伍90%以上、在各级政府机关上班、为“公家”服务的师爷、衙役等基层公务人员,端的更是比朝廷...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公务员是个十分轻松的工作,上班时间不是十分严谨。其实这是种错误的理解,公务员也大多数工作一样,有着严明的制度,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代公务员是如何上班的吧。下面是《古代公务员上班二三事》,由留学群公务员资讯栏目为您提供。
比“朝九晚五”要早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 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 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 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 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 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上,载有京朝官统一的下班(称“散值”)时间,规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约四时)散值, 秋分后于申初(约三时)散值。我推度,早晨六至七时报到,下午三至四时回家,从秦汉到明清,古代公务人员每日上下班的 时间大抵如此。至于白居易笔下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晚归早出》),则可解释为当时的京朝机关多集中在皇城 区域,与百官居住的生活区相隔颇远,所以回到家时,照例是“逼夜”了。
“借光”是这么来的
上朝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又因随从不得跟入,没人给你举灯 照明。说是黎明开会,但若是把从宫门步行到朝殿(开会的大殿)这段距离算上,加上御史整队、等候传呼,得提前一些时间 抵达。官员提前到达,适值黎明前的黑暗,进宫之后,叫人如何择路而行?清朝紫禁城内,除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理由 为消弭火患。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 ,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如按现在的制度,当视为工伤死亡,应予抚恤。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牺牲绝不会发生在王公大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 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还有,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为他们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 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上班族防备工伤的借光之 源。大体办法,各自赶早,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没赶上这趟的,只好 再翘首以盼下一个“有光”上班族到来。
可惜,导演们拍了这么多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从未落实过这个“借光上班”的真实细节。
官员迟到要打屁股
古...
古代公务员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