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

留学群专题频道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栏目,提供与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

 

  单从名称上看,七夕节应该是以女性,或者说女儿为中心的节日,事实也正是如此。从七夕之日的内容看,无论是穿针乞巧、种生乞巧、蛛网乞巧,还是食巧果、送巧,换巧、度巧、斗巧的习俗,大都是为女性设置的。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查看。

  宋代的七夕节怎么过

  《乞巧图》,南宋,佚名

  七月初七,民间称之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女节”“女孩儿节”“女儿节”“双星节”“双莲节”“牛女节”等等。单从名称上看,七夕节应该是以女性,或者说女儿为中心的节日,事实也正是如此。从七夕之日的内容看,无论是穿针乞巧、种生乞巧、蛛网乞巧,还是食巧果、送巧,换巧、度巧、斗巧的习俗,大都是为女性设置的。但是,考察七夕的历史,其中也不乏男性,尤其是男孩的参与,例如,古代有七夕“乞聪明”的习俗,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岁时杂记》的记载:“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当然,同时还有“诸女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的习俗,因此,尽管七夕以女性活动为主,但并不排斥男性的参与。

  此外,古代的七夕还有“曝书”“曝衣”的说法,如汉崔寔《四民月令》就有“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不蠹”的记载,其他还有如唐李贺《七夕》诗云:“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白居易《白孔六帖》卷四引《景龙记》“太液池西有汉武帝曝衣楼,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宋蔡持正《七夕》词云:“骊山宫中看乞巧,太液池边收曝衣。”方远庵和刘正之《七夕》诗云:“流连儿女意,香满曝衣楼”等等。古代还有许多关于七夕“曝书”的故事,较为有名的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也是非常普遍的。此后“曝书”“曝衣”作为一种习俗,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在很多地方有所保留,如“晒书画,曝衣裘,悬凉各色锦绣绮罗,免蛀”。但是,相比较而言,七夕乞巧则更为普遍,活动也更为丰富,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七夕求子、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长盛不衰。根据古籍中的记载,七夕节最早见于汉代,唐代日渐繁荣,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异常丰富。另外,唐代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民间还有大量与七夕节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口传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不仅对节日的成因、习俗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有效的阐释,而且也是节日得以延续的有力支撑。宋元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七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女孩儿们,如“七夕,幼女设果酒豆芽祀告织女神,民间亦具果鸡蒸食相馈”。“七月七日,女儿陈瓜果,以金针漂水碗中,视影之妍媸,以觇巧拙”。“七夕,俗于是日养女之家供七姑水主于院落中,献以瓜、桃、枣、梨。月上星辉,招贫家女未笄者,击瓦坯唱歌”。清代末期,七夕节逐渐衰落,许多节日习俗如搭建“乞巧楼”“乞巧棚”,“种榖板”、供奉“磨喝乐”几乎消失殆尽。近代,七夕节只在少数地方流传,普遍性大大减弱。但是,在当代,由于西方情人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得人们又开始关注七夕,并开始从“中国情人节”的角度解读七夕。

  “七夕乞巧”是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后来发展出反映十二个月不同节令风俗的十二张行乐图,即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