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必修2教案栏目,提供与必修2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和坚持“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欢迎查看。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
高中政治必修2《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案 |
高中政治必修2《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案 |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案 |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
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 |
高中物理必修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教案 |
高中物理必修2《抛体运动的规律》教案 |
高中物理必修2实验:... |
教案的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希望您喜欢!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
11-15
以下内容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欢迎阅读。更多数学教案请关注留学群教案栏目。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教案 |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教案 |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一个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2.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直线的特征性质,直线的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直线的方程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分组探究教学法.本节首先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关系,揭示代数方程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然后用集合表示的性质描述法阐述直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而给出直线的方程的概念.本节教学中,要突出用集合的观点完成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转化.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用性质描述法表示大于0的偶数构成的集合,并判断-1和6在不在这个集合中.
2.作函数y=x+3的图象,并判断点(0,1)和(-2,1)在不在函数的图象上.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教师点评.
复习本节相关内容.
新课
1. 函数与图象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如y=x+3的图象是直线AB,如图所示.
2. 直线的特征性质
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由点组成的集合.但是,已知任意一点的坐标,到底怎样才能判断它是不是在给定直线上呢?
例如,通过点(2,0)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l.
3. 直线的方程
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定一条直线,如果直线上点的坐标都满足某个方程,而且满足这个方程的坐标所表示的点都在直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方程.
例 分别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
(1)直线m平行于x轴,且通过点(-2,2);
(2)y轴所在的直线.
练习
(1)写出垂直于x轴且过点(5,-1)的直线方程.
(2)已知点(a,3)在方程为y=x+1的直线上,求a的值.
师:y=x+3是一个代数方程,而直线AB是一个几何图形,也就是说,代数方程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几何图形也可以用代数方程来表示.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代数方程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
师:既然直线是点的集合,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
师:如图,在直线l上的点的横坐标有什么特点?横坐标是2的点也一定在直线l上吗?
直线l的特征性质能用x=2来表述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只要看它的坐标是否满足x=2,就能判断出点是否在直线l上.
点A(2,1)的坐标满足方程x=2吗?点A在直线l上吗?
点B(2.3,2...
11-1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让学生经历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能自然理解倾斜角的概念。
② 通过对坡角、坡度概念回顾,经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此知识迁移到直线的斜率中,并理解斜率的定义。
③ 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坐标公式。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抽象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②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 学的魅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①直线倾斜角与斜率概念;
②推导并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③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斜率概念的学习和过两点斜率公式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水上乐园的滑梯这情境,向学生设问
坐哪个滑梯更刺激,速度更快?为什么?(学生回答)
滑梯的陡峭与平缓反映滑梯的倾斜程度,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反映直线倾斜程度的两个几何量——倾斜角与斜率,从而揭示课题。
问题情境,形成概念
问题1、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P、Q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确定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还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
(1)已知直线上两点
(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2、过点P与x轴形成 角的直线有几条?
(学生可能答一条或两条,投影演示结果)如何区分这两条直线呢?(学生可能想到还需要确定一个角)。
为什么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不能唯一确定一条直线?选择哪个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就能确定坐标系下的一条直线呢?
(引导学生选取哪个角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可分别确定这两条直线)
经历了这个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这个角(倾斜角的定义)。
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1、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 ,把 轴(正方...
11-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共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均为概念性知识.本节内容以“垂直”的判定为主线展开,“垂直”在定义和描述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空间中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其中核心内容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已有“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垂直定义与判定”的基础上,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为学习“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垂直” 做准备,其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这三类垂直问题的研究主线是类似的,都是以定义——判定——性质为主线.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标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体会“平面化”以及“降维”的转化思想,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课程目标
(1)对空间几何体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
(2)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
(4)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2.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在前一单元整体观察、认识几何体的基础上,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能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集合对象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具体目标是:
(1)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了解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以及等角定理作为推理的依据。
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③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立体几何的符号语言是数学简约美的重要体现之一,从运动的观点来讲,线可以看成是点的轨迹,面可以看成是线的轨迹,因此,线、面可以看成是点的集合,从而抽象出用集合语言描述点、线、面关系的符号语言。教学中,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得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所著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所讲:“数学起源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新课标中立体几何的体系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能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基...
必修2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