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教师建议有感

留学群专题频道教师建议有感栏目,提供与教师建议有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必备」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05-05

标签: 教师建议有感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1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经典书。下面给大家分享《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一、永不停止阅读的脚步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手机版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精选

04-10

 

  下面由留学群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读给教师建议有感》。没接受写作训练的人,经常会在写文档的时候犯难,书写范文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想内容,必要时可以把多个范文进行整合。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篇1)

  在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家之一,在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同时,他著述颇丰,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迹可以用他的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来诠释,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感悟最为透彻的莫过于我今天所要介绍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被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观点所震撼。现就其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储备知识,授人以渔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身要不断地学习、阅读,当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学生的或者我们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时,我们才能够把新知识用更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还要了解那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和化学有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当老师能够意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时,那么学生也常常能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在他大脑里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课就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经验和自己本身的阅历。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擅长教授书本知识,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告诉学生们,我们老师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把解题的思维外化,让他们知道我们思考的步骤。除此之外,教授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记住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专门划出土地,让学生们栽种植物,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他带学生们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同时他也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们入学前,学校里会专门开设家长课,给家长教授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让家长们科学的养育孩子,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教学,这并不是歧视和不平等,而是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在学习中逐渐获得自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书卷,身染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还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其实我们现在依然也很重视阅读,我们有小初高专门的课外读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诚然,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对学校要求的课外读物老老实实读过,反而更喜欢读《意林》、《读者》、《环球时报》《课堂内外》……这些在当时算是快餐式读物了,或许没有名著那样影响深远,但却奠定了我喜爱阅读的基础。我认为,阅读是一件愉悦心灵的事情,阅读初期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只有喜欢,你才会想起翻开它。不管是侦探小说、报纸、漫画、等等都可以。当然,阅读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伟的目标,每天闲暇之时,看一看,积少成多,让阅读变为每天的习惯,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阅读变成枷锁。同时,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不同于记笔记,而是当自己对书中某个内容,某句话产生共鸣,联想到书本以外的东...

最新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精选

04-09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篇1)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通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应该怎样教。

  著作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怎样教育后进生的建议,有给未来教师的建议,有关于智力的开发,有对写教育日记的指导,有怎样开展集体备课,有的谈到作业的检查等,写的相当详细。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很多建议都让我受益颇深。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都结合了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德育。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耐心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终坚持把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建议我们逐步培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在书中写道: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段话对素质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忠告。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想到自己学科的教学,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1000字精选

04-08

标签: 教师建议有感

 

  大部分人都在写文档上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灵感,我们可以借鉴文章寻找灵感。大量范文有助于我们前期打好写作的良好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动笔写一篇范文呢?也许下面的“看《给教师建议》有感”正合你意!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1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2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犹如给我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

  尤其是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书中写道:“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

有关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系列8篇)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读《给教师建议》有感,要写好范文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需要的范文数量越来越多了。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文档撰写灵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篇1】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1500字(合集6篇)

02-28

标签: 教师建议有感

 

  学会创作文档是我们日常的工作需要,看看范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范文的写作架构值得我们去分析,那么我们在写范文时还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看给教师建议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1

  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事物有根深蒂固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根本就不对,改变起来很不容易,但不改又绝对不行,因为涉及到孩子的未来。

  很多的时候,自以为教会了孩子好多知识,而只要孩子们把这些知识记住就会让老师很高兴,事实上有好多的孩子记住了不少却没有消化,不会运用,反而成了学习的负担,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小虫子,见一点拾一点,最后累垮自己。

  苏氏告诉我们学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学习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学过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这样的事情而头痛: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学生却爱搭不理,无动于衷;我们声情并茂给学生们讲故事,却总有学生目光呆滞,心不在焉;面对这样的孩子们我们着急不安,甚至生气,其实,这说明这部分孩子已对学知识厌恶,产生了冷淡和不易接受性,这可是学习大忌,如此以往这个孩子的学习越来越疏远。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呢?苏氏告诉我们,在上课时,学生的第一要务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借助知识去认识周边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运用知识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以至用的能力就会逐渐形成,活学活用才有可能创新。

看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2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虽然在上学期间接受过关于教育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但是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才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多么的遥远。工作岗位上的“动态”学习与坐在教室里的“静态”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面对的对象不同。关于理论,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你还有机会,但站在教室,在课堂上绝对不允许你有丝毫的差错,因为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是不会答应你出错的。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受到的启发还是比较明显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通过读这本书,我认为这里包含两点:第一是关于学生的思考方向,第二是关于教师的是思考归宿。

  学生的思考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利用各年级各学科不同的思考特点,让他们有目的的去想问题,探究问题,让那些不成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地去感知世界中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规律,进而让学生能单独研究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这是最高目标,也是最美好的期望。所以,在当下我国教育的环境中,无论是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自然而然,学生承载的压力也比较大,老师不断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是思维去思考,天资比较聪慧的学生,能够在“空想”中掌握很好的知识,但对于有其他发展倾向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考还处于朦胧状态,知识对于他们是种一苦涩的味道,越学越困难,也根本不知道其来自何方,又要用于何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思考,教师应当思考让这些孩子怎样进入学习状态,学会思考,但在短暂的时间里,要取得丰硕成果的心理作用,教师只能让这些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尤其是算数中,哪一种种题型学生掌握不了,就教给他固定的解题方法,这些学生在繁重的记忆中度过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或者段考中会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慢慢的学生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