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留学群专题频道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栏目,提供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考点

 

  考友们都准备好教师资格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考点”,跟着留学群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考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种类(P72-74)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作用(P74)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P79)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点

 

  考友们都准备好教师资格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点”,跟着留学群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P54-58)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P6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四、成败归因理论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P61-62)

  (1)三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考点

 

  考友们都准备好教师资格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考点”,跟着留学群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考点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

 

  考友们都准备好教师资格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跟着留学群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2)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教师资格考试了吗?留学群诚意整理“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2) ”,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2)

  1.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NT,-[-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5.群体动力的表现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6.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1)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教师资格考试了吗?留学群诚意整理“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1) ”,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知识点(1)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识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阶段目标。

  3.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 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加涅提出的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6.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

  7.课堂教学环境

  8.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②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③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个别化教学

  ①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情绪状态的分类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教师资格考试了吗?留学群诚意整理“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情绪状态的分类 ”,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这部分知识属于教育心理学一个比较常考的知识点,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中,考题也比较简单。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其在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所占比例还是很高,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还是要花点工夫的。

  情绪,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情绪这种心理活动其实同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关。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一个开心愉悦的情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感到悲伤难过,这和我们的显示生活联系也比较默契。比如,饿了,如果吃到食物,感觉特别开心;饿了,没有吃到食物,就会感到特别难过沮丧。由此可见,情绪的确同人的需要联系特别密切。

  在心理学上,心理学家一般将人的情绪状态分为三大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它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需要我们区分好。

  心境,即心情。指的是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这个定义将心境的两个特征都给体现出来了,即长期性和弥散性。长期性,指的是心境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小时、可能是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说,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功时,他开心的时间可能会持续一两个周,这种长期开心的状态就是心境的体现。弥散性,指的是弥漫扩张,人的情绪可以由自身扩张到周围的其它事物。比如,我们在中学语文课都学过杜甫的一首诗《春望》,里面有这样一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意指的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但是,花会哭吗?鸟会担心吗?并不会,为什么作者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正是因为看花、看鸟的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觉得它们也在哭泣,这也是心境的一种体现。

  激情,指的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相对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在我们日常生活很常见。如果说你关注体育运动的话,会经常发现这种情绪。比如, 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他会呐喊、奔跑,欣喜若狂。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情绪也就持续个十几秒,这种状态就是激情。

  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出乎意料和高度紧张,我们要把握住这两个词语。这种情绪在我们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新手教师走上讲台时的紧张情绪,司机开车时遇到紧急情况的刹车等等,这些都是因为面对突发问题所感到的紧张感,都属于应激。

  以上就是情绪状态的三种分类,我们通过几个题来验证一下大家的掌握程度。

  “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焦虑

  【答案】C。解析:激情,这种情绪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引起的。范进中举后进入一种近似疯癫的状态,后被岳父一巴掌打醒。一种爆发强烈、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时,他们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作出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事人的身心出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 )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焦虑...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小学儿童的注意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小学儿童的注意 ”一文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 (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注意的概述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注意的概述 ”,跟着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识记: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2017上半年各省教师资格考试公告汇总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汇总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