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无巴掌日

留学群专题频道无巴掌日栏目,提供与无巴掌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即每年的4月30日,该节日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于1998年发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它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将的中文译“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即每年的4月30日,该节日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于1998年发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它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将的中文译“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记得有人说过,美国的小孩基本上没有挨过打,中国的小孩基本上都挨过打。我们当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这一判断,但在中国,父母打孩子,很少有人觉得不妥。

  中国人打孩子是有理论指导的,所谓“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与忠君思想相配套的封建宗法思想。孩子成了父母可以任意处置的私有财产,孩子对父母的打也只有承受的份儿。另一个理论根据就是“动机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是为了孩子有出息,所谓“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到了今天,封建宗法思想大大减弱了,“动机论”却依然长盛不衰。

  从心理学角度看,“打孩子”肯定不好—孩子产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大人的体罚有关。体罚不仅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紧张、害怕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完善,还会破坏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密感情。换句话说,打还是不打,方式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专家说,管教孩子,并非只有“打”一条路,孩子需要规矩,要管教—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权威型”,要给孩子关爱、自由,但是,也要有规则限制,即要“立家规”,譬如说,家庭作息时间,长幼有序等,总之,“没有家规是不行的”。

  当舆论反对打孩子之后,总会有人站出来说,教育需要惩罚,必要的体罚也是有益的。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不等于打孩子。推广“无巴掌日”的一百多个国家,其中有部分禁止校内体罚学生,更有部分国家禁止一切对孩子的体罚,但他们那里并不是不惩罚学生。所谓惩罚,一是以行动纠正错误,例如孩子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一塌糊涂,惩罚的措施就是限时把家里整理好;二是,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比较严重,除了纠正错误,家长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孩子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外出的活动,或者零花钱减半等,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家长们特别需要注意不打孩子,中国也特别需要推广“无巴掌日”。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建议,应借鉴国外做法,在中国推广“无巴掌日”,呼吁改变“虎妈”、“狼爸”似的教育观念,勿体罚孩子。

  推广“无巴掌日”,并不是说只在这一天不打孩子。“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这是“国际无巴掌日”的口号,它是要求从这一天开始,父母、老师以后永远不打孩子了。

  在美国,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亚裔移民家庭以及是一些收入比较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现象相对于白人家庭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甚至存在严重的虐待、性侵等情况。正是因为美国的确存在虐待孩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