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民俗礼仪

留学群专题频道民俗礼仪栏目,提供与民俗礼仪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食物与民俗礼仪

07-28

标签: 食物 民俗 礼仪

 

  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一篇关于食物与民俗礼仪的文章,更多的文章尽在留学群。

  食物与民俗礼仪

  番茄—是饮食中的“超级明星”。它既是蔬菜,又是水果,还是重要的调料。假如缺少它,意大利馅饼就会变味,汉堡包会失去沙司,三明治和沙拉没有生气。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男女青年恋爱时,则常以番茄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黄瓜—意大利的丰迪市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黄瓜节。该市黄瓜生长旺盛,瓜长达140—160厘米,瓜重6—8公斤。黄瓜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丰盛的黄瓜宴。

  胡萝卜—西菜素沙拉中少不了胡萝卜。在荷兰则把胡萝卜、洋葱、马铃薯烩的菜尊为“国菜”。有的国家称胡萝卜为“皇后”,还有的叫它为“小人参”。

  土豆—由于土豆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而被人们誉为“地下苹果”、“第二面包”,甚至被誉为是十全十美的食品。

  香蕉—佛门中人称香蕉为“智慧之果”。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推崇香蕉为“天堂里的苹果”。国外还有人称香蕉为“圣果”。

  盐—希腊人祭神采奕奕一定要用盐。匈牙利农民每当新居落成,必以盐撒在新居内外。在俄罗斯,面包夹盐,作为待客佳肴,是表示对客人的殷勤招待。

  豇豆—阿拉伯人把豇豆作为爱情的象征,小伙子向姑娘求婚,一定要带上一把豇豆;女方嫁到男家,嫁妆里也少不了豇豆。

  甜菜—在古代的波斯,甜菜被称为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而萨克逊人把甜菜作为拒婚的表示。

  葱—在埃及农村,很多农民把葱作为真理的标记。他们在争论和诉讼中,常常手拿一根葱,高高举起,表示真理在手,并以此发誓。

  葱头—瑞士首都伯尔尼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一是葱头节,城里的食品店、饭馆和商店做出各种葱头食品和以葱头为题的手工艺品,欢庆节日。

  蒜—许多土耳其人,常常在家门口挂上几束蒜。他们认为能给人带来幸福。而在匈牙利的某些农村中,人们还保留着将大蒜放在孕妇床上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婴儿和母亲的健康。


...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有趣的民俗礼仪

08-11

 

  世界那么大,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带着独特的国家和地方色彩,下面就跟随着留学群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民俗礼仪吧。

  国外民俗礼仪

  巴厘岛——起名字靠抓阄

  在巴厘岛,什么时候坐立行走,什么时候奏乐上香,都是有一定之规,连岛上居民相亲结婚、怀孕生子、孩子命名、锉牙、葬礼甚至女孩月经初潮等都有相应的宗教习俗和仪式规矩,凡事都急不得乱不得,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巴厘岛人一般在小孩1岁时举行由高僧主持的取名仪式,请现场德高望重者在若干纸条上写下不同的名字,然后让小孩自己抓,抓到哪个纸条,就叫上面写好的名字。

  埃及——慷慨大方又好客

  埃及妇女不穿无袖衣服和衬衫 埃及妇女在公共场合衣着很庄重,不穿无袖的衣服和衬衫,穿短裤被人笑话视为不文明,埃及人好客,慷慨大方,如果您赞美主人的某样财物或衣服漂亮,主人就会把它送给您,所以在埃及要慎赞主人的东西。

  突尼斯——待客用水泼人脸

  突尼斯待客用河水猛泼客人脸 在突尼斯东部,当家中来客后,主人饭后会请客人到小河边去洗脸,如果主人双手捧起清澈的河水猛泼客人脸时,您可千万别生气,这是主人的殷勤待客之道,要表示感谢。

  北非——一壶只煮三碗茶

  北非先给客人煮三碗茶 北非的撒哈密瓜拉的图亚勒克人,每当招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给客人煮三小碗茶,然后再给自己煮,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的三碗茶,最好第一碗时就谢绝,否则只喝一碗,是对主人的大不敬;主人欢迎客人一壶只煮三碗,如果一壶煮出四、五碗,您就得知趣告辞了。

  巴基斯坦——拥抱礼仪很隆重

  巴基斯坦礼节隆重决不草率 在巴基斯坦,朋友相逢常以拥抱为礼,这种拥抱决不是一搂了之,他们通常要头靠左边搂抱一次,再靠右边搂抱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马虎,长者或主人常常用一只手亲昵地拍拍对方的后背,以示至诚相爱。妇女见面,相互搂抱,停留良许,接着“吻雨”落在女宾的两颊和额头,然后再抱,再吻,如此三遍,隆重热烈。对久别的亲人、挚友、贵宾,还常常给戴上花环,花环有用鲜花制作的,香气四溢,有用金、银箔制作的,闪烁生辉,增添重逢或初交的热烈气氛。还有用钱币制作的花环,小朋友最喜欢了。

  坦桑尼亚——男子留发女剃发

  坦桑尼亚男子留发女子剃发 坦桑尼亚北部的马萨伊草原上,居住着马萨伊民族。这个民族女子剃发,男子留发,您去那里旅游,可千万别弄错了,男子扎着粉红色辫子,女子是光头。不仅如此,穿戴也别具一格,男女都有耳孔,戴着大耳环,女子的脖子上还带着一圈圈颜色不同的珠环,男女的衣服都是一块大布,白天当衣穿,夜里当被盖,终日围着布。

  中国民俗礼仪

  送秋牛——秋分风俗礼仪

民俗礼仪:葬礼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

  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

  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据说有的因此而财运亨通,吉星高照。在确定死者不可复生之后,亡者的亲属围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礼记》中有规定: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妇女则应边哭边跳。但失去亲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静而理智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从死者身边传出的伴随呼唤死者的嚎啕大哭之声。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规,到了下午三四点时,就要把死者从床上移至堂屋,靠西边的一侧。头朝里,脚朝外,并同时燃放鞭炮,谓之“下榻”。同时还要在神龛上燃香点蜡,以祭祀先祖神灵。另外,在死者的脚边燃香三柱,红蜡一支,谓之“照路”,好让死者有灵魂通向天堂或阴间地府。死者亲属在堂屋内守护着,谓之“尽孝”和“守夜”。街坊邻居、亲朋戚友闻讯赶来吊孝,死者的儿子孙子要出门迎接,行双膝或单膝跪地之叩拜礼。前来的宾朋即刻上前搀扶,口里喊着“节哀”或“高升”之类的安慰话,这一礼节人称为“领孝”。在七仙湖区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辈份、等级,一句话叫做“亡者为大”。因此,不管年长年幼、辈高辈低者,均可前来吊唁,并享受死者儿子们的跪拜礼

...

民俗礼仪:生日礼仪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1.“三朝”与“九朝”

  是指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与第九日。“三朝”这天要给婴儿洗澡,谓之“洗三”。一是洗去污垢,二是从小习水性,成长过程中不怕水鬼之类,保一生平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药煎水,请有经验的老婆婆为婴儿洗澡,谓之“洗三”。洗毕,用姜片、艾叶团擦拭婴儿的关节,再用葱敲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义。然后,用多个煮熟去壳的鸡蛋在婴儿的全身滚来滚去,说是为婴儿润肤。滚完的鸡蛋送给街坊邻居的小朋友吃,谓之吃“滚胯蛋”。“滚胯蛋”很多人都争着吃。因为人们认为,吃“滚胯蛋”是财运和福气的象征。

  “三朝”这天,主人为庆贺自己“升级”(当了爹娘),得了“千金”(指女儿)或“公子”(指男孩),总要大办宴席。用以款待前往祝贺的亲朋戚友,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各房亲人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饭”。当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定要送礼物和红包的。当然,婴儿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定得带上“万子鞭”和礼物前往岳父家报告喜讯,称为“报喜”。告诉岳父母大人其女儿生了孩子,并祝贺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婆。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婴均安然无恙,让他们不必牵挂。“万子鞭”是在进岳父母家门之前在路边或地坪里燃放的,是“报喜”第一程序,同时通过燃放“万子头”鞭炮,可晓明街坊,其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外婆了。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孙子(或外孙女),定会喜得合不拢嘴。接着,岳父母杀鸡打鸭,招待女婿。饭后,岳母会将早已准备好做外婆的礼物整理好,准备前往女婿家,看望和打点女儿和外孙子。七仙湖周边“打三朝(做外婆)”总是少不了这么些礼物:三五套婴儿穿的内衣外服、鞋帽、摇篮、架笼子(木制的学步器),甚至婴儿用的尿布片儿也准备了一大堆哩!女儿“坐月子”要吃的母鸡(7-8只),鸡蛋(200-400个),面条,荔子、桂圆、墨鱼、红枣、红糖等补品。岳父母挑着这些礼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儿,照顾外孙,叫做“送三朝”。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礼节如今仍在七仙湖周边地区流行,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但送去的摇篮和架笼子被现代新式摇篮和“学步车”代替了。

  2、 婴儿“出窠”

  出窠本来是指小鸟长到一定的时候由其鸟公鸟婆带出鸟巢练习飞翔、认路、捕食等巢外活动,期以今后离开父母能独立生活,经得起风霜雨雪的磨练。婴儿“出窠”指婴儿满月之后,由其父母带去外婆家认亲戚。据说经过出窠这么个程序之后,婴儿长大后不会忘记外婆那边的亲戚。更不会忘记祖恩。另外,孩子从小就能出远门走亲戚,身体接受了锻炼,将来会健康强壮;人生道路上将会风雨无惧,独立生活能力强,经得起生活的磨难。

  出窠这天,婴儿的父母要给他(她)好好打扮一番。穿戴一新,还在婴儿的双眉之间(印堂处)擦点黑锅烟灰,有点像包黑炭之威风。一路上可避妖驱魔,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另外,这一点还是个装饰打扮,白嫩的额头上一点黑点,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边的亲戚朋友都会聚拢来,抢着亲吻他,弄得婴儿啼来大人笑,好不热闹。外公外婆在一边看了,乐得合不拢嘴,杀鸡打鸭,采办丰盛的筵席,款待亲朋戚友。大舅二舅满舅轮回请客,九天九夜不撒席。真可谓添丁之喜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出窠”回家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还要打发婴儿的红包、衣服、糖果糕点之类。出门时,抹去婴儿额头上的黑点,俗称“去黑”,再点上一个朱砂红点,表示观音菩萨施了...

民俗礼仪:婚礼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2、告祖仪式:

  新娘出嫁那天,娘家要大办筵席,俗称办“出嫁酒”。以此来款待各方族长,本族长辈,亲朋戚友和前来祝贺送礼的邻里乡亲。清早,常用茶点待客。茶,有时季讲究。冬春季节,一般用甜...

民俗礼仪:槟榔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槟榔,以它的独特风味,以及人情交际之需,近年来已成为某些省市备受人们欢迎的日常果品。而且价格不菲,消费可观,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烟之势。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时可查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雷州半岛上的广东人、陵水万宁三亚一带的海南人吃槟榔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讲究吃的方式。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得最为详细: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不论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愿不食饭,唯嗜槟榔。富者以银盘置之,贫者以锡盘置之。昼则就盘更瞰,夜则置停枕旁,觉则嗜之。中下细民,一日费槟榔钱百余。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二是吃法多种多样。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作者自注:“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屈乃明代番禺人。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也描写了贾琏向尤二姐索要槟榔吃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可随时取食。

  槟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入口则甘浆洋溢,香气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既红潮以晕颊,亦珠汗而微滋。真可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饥渴。虽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此外,槟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用来避瘴、消积、杀虫、利水、下气。据近些年来医药专家的研究成果证实,槟榔除上述作用之外,还有防癌、抗癌作用。前些年,海南还研制出来了槟榔牙膏。

  笔者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当广大烟民深刻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之后,便会自觉戒烟,并将对香烟的嗜好转移到吃槟榔上来。到那时,已受大家欢迎喜爱的槟榔,可能会代替香烟的地位。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小妹妹提篮抬望眼,低头又想,他又壮,他又美,谁人比他强?赶快叫一声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

民俗礼仪:擂茶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擂茶,据说最初始于安化。后向北经桃江、益阳或向南经新化等地传播到湘中北地区。如今在益阳城乡及洞庭湖区普遍流行,成为城镇和山乡人民款待来客的必备佳饮。成了当地的特色饮料,远近闻名,已经批量出口到国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关于擂茶,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夏日炎炎,久旱无雨,水田开裂,树枝干枯,黄土成铁,河道断流。安化、桃江一带的农民不但受到饥饿的威胁,就连水都难于喝上。一时瘟疫流行,大多数人都受到疾病的折磨。由于天天日照,连续高温,许多人浑身长满疱疮,最后溃烂不治而死。一时出现了四处随时死人,万户萧疏,田地荒芜的悲惨景象。

  一日,烈日当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身穿灰色长袍,肩挎蓝色布包,手拄油茶木杖,步履跚跚地路过那里,他正打算到溪边的茶亭里歇歇脚。走近茶亭,他看到地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双目紧闭,面黄肌瘦,仅穿短裤,浑身上下长满了疱疮,而且脓流不止,苍蝇横飞,臭不可闻。

  一老妇人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失声大哭,悲惨之状难于言表。银须老汉上前向老妇人打探原因。得知那老妇人全家六口人,由于疱疮疾病不治,已经死去四人。现在只剩下小儿子也已奄奄一息了,好不悲惨啊!

  老汉得知此事,深感同情,立刻揭开他那蓝色布包,取出一个小小的瓦钵子来。又从包袱内随便抓了一些东西放入钵内,拿起他身边那根拐杖,倒转过来用衣角揩了几下,拐杖在钵内擂磨起来。叫那老妇人取来山涧凉水,渗入钵中,钵中之水立刻由黄变白。

  而后,银须老汉口中念念有词,将钵中之水一半洒遍病人周身,一半灌入病人口中。一碗水下肚,病人开始哼声,两碗下肚,病人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了,三碗水罐完时,病人完全醒了过来,而且浑身的疼痛也感到轻了许多。

  老妇人见儿子已起死回生,高兴得不得了。连忙转过身去,对着那老汉爬地磕了几个响头。待她起来时,才发现那老汉不见了。只见一朵白云从山间向西边飘去,老汉的拐杖、瓦钵和布包留了下来。

  老妇人拆开包袱一看,里面只有几包芝麻、花生、绿豆和茶叶。拐杖上面刻着“太白金星”四字。老妇人如梦初醒,才知道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拯救黎民百姓来了。于是她又对着西方连磕三个响头。

  此时,他的儿子病情好转多了,娘儿俩模仿着那位老神仙的做法,连续治好了不少患疱疮的乡亲。

  此后,每逢盛夏来临,这一带的村民们都用芝麻、花生、绿豆、生姜和茶叶等擂成浆糊状,再用山涧水或井水冲泡喝下,自此再也没有人长疱疮了。

  现在,益阳城郊的人们,特别是在安化、桃江一带,不论寒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打擂茶喝。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或遇到红白喜事,更是少不了打擂茶招待客人。本地人不论节假日,就是平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几乎都已养成了打擂茶、喝擂茶的习惯。

  擂茶的另一个故事:

  相传三国时,刘备带兵打仗路过桃江,由于水土不服,军中将士多染疾病。刘备派人四处寻医问药。后有一老妪献出一祖传秘方--“三生汤”。蜀兵喝后病情很快好转,刘备感激不尽,老妪因此得到一匹马的重赏。

  所谓的“三生汤”,即把生米、生姜、生茶叶碾碎,如法炮制而成饮料。后来人们在制作三生汤时,加进芝麻、花生、黄豆、绿豆和白砂糖或少量的盐等,一起碾成浆糊状,渗入白开水,就变成了今日的擂茶。

  制作擂茶的过程俗称“打擂茶”。不同季节不同...

民俗礼仪:五道茶

12-13

标签: 礼仪 礼仪常识

 

  五道茶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待人很殷勤。茶,便是他们常常招待来客的第一道礼节。

  广义的茶有多种。一般来说,益阳七仙湖区有如下五类茶:茶叶(姜丝)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红枣荔枝桂圆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主人会根据与客人的亲疏关系、往来频度、距离远近、社交场合以及时令季节的不同情况,常把来客分为常客、稀客和贵客三档,不同种类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但是不管是何种客人来了,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首先得让座,这是最基本的常礼。常来常往的朋友、邻居或同事称为常客。常来往的朋友、邻居多时不见,或出远门较长时间才返家登门拜访,称作稀客。至亲好友、儿女亲家、亲长辈、上司、远道亲戚来访,称作贵客。

  常客来了,比较随便,先让座,再敬上一杯茶叶清泡茶或凉茶。凉茶一般用开水冲泡茶叶,待凉后滤去茶叶倒入茶壶里,随倒随饮。季节不同饮茶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热天常饮凉茶,冷天饮用开水泡茶较多。

  稀客来了,用茶的档次就高一些了。不用简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叶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茶叶、盐姜加开水冲泡而成的茶称芝麻豆子茶。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须根,洗尽泥沙,分掰姜趾,刮尽表皮。按每斤清凉水加明矾一份的比例兑水调匀,再将生姜泡入水中。半天时间后捞姜出水滤干,之后加适量的食盐腌渍,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拣出,切片拉丝,晒干备用。也可以将姜盐捞出后,煮沸腌姜的盐水。待凉后,再把姜泡入,随用随取。它与炒熟了的黄豆、芝麻放进茶杯,另加茶叶、姜丝,用沸水冲泡即成为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了。其特点是:色泽淡黄,兼与辣味,生津开胃,驱寒补暖,提神补气,扶正祛邪,别有风味。

  贵客临门,茶的规格就更高了。女主人献上来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圆红枣煮鸡蛋。先将鸡蛋煮熟去壳后,放入荔枝桂圆干、红枣若干颗,加红糖再煮一下即可。鸡蛋的个数一般是2-4枚,主人会根据客人的档次及食量情况来决定。多数情况是三个,最客气的是四个。枣子红红的,荔枝桂圆是圆圆的,鸡蛋嫩白滑亮的,汤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着这样的高档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滚滚,顿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这种茶招待来客,意在祝福客人福禄寿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圆圆满满。

  贵客要是在传统节日或正月新春佳节来拜访,主人待客的茶就换为另一种款式了。主人摆好酒桌,红漆台盘装满九碟乡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枣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冲蛋,有的还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主客围坐一起,吃吃说说,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气氛热闹。

  如果遇上主家操办婚嫁、添丁、做寿等之类的喜酒,或者来客是高朋上司、儿女亲家、本家长辈等贵人至亲,湖乡人家则用最高档次的茶礼了--“面茶”。益阳面条在湖南较有名气,善解人意的益阳人民把面条纳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饭。先摆好桌椅,红漆台盘里摆上9个或者12个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满地方风味菜食。热烘烘的肉丝面或者鸡蛋面端上桌来,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如果家里来的是贵客,如儿女、亲家、上司高朋,则可以享受湖乡人家的顶高级款待,品尝洞庭湖乡的五道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