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生物医药学栏目,提供与生物医药学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2-24
日前,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透露,到2015年,新加坡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产值将会超过政府预期的250亿美元的目标。假如乐观地观望此行业前景,此目标将提前达到。他们还说,过去5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
新加坡主管官员表示,预期去年该行业为该国的GDP贡献了30亿美元,并创造了1200个工作机会。总的说来,新加坡的生物医药部门连续5年实现23%的增长。新加坡经济发展部主席PhilipYeo说:“过去4年中,我们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现在我们还有几个工厂正在建设中,明年的产值还会继续增长甚至更快。”
今后,新加坡经济发展部(EDB)希望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可转化性方面的研究。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展该产业的研发基础,增加那些从事于发明、开发新药及医药产品公司的数目。为了满足此增长,EDB宣称其Biopolis园区二期开发将在年底前完成,将提供超过300,000平方英尺的空间。
EDB还期待医药技术部门数量能以两位数持续增长。政府给生物医药科学部门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达到250亿美元。但EDB说他将会早于预期实现这个目标。如果真是这样,政府很可能就会调高生物医药行业的目标。
新加坡留学生物医药学是新加坡的紧缺专业,留学攻读该专业较有前途。
新加坡是亚洲最富有活力的生物医药中心之一。新加坡的目标是使生物医药行业成为继电子、化工和工程之后的另一个支柱产业。目前生物医药科学环节占国家制造业出口比例为18%。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成为新加坡最受欢迎的紧缺人才,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加坡留学生物医药学紧缺人才有:生物加工、化学工程和制药等,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医药工程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研究、计算生物学、药物化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等。
急需用人的单位有:生物信息研究机构、生物加工技术中心、新加坡基因体研究中心、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中心。
...“做一只‘海鸥’挺好的,往返于大洋两岸,既能掌握海外最新的生物制药技术和丰富的海外留学经验,又能及时了解中国国内的需求,相比逐渐本土化的海归来说,‘海鸥’不易失去国际化的背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副会长王永祥8日在广州接受记者採访时表示,他现在很享受“海鸥”的生活。
中国侨网报道,王永祥所指的“海鸥”,是相对于“海龟”(谐音“海归”)而言,专指那些有海外留学经歷,目前在海外工作、生活,却又经常因事业往返于海外与中国内地的高级人才。
当天,旅美华人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最大团体——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结束在广东为期3天的经济考察活动。王永祥告诉记者,儘管他与家人已在美国安居,但仍有创业之心,特别希望能在中国的生物医药土壤上耕耘收获。他在美国开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咨询公司,已和中国内地多个城市的生物制药企业洽谈,现在希望能在广东找到合作伙伴。
“生物制药行业是高度规範化的行业,生产设备再好,如果没有满足规範化的要求,药品还是得不到国际认可。我希望能把自己在海外多年的经验,以及海外生物制药规範化生产的技术与理念带到内地,帮助内地的生物制药企业走向国际。”王永祥说,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依然存在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王永祥表示,最初出于对自身事业再发展的空间、子女教育、回国后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考虑,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现在他已乐于做一只“海鸥”,往返于大洋两岸,一年中他有一半时间在内地各大城市寻找商机,一半时间在美国处理公司事务。
“如果我完全回到中国创业,那我的生物技术咨询就会逐渐失去国际化背景,对企业发展很不利;若扎根于海外与中国两个土壤,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信息、技术及人才等,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王永祥说,这也不失为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一种方式。
像王永祥这样的“海鸥”在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界大有人在。据该协会会长赵玉琪介绍,近年来,该协会的会员企业与中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多有合作,也有会员在内地建立多个高新生物医药企业,仅在广东落户的就有5家。
美国某生物医药公司总裁杨大俊作为协会的活跃分子,经常带着旅美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穿梭大洋两岸,他笑称自己是资深“海鸥”。目前,他的公司在上海、江苏泰州等地开设了分公司,将新型抗癌药品引到中国。
“2005年的时候,我回到内地创业,那时孩子还太小,考虑到教育问题,太太就没有迁居回来,我那时开始就是‘海鸥’了。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内地也有很多国际学校,教育不是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也可以考虑从‘海鸥’变成‘海龟’。”杨大俊说。
...
侨报记者余东晖1月9日华盛顿报道:中国生物医药的迅速发展,在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学者中激起“海归潮”和“海鸥群”。不管是回国创业,还是穿梭交流,美中之间的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成为两国科技合作的亮点。
《侨报》记者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8日晚在马里兰州举行的新年聚会上获悉,这个有5千多登记会员,数百名活跃会员的美国最大的华人生物医药协会有大约一半的会员在中国国内有交流合作项目,成为常年往返大洋两岸的“海鸥”,或者在国内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当了“海归”。
据预测,中国很可能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CBA前任会长翟一帆说,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IT业迅猛发展的十年,这十年将是生物医药迅猛发展的十年,中国各级政府为推动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投入巨资,也有很多鼓励政策,这为中美生物医药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中国的生产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临床病例多,也吸引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纷纷到中国开设研发中心,与中国同行合作。
目前中国尚无一类新药,而美国FDA去年批准的一类新药有12个,美国在生物医药技术上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翟一帆说,如果能将美中两国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为造福人类研发出更多新药。
在CBA的促成下,世界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组织“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组织”(BIO)开始瞄准中国,今年10月将在中国举办年会。CBA2008年和2009年分别在上海和广州举办年会,广州年会吸引了上千名生物医药科技人员参加,堪称盛事。今年CBA计划在成都举行生物医药学术会议,促进中美两国生物医药学界的交流。
...12-27
12-27
12-27
12-27
12-27
生物医药学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