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荒原读后感栏目,提供与荒原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5-23
哪些方面比较适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当我们刚接触一本书时,我们会仔细阅读其中的情节,并且会产生自己的感悟。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通过撰写读后感来表达这些想法。本文的“荒原读后感”就是小时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后感内容。
当初看这个的时候还小看到稀里糊涂的,只是感觉比较优美罢了.后来看论坛有人提起过才想起找可是很难找到,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翻到了中央台的译制片表查到了类似标题.不过也不知道这份表谁弄出来的:回归(Valkaboot) 怎么也找不到.最后才确认名字是unity和一些自然景观。电影是学了半个学期,去旅行之前看的。这个评论分两段,一段前半段是出行前写的,主要从老师教的来谈谈和这部电影相关的部分。后半段是回来后写的,说说去了中部的见闻。
出行前:
虽然没有很认真的把所学的整理出来,但是感觉导演在这部片子里还是在说一个他自己的idea,如果换到Grand Canyon和美洲土著,导演估计也是一样样的拍一部。只不过白人女孩的澳洲口音换成美国西部乡土音也就罢了。
作为澳洲人的白人女孩不可能不知道中部土人的存在,他们的历史比欧洲文化在澳洲存在的时间长久多了。她更不可能不知道他们说不一样的语言,片中反复询问哪里有水的片段也就站不住脚了。
在70年代以前(这部片子是70年代的,但是所说的故事可能是50~60年代的),土著人是被白人压迫剥削着的,不要说平等,他们当时就是被当做动物对待的(而平等至今也没有做到,虽然有改善)。他们被动的被赠与物资房屋,作为交换他们需要学习英文,参加教堂教会。而他们老一辈原本有自己的信仰(并因为信仰留守他们自己的土地),新一代却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被改变了。有的人可能想这样没什么不好,即让他们有了物资,又接受了教育。不要被蒙蔽了。所有的施予(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施予)都是要求回报的。而白人们心里希望的就是,有一天所有的土著人(澳洲本土人)都不复存在(合法地消灭)而澳洲就成为了他们的天下。
我这么说偏激吗,其实不的。关于澳洲‘被偷走的一代’这个说法,就是说1860左右到1960这一个世纪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白化’澳洲土著。措施有:1. 土著孩子无条件由政府领走,给白人家庭领养,用白人的方式教育。 2. 提倡白人女子和澳洲土著结合,以使其孩子‘漂白’
他们还有一组照片来宣传这个观念,孩子是如何从黒到棕到黄到白的。他们认为土著的消失是必然的。在这样白人与土著混合生活的地方,土著会逐渐被‘染白’ - 土著是低贱及无知的。所以他们要加速这个进程 (其实这里我很想说 - 变白也变不了全白啊。照这观念1000年后世界是属于黄种人的。)另外他们并不承认土著人的土地权,在70年左右才表示,如果土地1.没有被政府,公司征用 2. 证据证实土著人始终在那块地上居住 才可以申请土地权。但是因为这个条款太含糊,加上证明难,所以土著人在那时都还是很难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当时的土著也有在白人区域活动 - 并不像片中那么原生态。更像当时有拍到的一个集市上面的场面,做一些工艺品,卖给游客(当然当时旅游业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是并没有那么打猎为生不开化。
总之土著是被白人残酷地对待了。白人女孩那么无意识的和土著建立友好友谊在实际条件下无法成立。如果说向土著示好并且希望得到他帮助这么拍还可以接受。土著人并不总有恶意的。一些纪录片让我感觉澳洲土著还是比...
荒原读后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