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留学群专题频道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栏目,提供与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覃彪喜的著作之一,书的内容是关于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出版后持续畅销,在高校师生中广为传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心得

 

  读罢此书,掩卷而思,依稀听见自己内心涌动的潮水放肆地碰撞记忆之门时所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回音,任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荡起层层涟漪……凝神兀立,只觉“相见恨晚”。来留学群吧,小编带你去读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首先,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我之前的许多观点。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学之前,心中就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逃课的学生不是个好学生。而此时,我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列举了三大理由,寓谐于理,大胆地批判了中国的“填鸭”式教学,并侃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学生是愿意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并指出虽然没有权利选择优秀的老师,但我们有权利拒绝学术投机分子。

  还有很多一反传统观念的“谬论”比如:众所周知兼职、勤工俭学往往有利而几乎无弊,在上大学以前,早有李开复写的《怎样在大学里挣回你的学费》等等诸如此类大肆弘扬“兼职无害论”的文章,而进大学不到一周,也有很多位好友约我去做兼职,而且现在我身边的同学确实很多已经“公务缠身”了,统观看来,他们大多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确有覃总指出的 “不管蚊子还是苍蝇、逮着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职”的观念,浪费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里递张传单到底能收获多少?值得亲爱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当属考研。鲁迅老先生曾打了个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后找两个人盯着看,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人围着看,再过一会还会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脑袋挤进去看。现在,考研热似乎也有这点味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然而覃总却将考研比作“痛苦的安乐死”。对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论坛里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学毕业后回贵州家乡的县城法院做了书记员,可是为了留京,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持进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弃工作,回到北京专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连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残酷现实面前,他由希望到坚持到冰冷粗暴再到为了填补绝望而报复女友的沉沦,如同巨石击入平静的海面一般,给人心灵以久久的撼动。同那些考研专业户类似,考入重点高中以后,我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高一高二几乎在荒废中度过,高三为了弥补而专门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家里忙,我便自己住在那里,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常熬夜,为了省时间学习,也很少和同学来往,渐渐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家里也很困难,我的心里更是充满了压力,常想:考不上怎么办?一定要考上一类…高考成绩出来后,果真不如人意,差一点就上一类了。想想当时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书中的考研学生一样,唉,逝者如斯,不复返矣…后来准备复读的,但家里没同意,最终我是抱着一定要考研的信念来上大学的,现在这本书又让我对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认识:虽说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时真的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又何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总的书生动具体解析了很多问题,我明白了人生规划关于三大方向的选择;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学适合自己的;我了解了记笔记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整记下,英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太过投入;我领悟到了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不是摆阔气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虚荣心;我深刻体悟到了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必须先让自己具有成为别人朋友的资本及怎样去更好的与人相处;我知晓了爱情的不期而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折”。

  第三,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值得学习,首先是作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800字

11-05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读后感,让自己看了知道自己的收获,让别人看了也能获得没的享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今天看了校友覃彪喜的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个25岁的董事长给年轻人的18个忠告。

  看了前面的一部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我写得一样,我觉得我现在的水平是个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的。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厉害,而是说这本书写得一般。看了副标题——一个25岁的董事长给年轻人的15个忠告。我有两种心情,要么这个人非常牛逼,要么这个人是骗子。接下来看了一下,此人并非牛逼,也不是骗子,而是一个喜欢思考,或者说得贴切一点是一个空想理论家。一个25岁的人给年轻人忠告?自己经历了多少?笔者虽然在求职,工作和创业过程中 经历了一些事。但是书中所写,大多数都是理论推理和理所当然,似乎是很有道理,但能不能经得起实战和实践的考验我不敢恭维。他写出这样的书,我觉得与他在校学习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文科的专业,笔者自称自己文笔很好。客观的说,还行吧!我觉得我和他很类似,很有批判精神。悲哀的是他是文科生,我是理科生,对于他来说是悲哀的。这本书如果给我写,我相信我会写得比他好。我觉得写这种书应该融入工程的思想,给别人的 忠告应该是现实中最正确的,经得起实践的。而不是理所当然,纸上谈兵。一个文科生是很难有工程化的思想的,我觉得他写的书有点空洞和虚。也不是说他写的不行,只能说不是很完美吧!打个比喻,如果他是一个做陶瓷的工匠,他想做一个青花瓷,但是他现在的水平是能够做出一个很好的模型,很粗糙,可以做一般用。但是瓷上的青花无法做出来,不深刻,也不和谐,没有什么欣赏价值。

  笔者是我的校友,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 现在是鸿儒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我都有点担心他的文化传播会不会误人子弟呀。第一次见到他的这本书是我大一的时候,地摊上摆了很多。很多新生都买了,也有很多学长建议去读这本书。确实,这本书销量不错,笔者在书中也提到。我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去看这本书,现在想来是正确的。但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不过应该在大三或者大三以后。里面确实有一些建议是值得借鉴的,比如笔者在谈到要增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编织一张除了专业外的知识网,留意身边的事,多思考。这个我就觉得很好。还有,笔者说大学是把学生作为产品生产出来推向社会,我们就业应聘就像把自己当商品推销出去,这个我是再同意不过了。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不过我是就人生的意义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比他更加悲观!我觉得我们在学这些专业知识,去掌握一项技能,就是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工具,我们为了生活需要工作,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并不一定快乐。如果放到求职中,我们这些大学生就是一件件工具推向人才市场,哪个公司或哪个老板觉得这个工具塑造得不错,有用,或者没成工具但还有可塑性就领回去为他赚钱卖命。虽然是有点悲观,可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更可悲的是,有些同学在学校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的工具,想给别人当工具人家都不要。我这样悲观,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我对自由的向往太强烈了。我希望社会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可惜不是。

  里面有一个很强烈的观点是:大学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当然也是很多逃课人用来安慰自己最好的理由。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或者说我前几年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