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

留学群专题频道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栏目,提供与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shiyongziliao/)查看。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宁德篇】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跟随央视原创微视频,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李金暄(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他来这里第一次作报告,一个月左右干部开大会,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李金暄 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

  解说:1988年他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经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的问题。1990年福建电视台新闻资料解说:干部有私房住公房,群众意见比较大。

  张经喜 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

  张经喜(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宁德没有多久,就和市委有关领导一起到九个县调查研究,包括一些乡村、一些企业、一些学校、一些机关,总共调查研究一个月时间,他听到的东西很多,其中就有群众反映干部乱占地建房问题。

  李金暄(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最突出的就是机关干部里面有乱建房的苗头,买地、砍木材、拿三材(钢材、木材、水泥),这个多少都会影响到群众,群众一包、两包水泥都买不到,你能够拿这么多指标去建房,当然老百姓就有意见了。

  张经喜(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反应比较强烈,议论比较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就把清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来抓,亲自抓。

  1990年福建电视台新闻资料解说:今年4月以来,宁德地委行署认真贯彻省委4.23电话会议精神和宁委(1990)12号文件,抓紧开展对干部在工作所在地有私房又占住公房的清理清退工作。到9月19号,全区已清退出公房1917户,相当于盖50套为一幢的宿舍楼40座,清退公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文明办干部张志坚同志长期住不上公房,这次分配到新房,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他工作了二十几年了,长期租用民房,今年市委市府的清房工作的确是真干,不然像他那样的干部,不知何时才能住进公房。

  记者:涉及到多少人?

  习近平:几千人吧。

  记者:可是涉及到这么多人,几千人到底动还是不动,自己心里有没有掂量。

  习近平: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大。是不是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将近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两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张经喜(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就讲,叫我们眼睛要紧紧盯住全市400多名处级干部的问题。

  李金暄(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不清房的话,宁德地区(当年)这么穷,干...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正定篇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正定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shiyongziliao/)查看。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正定篇】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跟随央视原创微视频,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张银耀(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干部):(画外音)他来了以后,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他的第一要务,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

  赵德润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通讯《正定翻身记》采写记者):我在正定采访习近平同志,到现在已经33年了。在1984年,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4月17号。

  解说: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产县”被认为是个桂冠,是个政绩,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穷的,有时候口粮不够需要到其他县买高价粮。当时征购任务是7600万斤,他这个县的人口40万,平均每个人给国家贡献190斤,后来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两人对农业都非常熟悉。他们就商量向这个国家提出来,能够减赋,给农民减负。

  程宝怀(时任正定县县长):近平同志跟我说了,他说老程,这个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光荣传统。这两个人就给中央写了个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

  赵德润:最后这个,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

  解说: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的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改变这种状况。

  因为我采访接触很多县委书记,我感觉这个31岁的县委书记不一般,他对正定的治理,我感觉他,不是光从正定的角度考虑,他从全国的眼光来看正定。你比如说他讲要背靠大树好乘凉,那大树是什么,大树就是专家学者。

  解说:1983年初,在习近平的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出台《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刊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吸引众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正定。习近平还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愿意来到正定,为正定发展贡献智慧的专家很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河北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老教育家潘承孝等专家学者。当时世界著名的眼科专家张晓楼,不顾年事已高,身有疾病,多次带着专家学者来正定培训业务人员。习近平同志根据正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调查研究,为正定...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梁家河篇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梁家河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shiyongziliao/)查看。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梁家河篇】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跟随央视原创微视频,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1995年《东方时空》节目资料

  习近平: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

  解说: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习近平: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

  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

  石春阳(63岁,梁家河村村民):冬天打坝的时候呢,习近平呢,那时候也就二话不说,挽着裤腿,光着脚就下去铲冰,也不考虑落什么后遗症不后遗症。

  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他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呢,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往外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后,我们的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我看再憋一阵子,池子要炸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捅开,另外的沼气池相隔一两天就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

  石春阳(63岁,梁家河村村民):大家就推荐他,参加了这个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这个会上,给他奖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如果他要自己用这个摩托车的话,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没这样做。他觉得这个摩托车对村上不实用,就到农机公司去,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带了一个磨面机,还带了一个粉碎机,一次他就换了这三样。

  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

  张卫庞(69岁,梁家河村村民):到后来他当了书记,(来村里的知青)就剩他一个人,没办法生活,他跟我们一家一块吃饭,光在我们家吃饭就吃了将近一年。人跟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宁德篇)

 

  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来看看本文“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宁德篇)”,跟着留学群公务员考试栏目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


  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的李金暄还记得,习近平来这里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1988年习近平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经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的问题。

  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的张经喜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宁德没有多久,就和市委有关领导一起到九个县调查研究,包括一些乡村、一些企业、一些学校、一些机关,总共调查研究一个月时间,他听到的东西很多,其中就有群众反映干部乱占地建房问题。


  机关干部私建住宅,当时群众意见比较大,李金暄深有感受,“群众一包、两包水泥都买不到,你能够拿这么多指标去建房,当然老百姓就有意见了。”


  张经喜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就把清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来抓,亲自抓。”

  1990年福建电视台新闻资料解说道——

  今年4月以来,宁德地委行署认真贯彻省委4.23电话会议精神和宁委(1990)12号文件,抓紧开展对干部在工作所在地有私房又占住公房的清理清退工作。到9月19号,全区已清退出公房1917户,相当于盖50套为一幢的宿舍楼40座,清退公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市文明办干部张志坚同志长期住不上公房,这次分配到新房,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他工作了二十几年了,长期租用民房,今年市委市府的清房工作的确是真干,不然像他那样的干部,不知何时才能住进公房。

  清房工作涉及到几千人,在2003年11月10日播出的《东方时空》采访中,面对记者“到底动还是不动,心里有没有掂量?”的提问,习近平如是说:

  习近平

  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大。是不是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将近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两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

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正定篇)

 

  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来看看本文“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正定篇)”,跟着留学群公务员考试栏目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跟随央视原创微视频,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张银耀(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干部):(画外音)他来了以后,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他的第一要务,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



  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通讯《正定翻身记》采写记者):我在正定采访习近平同志,到现在已经33年了。在1984年,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4月17号。

  解说: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产县”被认为是个桂冠,是个政绩,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穷的,有时候口粮不够需要到其他县买高价粮。当时征购任务是7600万斤,他这个县的人口40万,平均每个人给国家贡献190斤,后来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两人对农业都非常熟悉。他们就商量向这个国家提出来,能够减赋,给农民减负。

  程宝怀(时任正定县县长):近平同志跟我说了,他说老程,这个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光荣传统。这两个人就给中央写了个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

  赵德润:最后这个,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

  解说: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的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改变这种状况。

  因为我采访接触很多县委书记,我感觉这个31岁的县委书记不一般,他对正定的治理,我感觉他,不是光从正定的角度考虑,他从全国的眼光来看正定。你比如说他讲要背靠大树好乘凉,那大树是什么,大树就是专家学者。


  解说:1983年初,在习近平的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出台《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刊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吸引众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正定。习近平还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愿意来到正定,为正定发展贡献智慧的专家很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河北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老教育家潘承孝等专家学者。...

习近平说的不忘初心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95年风雨兼程,95年艰苦奋斗。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四)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

习近平:不忘初心造福人民

08-13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根本宗旨、努力造福人民群众。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予以强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媒体的见面会上,便以这样深情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感情。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此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多场重要会议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反复提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掷地有声,引领着中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在顶层设计层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价值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核心。

  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事实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矢志不渝的追求;特别是在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民生为要的价值导向。

  比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纳入新发展理念。中共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忘初心”有几大内涵

 

  快来看看本文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忘初心”有几大内涵,跟着留学群公务员考试栏目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8个方面讲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追求、当今一些党员干部的现状和奔向未来继续前进所需的基础而提出的。“不忘初心”,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阐释。

  内涵一:不忘本质

  本质,从哲学上讲,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其为这一事物的根据,这一根据存在了,这一事物也就存在着。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句话,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不忘初心,是因为在有些党员干部身上“忘本”了。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内涵二:不忘本来

  本来,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其历史背景及其蕴含的“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就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本来”,就是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的背景中诞生,且依靠人民奋起抗争、浴血奋战、一路“赶考”、收获胜利。一句话,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历程中所处的曲折、苦难和“赶考”的客观历史环境。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95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不能忘却的历史。

  内涵三:不忘品格

  品格,属于“主体状态”范畴,是由“本质”、“本来”决定的主体的内在品质、品行、格局以及精神追求、精神风貌、精神标识,是决定主体发展轨迹、方式和状态的内在基因。

  既然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曲折、苦难和“赶考”的客观历史环境,要战胜苦难、发展壮大、走向胜利,就必须善于学习提升能力,必须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必须懂规矩守纪律,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必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必须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必须信念坚定思想纯洁追求崇高,必须联系群众依靠人民,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一句话,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斗志。

  正是依靠这些品格,中国共产党跨过一道一道坎。正是基于这些品格,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坚定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积极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积极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并参与全球治理,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