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道教全真七子介绍栏目,提供与道教全真七子介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丘处机从小就就向往着能够有朝一日修炼成“仙”。所以在他少年时就尝试各种方法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丘处机在19岁出家拜祖师王重阳为师后,一直就到最后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也成了道教的名人,下面留学网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农历正月初九日)生于山东登州栖霞,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直到找到为止。
丘处机19岁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文登境内),1167年开始学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城,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他们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1168至1170年间,丘处机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和河南传教。
1170年春,王重阳在河南汴梁逝世後,丘处机跟随同门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到陕西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将王重阳迁葬终南山。
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隐居皤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潜修7年,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庵,并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名声大振。
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丘处机东归故里,修建了一处修道之所,金章宗皇帝赐匾额“太虚观”,即后来的太虚宫。因该宫地处滨都里村,栖霞人俗称之滨都宫。
推荐阅读:
全真教也称为是全真道和全真派。是世界上道教文化的主流宗派。全真教的宗嗣是太上老君的遗教。全真教被天下称为是“太上玄门正宗”那么这么大的一个宗派,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吗?接下来留学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王重阳是老咸阳城西北约25华里,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大魏村人,生于腐朽没落的北宋末年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农历壬辰年腊月二十二。王重阳出生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日暮穷途,日渐走向灭亡,国内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北方金人南下,连年兵荒马乱,政权摇摇欲坠之时,生不逢时的忧患意识,从小就在王重阳的思想里深深扎下了根。
王重阳,姓王,名哲,字知名,号重阳。自幼出生在一个富户家庭,母亲怀孕两年零二十八天得以降生。胡长、眼大身高,生性好打不平,乡人送了个绰号“王害风”。六七岁开始读书,聪明过人。
二十几岁经史百家无不贯通。不但精通儒术,而且武艺高强。曾中金武举,饱受金人歧视污辱。于公元1115年,47岁的王重阳看破红尘,愤然辞官,隐居终南山下南市村,并在村外掘地为墓,人称“活死人墓”,以墓为家,苦苦修行,潜心钻研道教经典,经数年苦行修炼,终悟得道教真谛。
后自称在户县泔河桥上偶遇八仙吕洞宾,得修道秘法,从此,王重阳弃家出走,开始踏遍关中八百里秦川之地,广纳信徒,传教讲道,不久,创立了道教新派——全真教。
推荐阅读:
...04-08
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子之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七子之歌》教案请关注留学群北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教学设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教学设计>文章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注解号了)对课文做了怎样的注释?(学生来念101页)从注释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请同学来听录音,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同学们听时一定要注意。
2.请同学用自己最好的读书姿势再来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
3.先来交流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澳门 香港 灵魂 凤阙 吞咽 哭泣 号啕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凤阙:宫殿 号啕:大声哭泣)
(2)指名领读。
课件出示难读的词:襁褓 掳去 黄豹 狞恶 啖着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襁褓:包裹婴儿用的东西。掳去:抢去 狞恶:非常凶恶)
(2)指名领读。
三、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
(1)指名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澳门离开母亲的太久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从哪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 梦寐不忘 我要回来) 太久了?有多久?(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
么?(我的灵魂、我那颗中国心) 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多少年来我梦寐不忘自己的生母。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妈妈一天、十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会怎样?三百年这是一段多长的时间,这又是一种多深的母子情啊?你能感受到吗?还从哪你能体会出来?
背诵:(6人小组分句读,最后一句齐读,要求不看书)
小组汇报
过渡:《澳门》这首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也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这个和澳门有着同样经历的
2.学习《香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
道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宗教,不管您是信徒还是旅游时前去道观,都可以了解一下道教的礼仪,看看传统的中国道教的独特韵味,进入道观,就要暂时放下世间的固习,习用道教的礼仪,包括称呼、行礼等等,才能体现互相尊重与文明礼貌。以下是留学群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道教礼仪,欢迎阅读!
一、相互称呼
信徒称呼道士,应称师父或道长,问候语为:师父慈悲!师父您好!或者道长慈悲!道长您好!参加斋醮时或对德高年长的道士,应尊称为法师,如:法师慈悲!法师您好!
信徒问候道士时,应自称弟子。自我介绍为:弟子姓某名某某。
道士问候信徒,均称居士,居士意为居家修道之士,是道门中人对信徒的尊称,问候语为:某某居士您好!见到德高望重,或德才兼备的信徒,也可尊称为先生,先生二字在道门中是对德才兼备者的尊称,与世俗对普通男士的称呼,意义不同。问候语为:某某先生您好!
信徒之间,可以互称道友,问候语为:道友慈悲!某某道友您好!
二、见面行礼
道教徒之间见面,行拱手礼和稽首礼,一般不行世俗的握手礼和鞠躬礼,更不主张行西洋的拥抱礼。因此,见到道士,不要主动与道士握手,否则难免尴尬。
拱手礼:又称抱拳礼,见面时,正对对方,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心向下),举到与眉眼平齐处,微微弯腰,同时口称问候语。平辈之间一般互相行拱手礼,长辈对晚辈答礼、平辈道长对信徒答礼,也一般用拱手礼。
稽首礼:又称作揖礼,见面时,正对对方,双手抱拳,举到与眉眼平齐处,深深弯腰,双手抱拳自然下垂到与腹部平齐处,再立正抱拳于眉眼平齐处,同时口称问候语。晚辈对长辈、平辈信徒对道长,一般行稽首礼。
见面行拱手礼与稽首礼,即恭敬,又优雅,只要对方能见到,不论远近,都可行礼,与社会上流行的握手礼与西方的拥抱礼相比,即方便,又卫生,还避免了男女肌肤接触的麻烦,是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道教信徒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推广流行。
三、朝拜礼仪
斋戒:信徒在拜神的前一天晚上,应该要吃斋、吃素。
沐浴:道教讲的沐浴,沐的是身上的污垢,道教讲人要清净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要洗心涤虑。
在朝拜神仙的时候,要做到衣冠整齐,不能穿背心,裤衩,拖鞋,这样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
到庙里朝拜,应该要了解一些朝拜的规矩,进入殿堂一般是靠门的右侧走(因为道教宫观建筑格局一般是坐北朝南居多,所以进入殿堂靠右侧进也就是靠东边进),或者是靠左侧走,不能冲着中间走,不能当道走,走路的时候不宜高声,在庙里面不宜喧哗,...
下面是留学群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七子之歌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七子之歌教案(一)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liuxuequn.com,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11-29
救民于水火中——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
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因其同名改编影视作品的经典而愈发脍炙人口,而其中长春子丘处机也为广大《射雕》迷所熟悉。可是要说到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
提起“全真七子”,还得先从他们的师父王重阳说起。《射雕》把王重阳描绘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华山论剑中技压群雄,夺取《九阴真经》。王重阳死后,各大高手对其所遗《九阴真经》的争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那么历史上真有王重阳其人,他真的武功盖世吗?
王重阳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据说因为他喜欢陶渊明,便改名知明。又因与陶渊明一样喜爱菊花,而菊花在重阳节开放,便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重阳子。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青年时代,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金熙宗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难。但由于南宋政权孱弱,舍弃广大北方人民不顾,苟且偏安,王重阳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
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在国难当头、“南渡君臣轻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阳举起全真教的旗帜,为的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保存于宗教社会、民间社会。这实属无奈之举。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是道教龙门派的创立者。在《射雕》中,丘处机武功平平,但在历史上,丘处机的名声颇大。这不是因为武功,而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对蒙元统治者的影响,拯救了无数的中原百姓。
在金、宋、元交替时期,以诗、医、道三术而名满天下的丘处机,是各方拉拢的对象。在先后拒绝了金、宋皇帝的征召后,他于1220年,不远万里,远赴西域昆都斯(在今阿富汗),觐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丘真人之行的目的何在?且看看他出发前赠给朋友的一首诗——“十年兵火万民愁,万千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显然,丘道长不远万里,为的还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戳。
当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汉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不像通常道士那样怂恿成吉思汗炼丹求仙,而是坦言,“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一代天骄毕竟是一代天骄,虽然心中无限失望,但成吉思汗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对他的坦诚极为敬重。在丘处机逗留期间,成吉思汗给他提供了非常优裕的生活条件...
04-26
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七子之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尽在实用资料。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的作品。《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课文只节选了《澳门》《香港》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这七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
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教到这里时,要孩子们设想一下,你是离开祖国妈妈的孩子,当你受尽欺凌时,最渴望的是什么?这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质疑时,有学生问:“诗人为什么要把香港比作黄豹呢?”我要他回想一下第一课时时看过的地图,想一想香港的地理位置,他马上就明白了。还有,“啖”字和“嗍”字虽说不是这一课的生字,但是,为了说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特别板书了这两个字,要孩子们边读边想动作,一股悲愤之情、伤心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激荡在字里行间的爱国之情。
本课教学,重在朗读,一遍又一遍地读,老师就像导演一样,当孩子们的感情没有到位时,就停下来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情感。
拓展时,课件出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时的图片和日期,假如,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这篇课文,孩子们的感情起伏较大,最开始是平静,因为没有融入感情;接着是悲愤、伤心,因为此刻他们是祖国离散的孩子;最后是欣喜,因为看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以前教人教版教材时,没有这篇课文。我设想:如果在97年以前教这篇课文,应有一些不同。衷心希望祖国日益强大,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的作品。《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课文只节选了《澳门》《香港》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
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
道教全真七子介绍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