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陈寅恪栏目,提供与陈寅恪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ichluidum),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Waldnhumids)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茫,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释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
留学群liuxuequn.com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时事新闻:《留学被称“读书种子” 回国时没有学位》09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1902年,还没成年的陈寅恪(留学群 liuxuequn.com)就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回国;1918年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二赴德国,仍入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习中亚古文字、蒙古语。 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
如此丰富的留学经历,让陈寅恪拥有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语言的能力。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陈寅恪的生活费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因时局动荡,款项难有保障,生活困苦。“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陈寅恪女儿陈美延回忆。
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好回国有个好工作,有些学生则专为学术而学术,对什么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青春时光都拿来留学的陈寅恪却是啥学位都没有。这是因为陈寅恪读书如天马行空,兴起而学、兴尽而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
在柏林苦读期间,他被时人称为“读书种子”。在此期间,陈寅恪常与朋友相约去某同学寓所或到康德大道的咖啡馆清谈。陈寅恪经常谈及国家将来的政治、教育、民生等问题,如民生须尽量开发边地与建设新工业等。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
当时在德国及欧洲的中国留学生,除了官费与自费,还有勤工俭学的方式。
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陈寅恪在欧洲游学期间,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他诵读了十三经,每字必求甚解,奠定了一生精考细推的治学方法。出国留学 wWw.liuxuequn.com
(留学群 liuxuequn.com)
...陈寅恪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