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青年教师读后感栏目,提供与青年教师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写心得体会一定需要遵循自己的主观感受吗?小编将带您探索“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心得”的背后故事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指引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建议你将其保存下来!
大学毕业,离开一个校园,又走进了另一个校园。对于刚刚踏上讲台的我来说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认识上。大学期间,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知识,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当我真正的走上讲台后才发现要想当好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致青年教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的作品,书中王老师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以最朴实平淡的文字展现给大家。读过此书后感悟颇深,从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在向年轻教师们展示自己的思想。让我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从更多的方面去反思自己——我应该怎样来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学高为师,为人师者必是善于读书且是高学之人。
说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在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我们经常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老年教师中多数人对工作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丰富的业务经验;但又不满足于同他们的竞争——作为青年人有理由对业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要时刻警惕容易在自已身上滋生的颓废与懒散,就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尽善尽美,我们需要更多的锤炼。我们会备好每节课,参与好集体备课。我们的从容和自信、反思和提高,都来源于这里。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们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习收获的晴雨表。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让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如何做到“学高”?那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需要去多读些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魏书生初中毕业,却达到了融合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培养他的是书籍;李镇西在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说:“我就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
环境会对人的想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不妨迅速将内心感悟记录下来总结成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加强我们的思维锻炼,今天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心得”的好文阅读,阅读之后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利用空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想,这本书大约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在他将近退休之际,将以往所写编纂成书,目的也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书中所具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先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一、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学生喜欢模仿。外界社会我们管不了许多,但在这小小校园中我们却一定得守着我们的本分。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文中却涉及三个真实的反面事例。先生观察之敏锐,可见一斑。虽不知先生有否与当时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此外,《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尤其黑色幽默。看过先
生所述事例后,兀自失笑,文中“争强好胜”的老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这比赛风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的风度。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习、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初一学生,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
06-06
留学群精选专题推荐:“青年教师教师读后感读书笔记”。
最近是否在寻找一些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看书能提供灵感,为我们写读后感打基础,以下内容是编辑整理,主题为“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入职前的新教师培训,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除了给了我们新老师一些培训流程外,还附带了几本书送给我们,希望阅读这些书能帮助我们新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个职业,找准自己的定位,“聪明”的处理教学问题。其中就有《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但当时的我只是大概地翻了一翻,并没有太重视,还自以为是认为,只要将大学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就可以了。但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也为自己的教学带来太多的烦恼。尤其在多次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中,与其他新老师交流中也出现了种种我们新教师处理不了的现象。
现在静下心来,再次捧起这本《致青年教师》书后,才发现吴非老师用自己30年的教学经验在跟我们分享,希望以他自己故事作为前车之鉴,可以使我们年轻的教师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特别是让我有深深的感触是,这仅仅关注教学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相对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真的是新老师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共分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着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等六大辑共计85篇文章。其中在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老师“中的《我是来欣赏同行的》颠覆了我的听课的思维。每次的培训和教研,我都端正好态度,告诉自己,我是来听课的,听听、看看同行怎样上课,汲取好的构思,和大家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同时也憧憬自己能够好好准备一节课展示给我的同行,看看我的努力和提高。然而,实际看到的是上课的老师为了一节课在精心的准备着,却被一些专家这个或那个的不同观点给否定了,让上课的老师很失落,打击了上课老师的积极性,这样,上课的、评课的都很累。所以说,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要把心态摆正,要欣赏每位上课教师的风采。在《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中说道有部分老师经常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长久下去这样的老师就会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敬重文化和文明,让学生敬重教育,敬重教师,敬重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这一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教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证明个人的能力,证明自己具有超越同行的专业素养。
总之,这本书中很多的故事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和太多的思考,我愿在工作之外细细品味这本书,品味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
11-12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近期,拜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深受感触。作为一名教育大师,他用真实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呈现了教学生涯中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将教育中宝贵的经验无私地传递给了我们。
初入教坛,我们总是抱持着一份厚重感与责任感,满怀壮志,憧憬这那一段段师生旅途。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骨感。慢慢地,我们却发现,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种麻烦事又接肘而来。于是,烦闷、苦恼、抱怨、气恼......这些情绪渐渐产生,教学也似乎成为了“苦恼的艺术”。虽然此时我在教学这条路上施施而行,已步入了第五个年头,但压力迷茫却常常不期而遇。读他的文字,我方然醒悟,教师的工作有压力,但不要被压垮;有迷茫,但永不要绝望。正如他所说:“我改变不了社会,但我能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教师,以不辜负这个职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合格的教师却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这也将是我很长时间内的目标。在阅读中,我发现了成为合格教师的几个关键词:
01真实
吴非先生说:“作为指引者的教师,应当引导他去关注、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是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如果我们都不敢去正视自己,又如何去指引学生呢?曾看到不少这样的视频:原本谈笑风声的老师,在步入教室之时,立刻换上一副冰冷的脸。周边的评论是:变脸最快的人。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回忆起来,自己的记忆中也总是浮现出这样冷冰冰的老师的脸。为了塑造自己的威严,在学生面前我们失掉了自我,用冰冷包裹着自己,从不敢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将“严师出高徒”奉为自己的至理名言。但是“严”必然需要“假”吗?我想并不是如此吧,这样的“假意”只能换来学生同样封闭的内心,他们掩藏自己的笑容,掩藏自己的想法,成为了一味迎合的“木头人”,这该是教育真实的样子吗?这正如吴非老师所感叹的:“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太多,密得像网一样。”“不必自欺欺人了,不要作秀,面对假恶丑,如果你是一个有健全情感的教师,你就直率地表示你的愤怒吧!”我想这不仅仅是吴非先生的呼喊,也要成为我们内心的呼喊。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却忘了花儿虽美,各有不同。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小沈,开学一周我便收到了不少老师对她的投诉:对老师爱搭不理、做事散漫、态度傲慢......本着及时纠正的原则,我也常常对她批评教育,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好转。一次进教室时,我发现她正和同桌说着什么,脸上洋溢出灿烂的微笑,我这才猛然醒悟,似乎开学到现在我都没怎么见过她的笑容。我和小沈进行了一次独特的谈话,我只提了一个问题:“从开学到现在,老师似乎没怎么见过你的笑容,是有什么不开心的吗?”接着,我便充满期待地等着她的回答。一分多钟的沉默后,她缓缓开口了:“我妈一直说我连年级前100名都没有拿到......”说着眼眶便红了。我这才明白,那种种的散漫与傲慢,实则是内心那堵自卑不平的高墙。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增加她的自信,期中考试,她终于考到了70名,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明白她内心的高墙不复存在了。我想,教师与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如果我们不去关心、爱护学...
读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相信大家对读后感都不陌生吧。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本书主要写了吴非老师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事事与校园有关,所思所想,事事难离教育,所以,本书是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节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校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会上,教学讲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学校标语出现在校园围墙上,作为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
作为老师,对于这就话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不管孩子基础如何,性格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师的失职,老师的无能。而对于不同个体的每个孩子,因其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社会影响的自我控制力的差异,会出现极其个别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吗?
作为家长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失职,教育的失败。理性的家长会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教育培养方能成才,而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学生看到这句话,最多的是给自己开脱责任,我学不好,是老师没有认真教,没有对我尽职尽责,才导致我没有学好。而自身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在你担负教育任务的这一阶段,学生很可能处在低潮;过了这道‘坎’,他也许意气风发,突飞猛进,你凭什么判定他无可救药呢?”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还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学会了许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老师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
假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
青年教师读后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