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留学群专题频道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过渡...

高中历史选修1《百日维新》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百日维新》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

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

高中历史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及变法法令;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训,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分析、比较、探究。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几个读书人” 代表了哪些阶层的利益?他们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4. “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对“改”表现出了“犹豫” ?

  5.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

  P124“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

高中历史选修1《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②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2.能力目标:

  ①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②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③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②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学案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1978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

  教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提问: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制订宪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面对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日本...

高中历史选修1《明治维新》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明治维新》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最佳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尊王攘夷”:识记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识记“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识记“王政复古”、“辞官纳地”;伏见、鸟羽战役;“戊辰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理解“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2、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比较,分析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3、伏见、鸟羽战役是明治维新的转折性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

  1861年6月初,时值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局的变动,也看到了外国舰炮的厉害。他感慨地说: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他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这位日本人是谁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发动“樱...

高中历史选修1《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等级制度,锁国政策与封建统治的动摇;“黑船事件”《日美亲善条约》,锁国走向开国;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理解 幕府统治的实质及锁国政策的影响;东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运用 探究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图示法、综合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日本实际上是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国家;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将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 难点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历史上曾经有大化改新,通过学习中国唐朝的先进制度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飞跃。从1192年,日本进入长达600多年幕府统治时期;这一封建统治,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的这一年,所以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封建等级制度

  提问: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统治阶级中包括哪些人?学生思考并回答:

  日本处于封建社会的德川幕府时代,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同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统治阶级中,有天皇、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而掌握实权的是将军,被统治阶级包括农、工、商、贱民。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从此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的统治开始。当时,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虽然享有崇高威望,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是幕府的最高首领,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教材中封建等级图示,对此进行讲解。士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约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农”、“工”、“商”及“贱民”为被统治阶层;“农”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压迫受剥削的主要群...

高中历史选修1《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2、政治的缓慢变革:识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3、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识记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4、理解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5、运用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2、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3、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近代化)

  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