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2017北京高考试题

留学群专题频道2017北京高考试题栏目,提供与2017北京高考试题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北京高考试题整体评析:贴近现实生活

 

  努力就会有回报!留学群高考频道为你带来“2017北京高考试题整体评析:贴近现实生活”,感谢大家浏览本页面,更多高考资讯尽在高考频道!

  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结合目前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命题指导思想上,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思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在试卷整体结构、基本题型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有变,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进一步加强板块之间的联系,重视对语文基础的综合考查,重视试卷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感,力求通过高考,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思路。

  一、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学科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试题及素材,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作答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是高考语文卷一贯的追求。

  例如,大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题目设计为在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梦。这是属于考生应知的内容,他们到那时正值壮年,是国家的骨干力量。题目请考生展开想象,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关注个人在祖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大作文的另一个题目“说纽带”,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题目要求考生能联系历史或当今时代,阐述纽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等,考生可以从微观上,如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宏观上,如“一带一路”等角度展开论述。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希望借此引发他们对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所思考。

  又如,多文本阅读,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体现“让文物走近大众,合理利用文物,发挥文物价值”的当代价值观,与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联系,引导考生关注目前的“博物馆热”“文物热”,力求提升他们对文物价值的理解和文物观赏的兴趣;文言文阅读,选择宋代苏轼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文章,引导考生反思历史、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文学类阅读,选取描述鄂温克人“根河之恋”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坚守、传承民族文化和追求、建设新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这几大板块所使用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其在学校的所学所思、在社会及家庭的所见所闻相呼应,意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并进行深入思考。

  二、从利于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整体设计,注重基础,综合考查。

  (一)考查文学经典,重视通读,突出理解与感悟,鼓励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文学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有利于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拓宽视野,有利于认识更丰富多元的社会,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经典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高考首次增加文学经典阅读考查,其目的在于:以高考为助力,提升中学对阅读经典的重视;引导教师更好的开展阅读经典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促进中小学各学段能根据学生情况,积极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使经典作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1. 考查内容涵盖《考试说明》上要求的六部文学名著,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从查篇目看,试题涉及《考试说明...

2017年北京高考试题整体评析:沉实且清新

 

  努力就会有回报!留学群高考频道为你带来“2017年北京高考试题整体评析:沉实且清新”,感谢大家浏览本页面,更多高考资讯尽在高考频道!

  2017年的试题在巩固2016年命题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试题结构稳定,在稳定中有变化;试题中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厚重与清新相兼顾,既有利于考生的甄别选拔又影响推动学生日常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试题结构稳定,在与2016年的试题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有变化,有新意。

  201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在名著阅读考查上最重要的有三个特点。

  1.名著阅读既注重有效考查的梯度,又在意了对考生阅读个性的尊重。既有选择题的考查,例如24题,试题难度不大,只要读过,考生应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兼顾了考生在阅读中诞生的个性体验。在微写作中有三个选择题,主题词可以分别概括为:生活、譬喻、雕塑。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个性体验便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

  2.名著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不在细微末节上为难学生。

  无论是选择题也好,还是微写作也好,全卷当中的几个题,都是从整本书上进行考查,没有在细枝末节上进行识记性的考查。

  3.突破了文体的简单束缚,既有感性的表达,又有理性的思辨。

  微写作中的三个试题,突破了文体简单的束缚,既考查考生感性的表述,于此基础上,又要求学生对自己“感性”,展开富有理性的思辨,具体阐释自己为何如此“判断”的观点与见解。

  二、 古典回溯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厚重沉实与清新别致相兼顾,在体悟历史的过程中,萌生现代意识,引导学生与现代社会、现代世界和谐接轨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考察的是古典文物,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文物走向大众,真正“活”起来。不仅如此,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紧张的信息筛选提炼中,将古诗的理解与考查也融入其中。

  再如此次文言文考查的是偏重说理的议论文,而古诗选择的是王维清新别致的一首山水诗。

  现代文阅读中既有对母亲河的深切探求与回归,又关联到这样的一条母亲河的现代生存以及这条母亲河是如何呵护现代人生活的种种。

  作文中“说纽带”,一下子便让人想起到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是我们民族曾有的辉煌;那么在现代意义上,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如何再次成为世界的纽带,为现代世界做出贡献,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当然,以这样的历史背景为支点,学生又可以将自我的思考投放带更开阔的地带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

  另一个作文是想像2049年时共和国的图景,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既要有感性的丰富的想像,又要有对共和国未来的理性推断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合理性思考与期许。想像得既有理又有据,方为上品之作。

  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厚重与清新相兼顾,这一特点在整个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 试题既有利于考生的甄别选拔又影响引导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高考试题不仅具有选拨性功能,更重要的是将对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的建构性意义。

  例如第5题,引导学生既要注重积累,同时也强调要注重内在理解。学生日常学习中,长期如此,才能在试题创设的特殊的情境下,将自我所学所悟灵活有效的表现出来。

  名著阅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