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留学群专题频道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栏目,提供与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治世盛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时期政治比较清明,有一批贤才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从而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www.liuxuequn.com)查看。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在用贤致治方面,“贞观之治”留给后人的经验相对更多,因为唐太宗是一位头脑清醒、重视用人、从谏如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家。

  爱惜人才、重视人才

  唐太宗说自己做梦都没忘了求贤,此话不虚。他身边已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却仍然批评宰相们不注意抓求贤这一大事。只要一发现人才,他就要迫不及待地把人才拉到自己身边。贞观三年(629年),有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家客。正赶上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论治国得失,常何胸无点墨,提不出什么建议,便让马周代笔。马周替他写了二十余条。唐太宗拿到常何的上书后大吃一惊,因对大臣们的才能了如指掌,他认为常何写不出这样高水平的东西,便追问常何,常何老实承认是马周写的。唐太宗马上要召见马周。在通知马周来见,而马周尚未到达的这段时间里,唐太宗着急得先后四次派人去催促。唐太宗见到马周后,谈得非常投机,当即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以后又升任中书舍人,最后担任了中书令,还代理吏部尚书。唐太宗就是这样求贤若渴的。

  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唐太宗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在历史上知名的人才,他们有的出身士族,有的出身贫贱;有的是自己的老部下,有的则是从敌对势力中归顺过来的,有的还是曾参与谋害自己的东宫旧臣。对于这些人的长处和短处,唐太宗都能了如指掌,并各取所长,量才授职,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唐太宗对大臣优缺点的掌握情况:贞观十八年(644年)八月的一天,唐太宗对司徒(官名)长孙无忌等人说:“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们可以公开说说我的过失。”大臣们回答说:“陛下的文治武功,我们钦佩得不得了,哪有什么过失可以说呢?”唐太宗说:“我本来向你们问我的过失,你们却反过来说奉承话让我高兴。那我就当面说说你们的优缺点,也好让大家相互监督和改正缺点,怎么样?”大家拜谢。唐太宗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事敏捷、对事情有决断能力,在这些方面以往的贤能之人也不过如此;但领兵作战,非其所长。高士廉的学问涉猎古今,心术明白通达,危难面前不变节,当官不结党营私;所缺乏的是提意见不够大胆直言。唐俭言辞辩捷,善于和解众议;但跟随我三十年,却没提过涉及朝政得失的意见。杨师道品行端正和善,自然没有过错;但为人怯懦,关键时刻指望不上……”

  唐太宗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对大臣的优缺点直言相告,对优点不夸大,不捧着下属;对缺点不隐瞒,不宠着下属。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在评论下属时,就像是对朋友的自然之论,完全不同于官方考核,提出的缺点只是希望大臣们“相戒而改之”,并不依此对大臣进行贬降处罚。作为被评论的大臣们,自然受到很大震动:皇帝的话,既对自己的优点充分肯定,又对自己的缺点一针见血;既充满信任,又寄托期待。作为臣子,怎能不对这样的皇帝感激涕零,从心底里感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与宽厚!这正是一个英明皇帝的待贤之道。

  爱护忠臣、鼓励谏诤

  史书称,唐太宗虚心纳谏,而且鼓励直谏。他对公卿大臣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借)忠臣。”在太宗面前,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