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哲学史栏目,提供与哲学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读了《中国哲学史》有哪些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
1. 你是谁?
2. 你从哪里来?
3. 你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首先,你是谁?
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内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多的是"有限"和"无限"的更迭。道家认为,规律没有极限,而是相符相依的关系。凡事到了极端,就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因此,要"戒骄,戒盈",凡事不可太过。
传承几千年的"轮回"的思想根源,无形中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在逆境中有了更多的斗志,这也许也是中华民族多次处在亡国灭种边缘的时候,能够奋发崛起的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顺乎自然规律,人经常处在"无为"的状态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本性中,不管根源是"善"还是"恶"(儒家),一味放纵没有约束,懒惰是不可避免的,趋利除害的性格也会让已经成型的社会组织或者国家陷入混乱(墨家)。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人类本性需要以"礼""道德",甚至是"法律"加以约束。(儒家,名家,法家)。
第一个思想层次属于少年,放荡不羁,没有束缚,任凭天性自由发挥。第二个层次的思想属于中年,人不是完全离群索居的动物,而是社会组织——国家中的人。以入世的思想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则需要有规矩,既有外部的约束,也有内在的自我升华。名家和法家虽然有矛盾,但是联系更为密切。名家创建了对于条文措辞的推敲,法家承载了其工具,开创了"以法立国"的精神体系。两者相同之处,都在于以外在国家机器的存在...
09-11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考研大纲:82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考研大纲:82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分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验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西方、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14年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适用的招生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考试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科目,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该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概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准确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清晰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现实意义。
三、试题结构:
总分:150分(名词解释:5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40分)
题型: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考试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五、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六、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七、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八、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十一、毛泽东哲学思想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09-11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考研大纲:826西方哲学史,有需要考西方哲学史的同学一定要仔细看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考研大纲:826西方哲学史
一、适用的招生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1、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概况及其基本线索,理解其中一些重要哲学家和哲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2、能够运用西方哲学史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对某些哲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理解。
三、试卷结构
总分:150分(名词解释50分 简答题60分 论述题40分)
题型: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考试主要内容: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1、原子论者
2、智者
3、苏格拉底
4、柏拉图
5、亚里士多德
6、奥古斯丁
二、 欧洲中世纪哲学
1、托马斯·阿奎那
2、约翰·邓·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三、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 人文主义
2、 马基雅维利
3、 宗教改革
四、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欧哲学
1、 笛卡尔
2、 霍布斯
3、 斯宾诺莎
4、 洛克
5、 莱布尼兹
6、 休谟
五、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1、孟德斯鸠
2、伏尔泰
3、卢梭
六、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
1、康德
2、谢林
3、黑格尔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梯利 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2、北京大学哲学系 、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2014年。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01-19
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友们,留学群为您带来"2018年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习题:中国哲学史大纲",希望能帮助到您!愿您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资讯,网站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2018年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习题:中国哲学史大纲
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译文
Outline of Chines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Outline of Chines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the special work on the pre-Qin Philosophical Ideology authored by Hu Shi, a Chinese philosopher. It was originally the dissertation – History of Evolution of Philosophical Methods in Ancient China – written by Hu Shi when he studi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America. As the first Work on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via systematic application of the viewpoints and methodology of the capital class, it is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to anti-capitalism and enjoy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science in China.
留学群四六级英语推荐>>>
08-30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下面,留学群为您带来“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更多精彩读后感尽在留学群。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留学群小编带来的《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它需要有什么来明白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职责。人类根本的职责,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状况来看,只有持续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
08-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留学群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liuxuequn.com
所谓“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就是了解哲学家面临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和内在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思想突破,得到创新,因此我们学习哲学就应该把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所走过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从而选择或开创我们自己的路!这样当我们通过学习和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而我们的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到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呢?
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总结他们求索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思考心得,从而通过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得到真理的火花。其次我们要学会从一般现象中挖掘到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是哲学的本质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有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崭新的思想,才能实现新旧思想的交流。由此看,那些学术浮夸风和盲追风都是要劈除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而我更想要努力着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它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求学目标,人生追求,让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学风中迷失了自我。让...
08-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留学群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liuxuequn.com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对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代表作,下面是留学群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
哲学史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