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塔吉克族

留学群专题频道塔吉克族栏目,提供与塔吉克族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哈萨克族节日详解】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是什么节?

 

  烤肉是草原上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在内陆上的我们虽然不能常吃到这些美味,但是一般的烧烤也是足够满足胃口了,在草原上还有着专门的节日。留学网小编在本期哈萨克族文化带你一起了解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哈萨克族节日详解】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是什么节?

  诺肉孜节一般在公历3月21日前后,即农历的春分,在这一天,柯尔克孜族人要吃“阔缺饭”。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连续七年发生罕见的自然灾害,第七年每家仅剩下最后一点点麦面和干羊肉块。

  在一个春分时节,家家把剩余的食物倒入锅里,做成稠粥,一边吃饭,一边祈祷天神消灾灭难。此时阳光突然明媚,草木萌发,此后牛羊膘肥体壮,五谷丰登。柯尔克孜族人认为这是他们吃“阔缺饭”、向天祈祷的结果。此后,人们开始过诺肉孜节,吃“阔缺饭”,期盼人畜兴旺、平安健康。

  而大多居住在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人在这一天,用粮食、奶疙瘩和肉混合起来做成饭,称纳吾鲁孜饭,来历与柯尔克孜族的传说大体相同。此后,大家一起唱迎春的歌,亲友们相互拜访,祝福春回大地。

  此外,这一天民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叼羊、马上角力、赛马、斗鸡、斗羊、玩斯力钦切克(类似于秋千)、别提哈力(扑克牌游戏),这都是诺肉孜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有“猎鹰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更有别具一格的驯鹰表演。

纳西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及精神
纳西族饮食文化,纳西族特色传统美食
纳西族独有的宗教信仰——东巴教

哈萨克族的谚语盘点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谚语,这都是文化的象征,人们经过漫长的经历总结而得出来的。言语就是要告诫后人,是文化的传承。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谚语呢?同时这些言语代表的寓意又是什么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哈萨克族的谚语盘点】

  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

  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

  力气只能摔倒一个莽汉,告智慧才能打倒一百能人。

  灯光只能照亮毡房,智慧才能照亮世界。

  财富的钥匙在天上,有志者才能够取上。

  头脑是智慧的口袋,智慧是人的光芒。

  团结是冬天的太阳,纪律是宽阔的大道。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只要人心齐,冰山也能燃着。

  宽阔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能把金子变成石头。

  再长的路总有终点,再长的夜总有尽头。

  不论知识藏在那里,好学的人都能找到。

  责备是亲人最宝贵的礼物,奉承是灾难的来的近邻。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纳西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及精神
纳西族饮食文化,纳西族特色传统美食
纳西族独有...

哈萨克族的起源,哈萨克族的历史由来

 

  哈萨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迁徙的长河中融合了许多部落和部族,直到解放后才逐步安顿下来。那么,想知道与哈萨克族有关的由来吗?哈萨克的起源有时怎样的呢?下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哈萨克族的起源,哈萨克族的历史由来】

  解放前的哈萨克族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皇俄国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皇俄国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皇俄国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

  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皇俄国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的哈萨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

  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

  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陆续迁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在伊宁市正式宣告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

哈萨克族的婚礼风俗,​哈萨克族的婚俗仪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民族文化让你应接不暇。就一个婚礼习俗都让你大饱眼福,因为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每个人都非常注重,婚礼习俗不亚于那些传统节日的隆重。灿烂的哈萨克族文化中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哈萨克族的婚礼风俗,哈萨克族的婚俗仪式

  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

  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

  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

  婚礼仪式在草原风景区的“草原部落”举行。迎亲时,男方的朋友们抱着冬不拉和长琴等乐器,在毡房外快乐地弹唱。在离新郎不远的另一顶毡房里,则聚集着身穿节日盛装的女方青年男女,他们为婚礼做足了准备。

  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哈萨克族的婚礼先要进行对歌,迎亲队伍到达女方毡房后,与女方亲友分别组成两大阵营,对歌按五道程序进行。男方以新郎为主体,另选三四名能歌善舞的阿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作伴郎组成一大阵营,女方则以新娘为主体,另选三四名漂亮能唱的年轻妇女为伴娘。

  有趣的是,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固定的歌词,即兴编唱。新娘的毡房外,迎娶队伍中的小伙子用自己的语言齐声高唱,尽管外来的游客听不懂,但却能不知不觉间融入那种欢悦的气氛当中。哈萨克族的婚礼,从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哈萨克族的婚俗仪式

  定婚仪式

  哈萨克族的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女方订亲以后,男方要给女方扎“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毛头鹰羽毛),举行订婚仪式,只选择吉日交送聘礼时,女婿方可正式登女方家的门,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

  女方的父母在这天要给女婿吃羊胸部肉,以表示双方已正式订亲。附近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可以跟女婿打闹玩耍,如把女婿投到水池里或泼水,或者将衣服缀缝到花毡上,让女婿出丑等。订婚后,男方就可公开去女方家。

  娶亲仪式

  婚礼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举行,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

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拳击亚大区资格赛中,于丰铠战胜塔吉克斯坦选手Jakhon获得了代表我国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资格。留学群奥运作文栏目为您准备了四篇《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篇一: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

  2016年里约奥运会拳击亚大区资格赛在河北举行。在男子91公斤级比赛中,淄博籍小伙于丰铠战胜塔吉克斯坦选手Jakhon获得了代表我国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资格。

  在比赛中,面对塔吉克斯坦老将,21岁的于丰铠敢于和对手硬碰,最终以3:0战胜对手。淄博市竞技体育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全国拳击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于丰铠就出自该校。

  于丰铠是淄博市选手获得的第四张里约奥运会参赛“门票”。淄博两届奥运会射击冠军杜丽,在女子10米气步枪和女子50米步枪三姿上一人获得两张奥运会“门票”;我市女子皮艇运动员马青以全能积分第二名的佳绩,获得里约奥运会的皮艇参赛资格。

  篇二: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


  2日晚在河北省迁安市举行的里约奥运会拳击项目亚大区资格赛决赛上,中国选手胡谦逊战胜塔吉克斯坦选手Sakenov Ermek,获得又一张奥运“门票”。本次比赛中国队奥运“门票”增至7张,加上此前在世锦赛和APB职业拳击赛上获得的3张奥运“门票”,中国拳击队已有10人获得里约奥运会参赛资格。

  篇三: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

  31日进行的里约奥运拳击亚大区资格赛半决赛中,中国队任灿灿、尹军花、李倩、赵明刚、胡建关、于丰铠6名选手获得了直通里约奥运的“门票”。

  3月25日至4月2日在河北省迁安市举行的里约奥运拳击亚大区资格赛是亚洲、大洋洲拳手争夺里约奥运“门票”的重要一役,36张里约奥运“门票”分别在男子组10个级别和女子组3个级别中产生,男选手只有在各自级别中进入前三名、女选手进入前两名才有机会拿到“门票”。

  本次比赛同时是亚洲、大洋洲女拳手争夺奥运入场券的首场战役。中国队共派出3名女选手参赛,包括世锦赛“三连冠”、伦敦奥运会拳击51公斤级银牌得主任灿灿,仁川亚运会拳击女子60公斤级冠军尹军花,仁川亚运会拳击女子75公斤级亚军李倩,她们均在激烈的角逐中战胜对手,将奥运入场券收入囊中。

  篇四:里约奥运会塔吉克斯坦作文

  在河北迁安举行的2016里约奥运会拳击项目亚大区资格赛又进行了12场半决赛,出场的3名中国选手有两人取得奥运会入场券。在男子52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胡建关(红方)在比赛中以3:0战胜哈萨克斯坦的SATTIBAYEV Olzhas,顺利进入决赛。在男子60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山俊(红方)不敌菲律宾选手SUAREZ Charly Coronel。在男子91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于丰铠(红方)以3:0力克塔吉克斯坦选手QURBONOV Jakhon,取得奥运会入场券。

  以上就是留学群奥运作文栏目为你带来的《里约奥...

哈萨克族春节是怎么过的?哈萨克族春节习俗

 

  我国国民都是很注重传统节日的,可能因为地域差异,各地和各民族间的传统节日有些不同,但对待节日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在众多的节日的当中最隆重的应属春节了,那么,哈萨克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哈萨克族文化吧。

  【哈萨克族春节是怎么过的?哈萨克族春节习俗】

  “纳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是“年头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出街来临。纳吾鲁孜节,即哈萨克族春节,“纳吾鲁孜节”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纳吾鲁孜”。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纳吾鲁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在纳吾鲁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吉”(稀粥)。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奇耻大辱。”若有贵客,主人先将羊牵到客人面前,并伸出双手对客人说:“请允许吧。”取得客人应诺后,才将羊屠宰。如果客人谦谢,主人便反复说服客人,直到客人默许为止。十分尊贵的客人或许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餐后饮茶,也很讲究礼仪。当客人饮茶时,多是女主人跪坐倒茶。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纳吾鲁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纳西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民族文化】哈萨克族婚礼习俗

 

  我国是一个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各方面的礼仪习俗讲究是非常注重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是一个在草原上的民族,对于哈萨克族的印象就是训鹰,而大家对哈萨克的婚礼习俗有多少了解?留学网小编在本期哈萨克族文化为你解析。

  【民族文化】哈萨克族婚礼习俗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

  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

  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

  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

纳西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及精神
纳西族饮食文化,纳西族特色传统美食

哈萨克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是一个多源的少数民族,其先民最早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谁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对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哈萨克民族的礼仪、节庆等都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色。哈萨克族文化究竟有哪些呢?留学网小编在下面的哈萨克文化专题知识汇总里面为大家揭开哈萨克族文化的神秘面纱!

哈萨克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哈萨克族语言文字的文化
哈萨克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