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怀旧90语文课本栏目,提供与怀旧90语文课本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3-06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每上一节课都是要提前做教案的,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本孙权劝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
(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
(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教学目标:
...06-25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4变脸
关于本文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关于《变脸》
《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本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是:水上漂、狗娃以及人贩子。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斟酒( ) 糍粑( ) 抠痒( )
安逸( ) 阴霾( ) 打鼾(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打牙祭: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
3、词语积累。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2、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3、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4、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
帮腔人有着叙事人的身分,它可以是作者、观众或者剧中人的代言者。它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
5、本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
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是本文剧情的转折点。
三、问题研讨。
1、学习本文,要体现人物语言的特点,以及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帮助?
06-24
七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1风筝
这篇作品创作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更加黑暗。根深蒂固的封建家族制度、伦理道德依然沉重束缚和残酷地虐杀着儿童的精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风筝》作品,意在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人的"补过"均无济于事,孩子们也绝不会真正获得"春日"的愉快。
作品采用倒叙方法,以"风筝"为线索,由北京冬季天空的风筝谈起,指出"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设下悬念。接着回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及小弟对风筝的喜爱,为写中心事件作铺垫。中心事件是"我"残忍地毁坏了弟弟躲在角落里偷扎的风筝。在"我"进入中年,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道理后,对这件事深深忏悔。但已没有弥补过失的机会了。小弟已有了胡子,不再迷恋风筝;向他道歉,求他宽恕,而他已全然忘了这件事,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课文结尾呼应开头:"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结构严谨。
学习时,先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标出生字词。查字典,自主解决。
一. 字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嫩( )蓝 寂寞( ) 憔悴( ) 诀( )别
嫌恶( ) 缠( )绕 笑柄( ) 惊惶(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 ) ┏ ____( )
恶 ┫ 解 ┫ ____( )
┗____( ) ┗ ____(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惊异:惊奇诧异。
寂寞:孤单冷清。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不堪:不能忍受。
尘封:搁置已久,盖满尘土。
宽恕:宽容饶恕。
寒威:本文指严冬给作者造成的寒冷和威压的感觉。也暗指北洋军阀的统治给人造成的寒冷和威压的感觉。
2. 词语积累
浮动 寂寞 憔悴 荡漾
不堪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三、句
第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与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两句中的"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故乡的春天"都是指"风筝",因为在作者的笔下,"风筝"已成了故乡春天的象征。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北京冬季空中的风筝→故乡春天多姿多彩的风筝→虐杀弟弟风筝梦→读书明理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再回北京现实的冬天。
或:回忆前→回忆中→回忆后
你现在能准确给作品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了吗?
讨论课文内容:
1、"我"弟弟"最喜欢风筝",文中哪些地方作了描述?
①"他……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
06-25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9故乡
之一
第一部分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有哪些?〔《社戏》与《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所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凄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关于题目: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关于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
思考:
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并说出每个部分写什么?
(1)回故乡(1--5段)
(2)在故乡(6--77段)
(3)离故乡(78--88段)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闰土
衬托人物:杨二嫂
线索人物:“我”
2、让我们先看主要人物闰土。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少年闰土的形象:朴实、善良、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及多个故事情节来塑造的。
中年闰土的形象: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闰土由“小英雄”到“木偶人”这一惊人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生活上日趋贫困;精神上遭受损害。
3、划出课文里描写杨二嫂的句子,这个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她并不是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写她?
以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以色相招揽顾客,使一个小小豆腐店居然财源茂盛起来。然而整个社会经济的没落,最终也没有使她逃出悲苦、破产的命运。第45段写她的外貌发生了令人憎恶的变化,而更可怕的是她的灵魂被罪恶社会所腐蚀,变得庸俗贪婪、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她“辛苦恣睢”的生活是农村经济凋谢的必然结果。她是作为闰土的重要陪衬人出现的,为“我”与中年闰土的重逢,作了必要的渲染和铺垫。
4、“我”是怎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 “我”回故乡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个变化?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悲苦的下层知识分子,虽已背叛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辛...
06-25
八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8吆喝
之一
关于作者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等。
学习本文,感受文中流利而俏皮的京白,和70年前的老北京的色、香、味,所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追忆与怀想。
一、学习本文,掌握下列词语。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钹(bō) 荸荠(bí qi) 铁铉(xuàn) 秫秸秆(shú jiē gǎn) 招徕(lá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二、课文分析。
1、作者是从两哪方面入手写"吆喝"的?
提示: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2、作者最喜欢的吆喝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提示: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介绍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吆喝声的多种多样,还介绍了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及特色(合辙押韵)。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4、作者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各种吆喝很多,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作者这样选材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5、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关键段,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文的关键段是哪一段?
本文第四段是关键段,它为本文确定了写作的顺序,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思路。
三、问题探索。
1、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请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语言特点,并且和其它同学交流一下。
之二
《吆喝》
1.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春酒》
1.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 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俗世奇人》
1.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 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三. 新课讲授:
(一)《吆喝》
1. 字词:
招徕(1ái) 铁铉(xuàn) 囿(yòu)于
隔阂(h...
06-25
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8观潮
关于“钱塘江潮”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湖”,“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关于作者
周密,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划出生字、生词,通过阅读注释、查字典,弄清字音、字词义,翻译全文。
一、读准字音
艨艟( )( ) 倏尔( ) 泅者( ) 穹( )
僦赁( )( ) 一舸( ) 雷霆( ) 溯( )
二、解词
天下之伟观也 伟观:雄伟的景象。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候。
人物略不相睹 略:微,一点。
随波而逝 逝:去,文中指“沉没”。
如履平地 履:踩。
三、学习本文
1、细读全文,试分别说说依次描写了哪些景象?
先描写钱塘江口潮水的雄伟景象;再描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最后描写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巧。
2、试找出文中描写钱塘江潮由小而大的文字。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试分析“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虽席地不容闲”两句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说明观潮人之多,从而突出钱塘江潮声势之壮观。
4、由“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一句会引起你哪些联想?
由这句可以想象出商贾摊贩挥汗如雨,繁忙兴奋之状;看棚内外,游人争买饮食,嘈杂热闹之形。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
篇末点题,既表现了观潮盛况,又衬托了海潮的壮观和表演的精彩。
6、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的笔墨,写出了钱塘江口潮水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
06-24
七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4秋天
千百年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无不是忧伤、哀婉、惆怅,但诗人何其芳的笔下之秋却是一幅绚丽、丰收、清柔的画卷。
介绍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诗集《汉园集》、《寓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杂文集《星火集》;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比较著名的诗歌有:《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老百姓和军队》。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1、字:
镰刀 lián 肥硕 shuò 鳊鱼 biān 寥阔 liáo 清洌 liè
梦寐 mèi 背篓 lǒu 栖息 qī 枯涸 hé 芦篷 péng 蟋蟀 xī
2、多音多义字:
露:A lù 丁:A dīng
B lòu B zhēng
3、辨析形似字:
撒 撤
4、词:
清洌:澄清
寥阔:冷落,寂寞;寂静无声而显得面积大。
枯涸:干涸、干枯
5、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本诗的内容: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诗中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木声悠远的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遥远的印象。诗人用多情的画笔描绘出了“秋天”到来的美好景象。诗人极尽铺陈之事,实写“秋”,暗写“人”,人在秋天里,秋在人心中。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写了户外的江景。其中“雾”、“霜”这些表示环境氛围的词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有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其芳的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野草寥阔,溪水清洌,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都变得清静了,于是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原来,在牧羊女的梦里早已把“秋天”盛在了“心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活泼的写出了人们“盼秋”、“戏秋”、“梦秋”的心理活动过程。
6、本文作者通过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7、"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这三句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秋天的诗人的笔下有宁静、悠远的特点。
二、品味诗的语言。
第一节:“满坡”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果。最后用“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括,画龙点晴。
第二节:写的是渔家秋景,“冷雾”烘托出一派朦...
说起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画面是不是还在脑海盘旋。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服 一作:伏)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拓展阅读:琵琶相关知识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
怀旧90语文课本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