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识

留学群专题频道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识栏目,提供与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识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重点提示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3.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4.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5.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6.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7.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

  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1)启蒙性;

  (2)长期性;

  (3)感染性;

  (4)情感性。

  8.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2)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3)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9.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识:儿童自我意识

 

  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识:儿童自我意识”,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3、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5、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

  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动物恐怖症;B、特殊境遇恐怖症;C、见人恐怖症;D、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不恰当的恐吓;B、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肌肉放松训练;B、建立恐怖等级;C、实际治疗。

  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

  识记: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

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脉络:小学儿童的品德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脉络:小学儿童的品德”,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品德的概述

  识记:

  1、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

  分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领会与应用: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 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在逐步养成。

  3、分析小学儿童撒慌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撒慌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1)造成撒慌的原因

  A、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慌最为多见的原因;B、儿童撒慌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和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不是撒慌,而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2)如何对待儿童撒慌

  首先 ,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其次,对于撒慌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慌的危害性,要让儿童知道,用撒慌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

  再次,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慌而产生的罪恶感。

  4、分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1)原因

  归纳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

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点: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点:感觉和知觉的概述”,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识记: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分析器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8、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只有痛觉很难适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0、感受性是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

  领会: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实践与感受性变化。

  2、知觉的特性(规律):

  (1)知觉选择性。人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观念把它们标示出来。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识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领会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1)认识“个别现象”阶段。(幼儿)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小学低中年级儿童)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2)观察的精确性不高。

  (3)观察不讲顺序。

  (4)观察的...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常考点:教学测量与评价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常考点:教学测量与评价”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 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以及谈话等。当然,这些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也可作为学业成就评价的补充。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①测验前的计划包括:确定测验的目的、确定测验要考察的学习结果、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选择适合的题型。

  ②自编测验的类型

  Ⅰ.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Ⅱ.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等。

  ③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Ⅰ.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Ⅱ.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Ⅲ.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①案卷分析;②观察;③情感评价。

  (4)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①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②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③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④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上,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⑤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动态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常考点:教师心理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常考点:教师心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4.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5.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6.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动态

  2017年教师资格证认定

  2017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