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数学广角

留学群专题频道数学广角栏目,提供与数学广角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查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推理

  1、游戏“猜一猜”。

  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A同学拿的不是数学书,猜一猜B同学拿的是什么书?

  2、揭示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

  出示例题1:先出示例题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到底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分组活动,全班交流。

  a:语言描述法。(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又说她没拿数学书,她肯定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剩下的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b:连线法。(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了,小丽又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再连上线,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赘连线。)

  c:表格法。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12-25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以下是留学群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查看。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 学生上来贴图

  3、 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 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 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 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问题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一课时:“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

  课题 数学广角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2、教学例2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

  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3艘货船...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说课:数学广角

 

  老师们在上课前,要先做好说课稿,才能更好的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哦。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说课:数学广角”,希望同学们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下面是留学群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

  一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 教具准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 1 )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 2 )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 1 )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

  ( 3 )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 .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 教学实施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下面是留学群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简单的猜一猜游戏,根据两条信息猜一猜。我双手拿着不同的物体,给学生一个提示条件:“我的X手拿着不是XX。”让学生推理猜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我的双手分别拿着什么物体,并说清楚推理的方法。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活动,想尝试看学生是否有能力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个简单的猜一猜游戏。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直接将自己一边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伴,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课后反思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突然拔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能在让学生做模仿活动前,多几次示范,并让个别生单独模仿,那么学生对给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伴猜来设计“模仿游戏”效果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

  角色扮演,根据三条信息猜一猜。我将课本101页第3题的练习变换了提示条件的内容,并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当中的人物给出信息让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拿了什么?”。学生先通过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反馈中学生均能从每一个提示条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隐藏的信息。

  这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我尝试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的方法。孩子们在直观、清晰的表格中,有条理的表述了自己的推理过程。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复杂一些的推理题做好了解决的方法的铺垫。接着我,再让孩子们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推理方法完成课本101页第3题及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简单逻辑推理的过程,使他们感受逻辑推理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二)

  学习内容:教材第117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是“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拿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1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必须先求出什么?

  2、讨论: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