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留学群专题频道柴静的看见读后感栏目,提供与柴静的看见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柴静的看见读后感(精品八篇)

09-22

 

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篇1

  看见的,不止我自己——柴静的《看见》读后感800字:

  “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双城事件,是整本《看见》里最能引起我共鸣的章节。不为什么,只因为我在那些接受采访的孩子和父母身上,看见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影子。不不不,不是说我也因为失去朋友而服下老鼠药,我没这么干过。是我的内心世界也曾经是不被人所了解的,无人能说清楚它是什么样子,甚至我自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拒绝向其他人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找谁说,觉得没人能理解我。正如文中的小蔡陈述的一样,“听别人说话的人”才是我认为能理解我的人。那时候,我父母的观念就像苗苗父亲,“给她吃好的,穿好的,还要啥?”只在乎我的温饱,不在乎我的感觉。而同学们对我又都是像小陈一样,“班上的人多了,哪个都是朋友。”不甚关心。老师?他们就是一群板着脸的陌生人。简单地说,我的想法就是“没有人会认真听我讲,他们听了只会笑我。”于是,怀着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我把自己的心锁起来,门焊死,窗用砖块堵上,认为“这样就没人会笑我了”。这样一来,也确实没人因为我说出心里话而笑我了——因为我成了一个喜、怒、哀、乐都在心里“解决”的人。心里“解决”不了怎么办?我就主动远离自己的内心,玩游戏玩一整天,在成就感中忘记内心的想法。这样过了很久,也就有了今天我的“严肃”表情。

  我认为,相比起事件中的孩子们,我比较幸运。因为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断积累,我再度接受了这个世界,心灵又再次“对外开放”了,没有因为自己的封闭而造成严重后果。而双城事件中的孩子们,他们的不幸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没人懂”这一状态,只能抱团取暖,一旦团体中心的热源消失,所有人都会受冻。事件中的苗苗,就是那个热源。其他孩子,是围着热源一起抱团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和成年人们的不理解,是寒风。正是寒风吹灭了热源,才让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倒下,最终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事件。

  双城事件的确已经过去很远,但是跟这起事件中的孩子一样的人,像曾经的我一样也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还有很多。怎么样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怎么样去引导孩子们相信自己是“听人说话的人”。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每个人都面对了,寒风才不把孩子们逼上绝路。

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篇2

  读柴静的《看见》有感1000字:

  一本蓝色封面的书本入手,大大的“看见”二字映入眼帘。这本由记者柴静编写的书,讲述了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十多年来采访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用文字向我们道尽了众生百态、人间冷暖。

  读完整本书后,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是药家鑫的那个案件,关于一个可恨又可悲的人的事情。药家鑫事件的起因是他在路上骑车时无意间撞上了女子张妙,张妙望着他,但药家鑫意识到可能在记自己的车牌号,于是怕负责任的药家鑫拿出放在车上的刀刺伤了她之后逃之夭夭,张妙因失血过多而离开了世间。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出自《三字经》的话让人们深深相信人性本就是善良的。既然人的本性善良,那么药家鑫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荒唐无理的事情呢?

  我想,这是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看见》中有提到药家鑫的父母,他们都对药家鑫要求极其严苛,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被母亲要求日夜不休地练琴,练不好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