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栏目,提供与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1-05
留学群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栏目精心整理提供“2017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复习指导:过滤原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了解更多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复习指导:过滤原理
1、过滤原理
主要包括迁移、附着和脱附三个过程。
2、过滤周期及反冲洗
⑴过滤周期
工程应用中,设计和运行是以水头损失来控制过滤周期,当滤料的水头损失达到最大允许值时,就停止过滤,冲洗滤池。
⑵反冲洗的方法
①单独用水反冲洗:用高速水流冲洗
优点:只需一套反冲洗系统。
缺点:冲洗耗水量大,当冲洗强度控制不当时,可能产生砾石承托层松动,冲洗后滤料因水力分级呈上细下粗的分层结构状态。
②气水联合反冲洗:采用空气和水流同时冲洗。
优点:冲洗效果好,耗用水量少小,冲洗过程中不需滤层流化。
缺点:需增加空气系统,与单独用水冲洗相比所需设备较多。
③带表面辅助冲洗的水反冲洗
在滤层表面设置高速水冲洗系统,利用高速水流对表层滤料加以搅动,增加滤料颗粒的碰撞机会,利用高速水流的剪切作用来提高反冲洗效果。
3、滤池的基本构造
主要由滤料层、配水系统和承托层组成。
⑴滤料层
①颗粒滤料过滤
废水处理中可用石英砂、无烟煤、陶粒、纤维球、聚氯乙烯球等作为滤料。
例如以石英砂作滤料时,砂粒径为0~2.0mm,该值大于给水滤池的石英砂粒径(0mm);反冲洗强度可取18~20L/㎡/s,亦大于给水过滤时的12~15 L/㎡/s.
废水悬浮物浓度高时,为了提高滤池的纳污量,延长过滤周期,可采用粗滤料、双层或三层滤料和上向流滤池。处理废水的上向流滤池为下部进水,上部出水,各层滤料截污力能完全发挥,水头损失上升缓慢。
例如,处理废水的某上向流滤池的滤料级配由上而下分别为:上部细砂层,砂粒径为1~2mm,层厚1500mm;中部砂层,砂粒径为2~3mm,层厚300mm;下部粗砂层,砂粒径10~16mm,层厚100mm.
②多孔滤料过滤
去除毛纺、化纤和造纸等行业废水中的悬浮细纤维而采用的筛网过滤即为多孔滤料过滤。
⑵配水系统和承托层
配水系统一般分为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两类。
承托层一般是配合管式大阻力配水系统使用,若采用中小阻力配水系统,且配水孔眼数量多、尺寸小,配水本身已很均匀,滤料本身不会从孔眼漏掉的话,承托层可以适当减小或省去。
4、滤池的分类
滤池按滤料组成分为:单层滤料、双层滤料、多层滤料及混合滤料滤池。
按水流方向分为:下向流、上向流、双向流和辐向流滤池。
按滤速大小分为:慢滤池、快滤池和高速滤池。
01-05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考点梳理:混合稀释模型”一文由留学群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栏目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提前祝广大考生一次通关哦!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考点梳理:混合稀释模型
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污染物在水体中因扩散而降低了浓度,稀释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去除污染物质。但是对 于特定水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当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该水生环境或从某种使用角度出发来 考虑的水质的影响也就很小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够满足环境或人类的要求,也具有实际意义。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存在两种运动形式,一是由于水流的推动而产生的沿着水流前进方向的运动,称为推流或平流;另一是由于污染物质在水中浓度的差异而形成的污染物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迁移,这一运 动被称为扩散。废水排入河流后,由于推流和扩散作用,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推流和扩散是两种同时存在而又相互影响的运动形式,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污染物浓度由排放口至水体下 游逐渐减低,即发生了稀释。研究水体的稀释作用时必须注意到,废水排入水体后并不能与全部河水完全 混合。影响混合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废水流量与河水流量的比值。
比值越大,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或者说必须通过较长的距离, 才能使废水与整个河流断面上的河水达到完全均匀的混合。
(2)废水排放口的形式。
如废水在岸边集中一点排入水体,则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较长,如废水分散地排放至河流中央,则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较短。
(3)河流的水文条件。
如河流水深、流速、河床弯曲情况以及是否有急流、跌水等都会影响混合程度。 显然,在没有达到完全混合的河道断面上,只有一部分河水参与了对废水的稀释。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 量与河水总流量之比,称为混合系数。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