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环境保护活动总结栏目,提供与环境保护活动总结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对于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或者已经告一段落时,可以停下脚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反思复盘一下。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8字环境保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领导重视,整体规划,责任到人
20xx年我校开始制定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行动计划,学校成立了“绿色学校”和“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有关科室学科老师、团队、学生会学生代表组成。领导小组明确要求,整体规划,积极宣传,创建“园林化”的特色教育,使“绿色”、“环保”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题。
二、资金投入,美化校园,营造绿化环境氛围
1.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优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我校在现有条件下,抓硬环境建设,让一墙、一窗、一报、一室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环境气氛的强烈熏陶。我们在校园中围墙上、楼壁上、走廊里设置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挂像。学校的走廊内,校歌、校训、校风上墙;爱护环境的标语易学易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2.优美、清洁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在于大家的保护。学校提出“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响亮口号,做到“三随手”:随手拾捡废纸,随手关闭电灯,随手关闭自来水笼头。卫生室将每日定为“学校环境净化日”,每班安排有各自的“绿化责任小区”,校内分区责任到组,红领巾监督岗定期检查,从而使整个校园变得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充分感到校园是家。
3.评比校内优美教室,制定“六化标准”:教室净化,室内绿化,窗帘、壁报悬挂规范化,地面净化,桌面文具条理化,牌匾悬挂统一化。学期末,学校评出校园文明班级,表彰文明学生。
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班团队活动为载体,绿色环保主题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学校中实施环保教育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我校结合环保教育自身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班团队活动为载体,绿色环保主题教育贯穿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学科教育,开创绿色环保主题。课堂教学中强调多学科渗透环保元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例如,自然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环保知识:太阳的运用、矿产的合理开发、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语文课中有不少赞美我国壮丽山河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拓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保护得当山河的美丽才得以永恒;劳技可辅导学生制作一些环保小工具等。
2、班团队活动,渗透绿色环境意识。近年举办主题班会"爱我家园,保护环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活动,给学生以积极的熏
陶和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山河、爱我祖国"的征文、摄影、绘画比赛活动;大队部组织学生举办“少先队退队”活动;每年学校的艺术节,美术、音乐、舞蹈、学生小品等都可以成为环保宣传的阵地;学校结合“3.12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
“环境受损”程度--公众应知根底
政府部门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更要告诉公众在看得到的风险之外,还有哪些环境风险、生态隐患。
中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是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环境大山;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目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第一。
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受损的程度必然就大。可到目前为止,对这些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分布情况等,公众仍难确切知道。
环境信息透明的体系,在中国正在缓慢地建立。其中,公众感受最深的一个透明,是从2013年1月1日以来,74个城市如实地公示了其空气监测系统监测到了空气6项污染物的信息。
空气污染信息可透明,其他如地下水污染信息、生态系统受损信息、物种灭绝信息,也当如此。
只可惜,我国当前的环境信息透明度仍严重不够,按国际通行经验,我们亟须在五个方面,提高信息透明度。
一是要求所有的企业如实公示其污染物排放信息,包括其种类和排放量。二是要求所有的区域政府,公示其实时的水、空气、土壤等的环境质量。三是鼓励所有的公众,自发地监测身边的环境质量,遇上可疑之处,及时举报,倒逼环境整改和信息透明化。四是公开哪些物种、河流、山脉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五是明确告知公众哪些人正沦为环境难民,他们为此承担了多重代价。
其实,能看到的最多是“已知环境风险”,我们其实还面临着更多的“未知环境风险”。举垃圾焚烧厂为例,垃圾焚烧排放出四千多种物质,而目前能够检测和公示的,才那么几种。我们的地表水里,“夹带”着多少种“环境激素”,谁也说不清。这些激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不作持续深入的研究,很难完全弄清楚。
而“说不清楚的风险”,可能远比“能说清楚的风险”更可怕。政府部门要满足公众的基本知情权,如公开进入标准检测体系的环境信息,更要告诉公众,在这些看得到的风险之外,还有哪些环境风险、生态隐患,未来需要全社会去共同“预防和担当”。
...环境保护活动总结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