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移民心理栏目,提供与移民心理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广了,就有出外看世界的想法。中国人酷爱移民,新移民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和环境,重新开始、第二次创业,本来就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适应。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都会在一段时间里产生一定程度的迷茫、不知所措和情绪波动的现象。新旧两个环境的文化差异越大,文化冲击的表现就越明显。然而,这并不代表新移民极难融入本地社会。
此前有新加坡媒体报道称,美国着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博士对文化冲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刻的研究,总结出了颇有说服力的“文化冲击四阶段”的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新鲜期(大约在第一个月)。刚刚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是观光客,每天忙于观光、购物,东走走、西看看,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新鲜;即便有些事物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并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有趣。这个阶段的新来者非常兴奋,心境状况很好。
第二阶段:失落期(大约在第二、三个月)。过了观光期,新鲜感过去了。该看的地方也看了,该吃的食物也吃了,该买的东西也买了;看景不如听景,向往了多少年的事情一旦到了眼前,也不过就是如此。这个阶段新来者的失落感开始浮现,心境开始低落。
第三阶段:低潮期(大约在第四至六个月)。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文化差异还不太明显的话,到了这个时候新环境对于新移民的所有文化差异都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加剧了新移民不习惯、不顺眼、不适应的感觉。新移民从游客的虚幻中回到了生活的实景:找房子、找工作、为子女找学校等问题、难题都一股脑涌现到眼前,叫人生烦。
面对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新移民愈加怀念过去自己所拥有的权势、地位、关系、家庭、朋友;房子、车子、票子、名校等应有尽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面对一落千丈的反差,受挫之后的失落、沮丧、混乱甚至后悔,一时间像打破了五味瓶似的在新移民的心中翻滚,不少人甚至萌生打道回府的念头。这个阶段是他们心境最低潮、情绪最差的时期。
第四阶段:恢复期(大约在半年之后)。经过了半年的过渡,前期的剧烈波动趋向平缓,新移民对当地的文化差异开始慢慢适应,许多消极的心态也逐渐淡化。多数新移民都能够面对现实,说服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随遇而安。这个阶段移民的心境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关阅读:
08-04
身体出了问题应及时就医,心理有了危机更不能讳疾忌医。由于环境的转变,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然而,心理疾病却并没有引起华人的足够重视。
华裔移民对心理疾病的讳疾忌医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洛杉矶县心理卫生局的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的华裔会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与其他族裔相比,这一比例真是低得惊人:白人和非洲裔接受心理治疗服务的比例均接近20%,而接受心理治疗服务比例最高的拉丁裔达到49%以上。
在患上心理疾病后,华人的拖延时间也是出奇的长。美国精神医学研究发现:华人到精神科就医的平均拖延日数为1078天,远高于黑人的789天与白人的324天。
华裔移民面对心理疾病为何选择“硬撑”?专家认为,这与华人的“面子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在华人社区中,精神疾病已经被“污名化”,许多华人认为患心理疾病会让自己失去“面子”,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弱者”或“失败者”。有些华人甚至将心理问题视为莫大的羞耻,不但使自己蒙羞,也会使自己的家庭蒙羞。这种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妨碍华裔心理疾病患者及时就医或寻求精神健康服务。
心理疾病的治疗尤其依赖语言的沟通,然而语言方面的障碍也让出现心理危机的华人“知难而退”。他们不熟悉英语,也难以获得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信息,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治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华人认为心理问题根本无需就医,因为心理问题根本算不上“疾病”。有的华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
不去就医只是“掩耳盗铃”,不但不能让心理危机自动消失,反而会使小小的心理问题酿成严重的精神疾病。研究发现,当华裔移民接受精神健康治疗时,病情往往比其他族裔的移民更为严重。
“面子”不能遮盖问题,硬撑也不能解决问题。心理医生认为,华人对待心理疾病的观念应多向西方人学习,不断与时俱进;有压力时应多向亲人、朋友倾诉,在反常情绪和行为出现时要及时向医生咨询,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移民心理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