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资本论读后感栏目,提供与资本论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9-05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 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梳理自己的阅读成果,一篇简单实用的作品读后感怎样写?为了迎合您的需求我们制作了这份精心设计的“资本论读后感”,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所兴趣请跟进我们的网站!
《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宝贵的巨著,我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去拜读这本广为流传的传说中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作品。三万多字的历史名著,精辟独特地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现状,也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其内容博大精深,言简意赅,无疑是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有着历史的联系。马克思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先行者,。
《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资本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并将其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既然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那么少数人的幸福就必须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伤害他人、造福自己是自然的。资产阶级很强大。马克思说,他不认为所有国家都注定要无条件地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他也继续说,所有国家都注定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尽管有人预言它终将灭亡,但无论是在英国、法国还是其他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社会主义不会因为苏联解体和东欧的巨大变化而消失,但资本主义永远无法避免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暂时繁荣而灭亡的命运。共产党人将领导无产阶级走过这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们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才能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水平。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今天,中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管道路曲折困难,但是我们熬过来了。即便被孤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中,我们依旧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让共产主义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让每个人都坚信着,共产主义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会成为现实,留给历史一笔浓墨重彩。
1985年,詹姆逊访问北京大学,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学术研究的热潮。xx年,他再次登上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不久前,78岁高龄的杰姆逊...
08-16
三变相剥削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
劳动者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休息、睡觉、吃饭、洗澡、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的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学习文化,照顾家庭,参加社会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工作时间最有利的手段,但此时,它却成为延长工人工作时间最可靠的手段。
小时工资按直接劳动时间计算;计件工资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间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最丰富的工资扣除和欺诈来源,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最合适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从而扩大了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之的矛盾。
四资本论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大批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根据劳动价值论的本义,服务劳动、科研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的劳动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产品,也不能创造价值。这种本义与现实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资本理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管理劳动、精神产品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服务劳动等被马克思定义为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理论和论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130多年前的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式、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的分析离不开对那个特定时代特征的分析。我们要批判性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和福利待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美国企业家福特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消费全是国外产品怎么办?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张和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会上马。这种扩张和再生产肯定行不通。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
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国,老百姓打拼十多年,收入只有一套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
07-27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认真品味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感觉收获不少。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见解。根据您的需求,留学群整理了“资本论读后感”,经过本页的阅读你会对相关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剖析不止这一遍——《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它的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解释了什么是价值、剩余价值。也正因为《资本论》第一卷阐释了这些基本概念,提出了这些基础定义,它也是整个《资本论》著作的基础。
尽管在大一阶段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里面也有几单元的内容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讲解的,但是阅读了《资本论》第一卷之后,和当时听完课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虽然我还有很多理论无法理解,但相较于当时听课的一头雾水,自己还是略有感悟。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增殖,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存在的可变资本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新的价值里,即包括了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我们知道,判断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也就是剩余价值率。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可以使用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手段来实现,这意味着资本家提高了剩余价值率,提高了超额剩余价值,但相应的,也是加剧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劳动力一定程度的剥削的基础上的。
而在后文,马克思也谈到了“工资”。“工资的市场定位使得工资被定位于劳动力价值的水平,无法与生产扩大的趋势同步,表现为由工资形成的市场需求落后于市场供给的扩张,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这段话同样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对被雇佣者的剥削,市场的调节始终无法与劳动者的需求相契合,而为避免“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损失,资本家会选择剥削劳动力来保证自己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弊端吧。
与听课不同,阅读《资本论》原著,让我感觉我距离马克思很近很近,也让我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这句名言是多么的真实。尽管我还有很多的不理解,但仍觉得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智慧,都值得我去深思。读后感·像《资本论》这样充满了先哲的智慧的书籍,定不是读一遍就结束了的,它值得我去回味百遍千遍,在每一个人生阶段,在有了不断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在不断汲取更多的外界知识后,我的每一次阅读,定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
06-20
你曾经有没有读过一篇非常好的作品呢?除了作者的情感之外,书中的人物也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篇文章写下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题目是“《资本论》读后感”。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优秀的文章。
下面本站为您推荐一篇《21世纪教子方法》读后感,希望您会喜欢!
读了这书,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兴奋不已!因为站在母亲的角度,看了这书,对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上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指导内涵。
其实,这书所阐述的分论点很多,但让我心泛涟漪、感触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对这一点,作者非常强调,在每一章节里几乎都有提到。而每看到这,它总会让我的心隐隐作痛,难受之极。它逼我反思:在“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方面,我们作出了多少努力?二是赏识教育。以前,总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加激励,而并没有批评。而今,读了这书,才豁然开朗,原来赏识教育并非如此。它是以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为原则,还要有及时的批评和耐心的纠正。而这里所说的'批评并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让孩子在不知道受教育的情况下已接受了批评。这“赏识教育”唤回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当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教育,
那时,孩子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歪斜难看,但父母没有责骂,只有鼓励,表扬,微笑。孩子在欢乐中学,父母在欣赏中教,结果孩子进步特快。反之,要是当初父母发脾气,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又会怎么样呢?不成哑巴或结巴才怪!这就是心态造就能力啊!心情好,一好百好,心情不好,一了百了。三是快速记忆。书中描述一个有生理缺陷的聋孩周婷婷,采用了这种快速记忆,在三、四分钟内,能快速地一字不漏地把十多个生词背记出来。读到这里,能不惊骇万分,感慨万千!这还得了?天哪!为何我们四肢齐备,五官健全的孩子却不能?我们的教育错在哪儿?我不由自主地陷进了苦思冥想中……脑海里一次次出现了快速记忆的概念和好处。很快,我的心中有数了!我的心舒畅多了。
读书是为了学以至用!尽信其书不如无。读书就得学会灵活贯通,做到举一反三,去伪存真。更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无益于身心的书莫读。只有这样敏而好学,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读书的滋味,一言难尽。其味像饮斋啡,如品好茶,似吸牛奶,是喝苦药。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呀!生命的短暂,知识的无穷。我们只好用这有限的生命,心系书香,灵飘书海,魂游书山,寻觅睿智,盛满智囊,令自己独具慧根。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为人的最高价值!为此,苦也得读。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
05-27
本文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的文章。古代先贤认为,“不读书三日,便感觉语言无味、面容可憎”,读完这篇作者的作品,我的确受益匪浅,感觉茅塞顿开。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供大家参考借鉴!
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新著《21世纪的资本论》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是书中论述的有关21世纪的现象和观点都鞭辟人里,发人深省!
书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这与我们的期待以及国家采取的各种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等背道而驰。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21世纪的本像。
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人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拼爹”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拼爹”现象也并不稀罕。几乎所有人都想要有一个可以“拼”过别人的爹的“爹”,自然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如果不“拼爹”,工资就更不用拼了——收入不平衡也早已是常态了!
但是,在这个经济增长快速分配却如此不均的时代,我们应该把分配问题,把收入不平等问题置于核心地位!
我们没有任何根本的理由来相信增长是自动平衡的。我们从很早就应该把收人不平等的问题重新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提出19世纪就已经出现的类似问题。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忽视了财富分配问题。如果不平等问题重新成为中心议题,那我们就必须开始收集足够广的历史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和如今的趋势。只有通过耐心地积累事实和样本,再在不同的国家间进行比较,我们才有希望识别出发生作用的机制并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预见。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21世纪初所处的阶段就好似我们的先辈在19世纪初的状况:我们正在见证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经济的变化,并且很难知道这些变化的广度,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全球财富在一国内或多国间将如何分配。19世纪的经济学家将分配问题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致力于研究其长期趋势,鉴于此,他们理应得到极髙的评价。他们的答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但至少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当前最主要就是处理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问题自然就要有正确的解答!
我们要把差距缩小到底!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著作,主要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累计理论三大理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毫不夸张地讲,虽然过了一百余年,卷一所揭示的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仍然适用于现代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前提。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深刻指出:商品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经济及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除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也提出了货币理论,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方面深刻阐释了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指出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论,为后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05-10
留学群相关栏目推荐:“资本论读后感心得体会”。现在就请你阅读下面的“《资本论》读后感及心得体会”。我们有时候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思考,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这些想法。撰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回顾阅读内容。本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预想其与《资本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在态度上,本书主要是讨论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资本论》应该更偏向于批判。
我修读了经济学二学位,在上课中发现不平等及其衍生问题很少被认真研究。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偏僻的分支?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涉及因素不但复杂难以直观论述,而且没有功利上的收益,甚至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用“巧妙”的方法为不平等辩护,反而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图1]。
补充:不平等,突出的是贫富差距,而非贫困。另外,只讨论经济层面的不平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平等,教育、文化、生活等权利层面的平等就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确实不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至少显然前面有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简单描述两点事实:
一、美国20__年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比重为71%,欧洲20__年为62%[图2],中国20__年的数据应和美国20__年类似,即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70%,另外前1%人群财富占总财富30%。同时我们要注意,高额财富本身能产生5%左右的纯收益,如租金、红利等,这会产生一个滚雪球效应。
二、20__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而20__年全国贫困线标准为4000元。
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演化(附议),今天的生活水平相比马克思时代已经大大提高,因而导致情况全方面发生了变化——根据本书的数据,英国的生活水平相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在当时,你要有30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才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所以现在在发达国家,只要你有3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就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大幅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笼络了大量“中产阶级”的人心(其实是占总体的少数人,但已是一个很好的矛盾缓冲剂)。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掩盖了依旧显著并在加剧的不平等,但生活要紧,谁又愿意为此打翻自己体面的饭碗呢?而在发达国家,最贫困阶层靠着救济金也可以获得远高于19世纪平均的生活水平的生活。
可平等毕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极端的不平等终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政府肯定还是有意想将不平等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但就全球来说,不平等问题近些年越来越突出,大家应该也有感触,而我则从本书中找到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链条。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的议价权也随之增强:当一个政府想要对巨富阶级征税时,巨富阶级就不可避免流向税收更优惠的国家,而政府只能做出妥协,其名义上的累进制税收政策变为实际上的累退制税收——现实中大公司总有合法避税途径[图3],我不知政府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可奈何。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催生了很多依靠低税收来吸引大公司交税赚钱的避税天堂,比如说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导致巨富受益良多,平民尤其是中产阶级因为没有议价权又钱多而受害颇深,这不可避免导致了民粹主义兴起,民粹主义兴起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倒退。所以事...
05-09
什么样的作品算是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呢?在读作者的作品时我陷入了忘我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以下由留学群编辑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著作,主要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累计理论三大理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毫不夸张地讲,虽然过了一百余年,卷一所揭示的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仍然适用于现代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前提。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深刻指出:商品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经济及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除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也提出了货币理论,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方面深刻阐释了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指出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论,为后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书的第二部分,马克思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等方面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义。所谓绝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家延长工作日以延长生于劳动时间而生产,否则,资本家将无利可图。但是,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虽然增加了产出,但是也极大地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反映了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也就要求降低劳动价值,即雇佣工人及其家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有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价值才会下降。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都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上出现一种现象:生产过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供给大于需求,这就是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公认的工资实质上反映了劳动力价值,难以和商品生产的扩大同步,这就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在第一卷的最后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单纯再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介绍了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忙,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立足于商品经济,对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还有着重大的启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有了质的突破和发展。当前,我国的资本大量集中在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劳动力供给城乡差异仍然较大。所以,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说的就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再生产体系。根据《资本论》指出的再生产理论,当下中国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坚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供给侧结构适应需求侧结构,真正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贡献。
马克思跟其他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不一样,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在17岁的时候高中毕业,每个人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就好像类似于“我的理想”这样的一篇论文。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要...
04-09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大家有很多的方式对它进行记录。总结工作中的困难和经验,能使未来的工作更有条理,写心得体会报告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留学群小编为您呈送了“资本论读后感心得”主题的相关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资本论》源于不久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尽管我也不甚关心国际形势变化,但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耳闻已久,一直想近距离感受伟人的思想,于是,借着偶然的机会,拜读一下。
这本《资本论》缩译版分为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的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内容为资本主义经济相关的商品经济、垄断经济等,涉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资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等经济知识。做为一个处于现今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由此引发一次对自己人生、对这个社会现况、对我未来即将面对的社会的思考。
首先关于劳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经济的方面来看,这是非常正常和合乎逻辑的道理,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必然是不等同的,雇佣者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这些可以是通过代代继承得到的或是自己经过劳动得到的或是自己的智慧得到的等,也因此为他们的后代创造了优于被雇佣者后代的条件。而被雇佣者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或是没有原有的积累,因而在教育、智慧和资金方面劣于雇佣者,而他们的后代也只能劣于雇佣者的后代。而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劳动,在人类的历史上,脑力劳动永远是占优势的,而能够培养这些脑力能力的往往是雇佣者及其后代。在当今社会,做为人应当尽一切力量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
其次关于竞争,马克思着重讲述了垄断经济。其实就人类社会而言,垄断是必然的。这是人与人竞争的后果,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没有竞争,因为在社会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时,人与人的利益是不同的,竞争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一个各种资源都缺乏的社会。至于垄断,那就要看这个社会中的竞争获胜者如何了,可结果必定是支持垄断的力量大于反对垄断的力量,因为那部分力量会极力维护他们的利益。整个人类社会能否有良性的竞争,只能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和人的思想境界,但这种思想境界的到达是一个漫漫长长的过程,应该是未知的。当今的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名言不仅适用于自然规律,也适合人类社会残酷的淘汰现实。强者为尊的法则永远不会失效。就看我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手段”了。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
01-16
有关作品的心得范文怎么写呢?作品这部作品作者文笔细腻,故事情节紧凑。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相信你应该喜欢留学群编辑整理的最新《资本论》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xx年,是人类首次告别五千年来利率最低的时刻。
接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全球低利率环境,让举债致富成为最轻易的手段,富有者通过借贷巧妙的转移了存款者的购买力。在中国,资金倒卖俨然成为炙手可热的生意,信用卡套现,小贷公司不一而足。有钱的房企负债率无不远高于海外同行,买房则成为普通人增加负债的最好手段。于是乎—1%的人口拥有了50.1%的财富。
当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富者的田连阡陌也就到了尽头。中国底层超过7亿人口的财富仅占总量的6%,掠夺存款人的低利率若持续无非会引发革命的导火索。中央因此提出“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利率难以避免的上升,国债期货的骤跌实乃必然。而先于利率飙升的,实则是世界工厂的各项成本。曹德旺的坦言也是华为的辛酸。数千家上市公司的利润远不及一套房,当然更比不上PPT。其实这也顺理成章——高企的资金成本流向低收益的制造业必然亏损,也就只有比特币和乐视能给出回报的高预期。
高负债下的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利率和汇率的两难,夹在中间的,是不再敢往海外转移资产的万达。真是感概商人的精明,除了购买球队,哪还有更好的资金外逃手段?
改革之前的制造成本已占尽优势,美国政府势如破竹地通过税改更让中国难受。上海深圳的制造业不是破产就是离去,被暖风醺醉的人们还在嘲笑欧洲印度日本的税改。唯有资本市场头脑依然清醒,新周期既然不来,经济衰退下大小企业的债券利率被区别对待,于是集体把票投给稳定盈利的大盘股。
就如伏尔泰所言“未来的伏笔是当下。”如果说利率的上升造就了20xx年,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利率的继续上升还会深刻影响20xx年。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著作,主要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累计理论三大理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毫不夸张地讲,虽然过了一百余年,卷一所揭示的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仍然适用于现代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前提。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深刻指出:商品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经济及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除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也提出了货币理论,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方面深刻阐释了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指出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论,为后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书的第二部分,马克思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等方面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义。所谓绝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家延长工作日以延长生于劳动时间而生产,否则,资本家将无利可图。但是,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虽然增加了产出,但是也极大地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反映了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
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如果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些像《资本论》这样有深度的书籍,会很有意义,也很值得。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
资本论读后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