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留学群专题频道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栏目,提供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柳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柳,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柳

  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 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 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 感情呢?”

  例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 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 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 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 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 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 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小编...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梅花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梅花,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梅花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 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 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 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红豆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红豆,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高考语文古诗意象:红豆

  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1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 ...

2016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芭蕉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芭蕉,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芭蕉

  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例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例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例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1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6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梧桐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梧桐,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梧桐

  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例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1

2016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满分答题技巧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满分答题技巧,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满分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分析写作方法

 

  古诗词赏析方法: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千里莺啼相映红,”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写景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语言常用术语。风格特征:清新自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

  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