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留学群专题频道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栏目,提供与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所以

 

  你知道哪里有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吗?留学群成人高考网为您整理:2017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所以,欢迎您阅读下载!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一、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

  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二、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1、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3、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三、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四、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成人高考网为您提供:

  2017年成人高考数学

  2017年成人高考英语

  2017年成人高考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

  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

  

2017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诸

 

  很多考生都非常关心2017年成人高考,正在努力复习成人高考语文,来看看2017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诸,详情请关注留学群成人高考网

  一、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二、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成人高考网为您提供:

  

2017年成人高考数学

  2017年成人高考英语

  2017年成人高考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

  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

  2017年成人高考备考辅导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与”的用法

  1.作介词

  ⑴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

  ⑤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

  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受益者)。译为:给,替,为。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⑶引进比较的对象。和,跟,和……比较。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2.作连词

  ⑴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

  ③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谋攻》)

  ⑵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常用“与其”跟“宁”、“毋宁”、“孰若”、“岂若”等配合。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③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

  3.作语气助词,通“欤”。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②无乃你是过与?(《季氏》)

  ③然则废衅钟与?

  4.实词用法(略)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5-2016中原名校第一次联考 

  2016重庆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也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也,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也

  “也”的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5-2016中原名校第一次联考 

  2016重庆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必备多音字

  高考语文必会多音字和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经常考察的知识点,为了使同学们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留学群高考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乎”的用法,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乎”的用法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5-2016中原名校第一次联考 

  2016重庆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必备多音字

2014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之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林觉民《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014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之者

09-12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2014湖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2014海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

2014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之则

09-12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2014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之与

09-12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季氏》)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

2014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之于

09-12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司马光《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林嗣环《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014湖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